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相忘乎江湖
---白米甕砲台 隨記
我經常開車從住家跨過草山到金山看山看海,一來沒紅綠燈車少人少,二來呼吸山中的草根香,三來感受山中的空寂與海天一色,當然沿著山路還可以稍歇兒;吃點野菜及地瓜或筍湯。
這趟原本從金山往右行,計劃到萬里鄉「龜吼漁港」逛逛,同時滿足一下新鮮海產的口慾,由於出門時間比較早,所以在基金公路旁一家CHOC IT咖啡館稍事休憩,該店有冰淇淋、蛋糕等,還有門口免費的咖啡,因此也是我與妻經常在此夏日乘涼好所在。
如果早出門,草山沿途的小吃店都還沒做生意,包括竹子湖店家也都還未開門營業;所以有時我與妻便到金山金包里老街吃個素早齋,感覺還不壞,當地早晨吃素齋的金山居民也不少。
這一天,照行程先到基隆「白米甕砲台」景點參訪。
基隆港除了雨多,砲台也多,但留下殘跡僅五處而已,其中之一,也是最小的一座「白米甕砲台」就在基隆港左側約70米高的小山頭邊上,俗稱荷蘭城,相傳三百多年前荷蘭佔領北台灣時便曾在此建築堡壘。
整體「白米甕砲台」面積真的不大,可看性也是一般,除砲座區,指揮所及觀測站外,只能說是高點可俯瞰基隆港,同時左邊有三座大煙囪標記的協和火力發電廠。
觀海,倒是視野遼闊,基隆嶼就在眼前,讓人心曠神怡,坐在涼亭內,確實也舒爽開朗,海風不僅徐徐,但當遇有濃濃烏雲從海上向著岸邊飄過來之前,那更是海雨欲來,風滿亭呀。
「白米甕砲台」四周都被民宅、機關所包圍,也突出它的獨特性,開車可以從山下直上砲台邊的停車場,不過上山的道路,必須經過太白社區,巷道窄又陡,幾乎只能單向通行,但卻又不是單行道,所以會車非常地困難,有時會陷入進退維谷的窘態。
在砲台區殘跡,唯一留下見證的是入口邊的昔日軍用廁所。
在紛雨中,離開白米甕砲台,我沿著基隆濱海公路,行經外木山漁港,到大武崙澳底仔漁村,馬路都是捱著海邊而行,這種短距離的海岸邊,我感覺與淡金公路沿著海岸邊行進的感覺不同,好像比較親近。
沿途我停停開開,雨水與陽光也是下下停停,海面時而開朗,時而灰矇,我留意到了海邊岩礁上孤獨的釣客,完全不理會周遭天色的一再轉換,依舊與海底的魚群做因緣的捕捉,佛說『一水四見』,水對人們來說是水;對魚兒來說是牠們的房子;對鬼道眾生來說是烈火;對天神來說則是晶瑩剔透的水晶。
「魚相忘乎江湖」,當魚群悠遊自得間,卻有擋不住誘惑的魚兒糊里糊塗被釣上了,釣客與海裡的魚是否也存在前世因緣關係?此刻的心情,我所看到的秋色海水是獨孤釣客與海底魚群在做前世今生的秋後算帳。
白米甕砲台,四個半圓形砲座原配備有安式八吋加農砲,屬於海平面平射砲射擊使用,以攻擊敵艦側舷為主,砲身口徑203.5MM,全長達5.65米,最大射程可達8.8KM,砲身的伸長具有提高命中率和增加射程的優點。
加農砲砲身置於中央圓心砲床基座上,外側圓環凹溝則是滾輪轉動的軌道位置,用來改變砲口的射擊方向,砲座四周胸牆下方配置有多個戰時儲彈所,為戰備彈暫存的地方,並以斜坡連通下方的砲側庫。左側的三個大煙囪是火力發電廠,也成了基隆的地標。
遠眺基隆嶼,但天空烏雲已開始漫向岸上來,不消多時,雨水真的說來就來了。
雨來的很快,還好有個涼亭可稍歇著等雨停。涼亭邊有石階上到頂端,俯瞰基隆港口。
唐詩人柳宗元的一首詩,「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簑笠翁,獨釣寒江雪」。雖此景與唐詩有很大的差別,但是孤獨客卻是古今相同的心情,孤獨只是獨孤,並非無聊寂寞,在豐富獨孤釣客的期待與滿足的,只有安靜無聲,唯海浪伴隨著風與雨陪在他的身旁。
獨孤釣客很滿足地綁著釣繩,準備願者上鉤的海魚,海水是魚兒的家,但外面的誘惑經常讓魚兒無法擋得住,或者「魚相忘乎江湖」,當悠遊自得間,卻糊里糊塗被釣上了,釣客與海裡的魚是否也存在前世因緣關係?
「大武崙澳仔漁村」的海水浴場,這種忽晴忽雨的日子,也有不少人到這裡弄潮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