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亦醉人何必酒
入得茶樓,每見有「茶亦醉人何必酒」的句子,便心生非議,總覺得茶茗醉人,亂人心身,就失去了茶的本性,茶不宜與「醉」「酒」這些烈性詞等同。
茶是一縷清風,一彎明月,一掬馨香,一柱紫煙,故私下寫了「一掬茶香擢心塵」的句子,以「撥亂反正」。
在筆者以為,飲茶的大境界便是沐浴更衣,焚香淨手,尋得一處「禪房花木深」的境地。若有嫋嫋的絲竹之聲縈繞窗前,豈不悅哉?
此時,當是老僧入定,俗念消彌,清幽茶香飄蕩於靜室之中,輕啜一口茶,隨著茶汁的幽幽穿行,意念中便有一處心靈的塵埃蕩滌而去。
斯時,有一種修身之後的高潔感漸自溫暖全身,只覺,「吾生有涯,而吾之道無涯」。舒緩吐納之中,光大無限之道便悄然降臨,只讓你開了天眼,幽冥之中與天地相通。
這時,心遊萬仞,神馳八極,境界之大豈能以言語道哉!故飲茶是一種導引,其終極意義即是修身,捨此,便偏離了飲茶的本意。
先前,只覺茶藝或茶道表演那樣囉囉嗦嗦的一通,最後剩下一小盞茶汁,只讓你抿上一口,那折磨人的狠勁!現在,筆者便不這樣看,表演的過程實則也是淨心的過程,每一次舒緩的動作都似慧者拂塵,撣去了一絲心靈的塵垢,便有「洗心革面」之後的愉悅感。而這時兼聽高雅之音,便宛若羽化升仙,只覺身體已是一縷清幽的茶香。
也正因此偏見,筆者覺飲茶有境界之分:
下者為牛飲,不論茶質,不論器具,只是一通猛灌,以解渴為樂事;筆者不反對這種飲法,那種酣暢淋漓的快感也是頗為受用的,只是少了修身的況味;
中者為對飲,有知音相伴,兩人把盞細品,暢敘契闊,撫平心中塊壘,『遠訪山中客,分泉謾煮茶。相攜林下坐,共惜鬢邊華』。茶雖平而道卻深,兩人在茶席上,聞茶識茶,看水識水,高手對決之後,便是高山流水,引以為茶中知己。
上者為獨飲,一人禪定於靜室,一盞清茶,伴君忘卻塵囂,神通蒼冥。
想起昔日遊玩舊事。在導遊的引導下,我們進了一家茶館,說是請我們喝茶,我們心中明瞭,喝茶後, 無非是購茶。
故在茶藝表演之際,筆者只覺「笑裡藏刀」,坐立便有些不安。而那小姐表演完後,就介紹了各種名茶的特點。只是輕言細語,目光柔和,並不見那種「殺氣」。時間過了很久,我們這些遊客並無一人掏錢買茶,而那小姐依然不慍不怒,甚至我們離開之際,仍面帶笑容,禮送我們出門。我想,這小姐亦是懂茶的人啊。
萬事悠悠,修身之道,唯此為大,飲茶是通達修身之道的一種路徑,只有我們對修身充滿了強烈渴求,飲茶才能體會它品茗的禪味。
七碗茶詩
唐·盧仝
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 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 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來源:網絡 /
★溫馨提醒:
這是網路轉載文章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與學習
若轉載圖文有侵權,請告知必當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