三坑老街

~~客家傳統美食

 

 

 

 




趁著好天氣,走訪中秋連假遇颱而取消的『三坑老街』行。過去有「蔗蔀坑」、「火劫尾坑」、「鴨母坑」三條水渠流經於本地,因此稱為「三坑子」,以前三坑子臨大漢溪,從前是水陸路貨運轉運站,商旅絡繹於途,有「龍潭第一街」之稱,但隨著桃園大圳與石門水庫大壩完成之後,大漢溪水位下降,三坑子喪失水運之利,人來人往的老街逐漸沉寂…

 

 

老街入口牆上是如此道說,『黑白水,黑白洗,若能洗盡人間黑白事,必然可化三坑為三康。』鄰近的租車店商家說,「可以泡腳」,但是我看眼前的小水溝真的是「黑白渾水」,好像是肥皂水,水源來自石門水庫的水及部份泉水,水渠邊有洗衣石板,應是昔日的村婦在此洗衣。因此「泡腳」對我而言,沒有吸引力。

 




所謂「三坑老街」,僅不到百米的小街道,說是「老街」又有點太誇大,因為短而小的街道兩旁商家大半都已整建過,有新有舊,很難看出有老房模樣,只能從過去老街舊式格局,去品出它的古味道;街道底的270年歷史的永福宮也正在做雞絲拉皮的工程,想像中完工後的原古廟,又將是以另類嶄新又現代的摩登樣式出現在老街眼前。

 




乾隆9(1744),漢民客家族移居於此,並蓋了最早的古廟宇-永福宮,它是三坑子古老客家人聚落的信仰中心及休憩場所。廟內供奉三官大帝,並陪祀客家人祀奉的三山國王及閩南人祀奉的開漳聖王。

 

 




離永福宮約百米之遠有張姓「青錢第」古厝,建於乾隆20(1894)為三合院古厝,右廂為雙護龍,左為單護龍。因先祖曾於家鄉發行青錢賑災,災民可憑青錢至銀莊兌換銀兩,所以受到皇帝旌表,賜予「青錢第」封號,子孫一直延用至今。

 




村落裡,總會在叢叢樹林內巧見老厝,這是讀書時寫生的題材,在田園中或山腰上,若隱若現的半遮面,很讓人發思古幽情。

 




走到離永福宮約二百多米地方,可見一土地公廟,就在馬路轉角處,那就是客家村民口中的「開庄伯公廟」,客家人稱土地公為「伯公」,所以這裡也是本地最早的土地公廟,是當地民間的守護神;圖為土地公廟旁的老樹,樹旁有一條小徑,往上爬約一分鐘,便可看到石門大圳的圳溝。

 




我很納悶的是,三坑子的水質都好像是肥皂水,本圖是當地某大戶人家前的水池。

 




這裡是青錢第前,小村道的彩虹小冰菓店內的水池,水質也宛如肥皂水。

 




老街的小吃店,每家看起來都很好吃的樣子,假日生意都不壞,客家傳統美食真令人垂涎三尺,我所光顧的這家阿琴的客家粄()不錯吃。

 




這家的菜包是現蒸素包25/個,不錯吃,它的外皮是粄,因此口感很Q,咬勁很好;另有葷食的肉粽25/個及草仔粿25/個也不錯。

 

 




沿三坑鐵馬道,可到三坑自然生態公園。一月賞櫻花,五月賞桐花,七月賞野薑花,十月賞欒花。

 




三坑自然生態公園之二。寬敞的草坪,有幾個家庭在樹蔭下圍一起聊天吃點心。

 




三坑自然生態公園之三。

 




三坑自然生態公園之四。

 




站立在自然生態公園旁的堤防上,右側上端便是石門水庫的洩洪水道閘門。倘遇上石門水庫大洩洪,應當很壯觀,但通常都是在颱風來臨前夕,因此也相對危險。

 




我更留意到了大漢溪對岸山頂有兩棟很特別的洋房,一棟座落在山腰,一棟在山頂,都是三層樓洋式建物,遠觀非常搶眼。

w08.gif - 2021年夏 日誌用相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羅佬 的頭像
    羅佬

    修羅居

    羅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