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詩人李白真成了俠客
01.
西元701年,這是不平凡的一年,因為詩仙李白出生了。
李白的出生地至今都令眾多學者不解,有人說他出生於碎葉城,也就是今天的中亞內陸國家--吉爾吉斯斯坦。
當然有文章為證,作為李白的同代小迷弟范傳正就曾說過隋末,「被竄於碎葉」,還有人說他生於蜀中,因為出蜀仗劍天涯的事蹟太多,如此諸多猜測,弄得筆者都想去李白那個時代一探究竟,所以就出生地的事筆者就不聊了,因為不管出生在哪裡,他都長成了我們喜愛的模樣,永遠都是那個不羈瀟灑的青蓮劍仙。
李白一生都在入世和出世中做選擇,到底是求仙問道還是入仕為官,後來他在《上安州裴長史書》中的一番話使我們知曉他的選擇,「以為士生則桑弧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劍去國,辭親遠遊」。
我李白有大志,不願埋沒于歷史長河中,我要尋求大業。要「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事君之道成,榮親之義畢,然後與陶朱、留侯,浮五湖,戲滄洲,不足為難矣」。
不知為何,看到這段話筆者當即想起了金庸先生說的「人生就是大鬧一場,悄然離去」。這也許是很多人的選擇,當然也是李白的選擇。
他想像范蠡一般,成就大業後醉心山水,「五湖煙水獨忘機」可是世間不如意者人生當有十之八九,權貴不願李白這般瀟灑,便在成才路上一阻再阻。因為誰都不是賀知章,會為了李太白金龜換酒為樂。
初入長安的李白想求助張垍幫忙,可張垍不願。張垍是誰?玄宗的女婿,行吧,剛開始這事便黃了。但後來他又聽說喜歡提拔後進的韓朝宗擔任荊州的長史兼任襄州刺史,當即便寫了《與韓荊州書》前去拜訪,無奈失意歸去,因為這人不賞識他。
兜兜轉轉,一年一年的,李白就在這想成大業卻無路可走的愁苦中度過寒來暑往,當然自信如李白,雖然那時諸多不如意,他還是那個輕狂男人,始終覺得自己能夠被賞識。
所以李白後來終於有機會做官了,他開心嗎?不用說,因為「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那些年,我李白一直希望輔佐明君,在這繁華裡,看盡河山的美,因為那其中有我李白的功勞。可是事又有不如意,唐玄宗並未讓李白做朝廷大臣協助自己,只讓他做了個侍從文人,就是翰林待詔,也就是李翰林的由來。
這種官職充其量就是娛樂皇帝妃子的,皇帝想起來了就召李白寫寫詩,享受一下文人筆下的彩虹屁。實在是與李白的政治路大相徑庭,誰不知道李白就是個傲嬌,表面看起來不屑一切,心中可想要去做官。但是此刻我們的李傲嬌只能自己展現出想歸山之意。賜金還山的他也和一般人一樣,「拔劍四顧心茫然」。
高力士給爺脫靴,楊貴妃給爺磨墨,彷彿我們眼中的李白就是這般狂妄,當然這也許就是民間的美談。李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且特別不同。要是將這些話本之語放在杜甫王維身上,我們總覺得偏了位置,可若放在李白身上,不管真偽,總覺得就該如此。
站錯隊伍,被押入獄,流放夜郎,病死途中。我不知道那時的他有多失意,但他想「一佐明君」的機會破了,他想「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的願望沒了,我們永遠不能說李白在仕途上面多麼失敗,因為孰對孰錯,孰勝孰敗,不是我們三言兩語可以言說的,因為他是李白,只此一人敢稱詩仙的李白。是那個天上地下唯我酒中仙的李白。
02.
後來筆者便想,要是李白不這樣了行不行?不去想做官,就做個俠客行不行?這種想法在筆者腦子裡不斷周旋。外面清風拂過,鳥鳴清脆,想想應該可以吧。
唐代有三絕,李白詩歌、裴旻劍舞、張旭草書。
有傳言說李白劍術師承裴旻,裴旻是誰?那可是唐代第一劍客,若李白師承其下,李白該有多厲害?可是那也只是個傳言罷了,沒有考證的。換個角度來說,就李白這種性格,要是真師承裴旻,還不得拿支筆到處去炫耀,一邊炫耀一邊給大家表演個左手拿劍右手揮毫。
但他會劍術這一點還真的不是吹的。「王者榮耀」裡面給李白定義的就是個刺客,我覺得挺貼切的,一身白衣,一把青蓮劍,嘴裡念著「大河之劍天上來」。
李白從五歲到二十四歲(705年—724年),是他在蜀中讀書以及任俠的一個時間段。那麼俠客有怎樣的特徵?李白有資格成為俠客嗎?我們先把眼光轉移到金庸先生的著作上面去。
俠客特徵一:嗜酒
《天龍八部》喬峰:那大漢(喬峰)微笑道:「兄台倒也爽氣,只不過你的酒杯太小」。
叫道:「酒保,取兩隻大碗來,打十斤高粱」。
那酒保和段譽聽到「十斤高粱」四字,都嚇了一跳。
酒保陪笑道:「爺台,十斤高粱喝的完嗎?」
那大漢指著段譽道:「這位公子爺請客,你何必給他省錢?十斤不夠,打二十斤」。
恭喜李白選手,這點符合。「會須一飲三百杯」,這是他自己說的,雖說誇張,可他的作品不都是這喝喝那喝喝嗎?連杜甫也說他「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所以不管他酒量如何,自來世人都認為李白嗜酒毋庸置疑。
特徵二:不在乎世俗
《神雕俠侶》楊過:「什麼師徒名分,什麼貞潔清白,通通都是放屁」。世上所有人都重男輕女,我楊過偏偏要重女輕男。”
恭喜李白選手,這點也符合。《百家講壇》有一期是說詩仙,他如下描述;「他給自己女兒取名叫平陽,這個其實很不嚴肅,為什麼呢?會讓人聯想到衛子夫很低賤的出身,但也許李白根本不在乎這個,因為李白的觀念裡面,就沒有這麼多的禁忌」。
確實如此,他才不管別人看法,自己女兒漂漂亮亮就好。妻子宗氏是反面人物宗楚客的孫女,但李白也不在乎。其實這樣的人一生過的才痛快,舒舒服服做自己。怪不得李榮浩也寫歌唱「要是能重來,我要選李白」。
特徵三:狂的要命了
《天龍八部》是的,又是喬老大。
「我喬峰要走,誰能阻擋?」
「我喬峰要殺你,隨時都可以!」
「就是天王老子也沒資格對我發號施令!」
這都不用說,李白鐵定符合。他在《俠客行》中寫道「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在《廬山謠寄盧侍禦虛舟》中寫道「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
在《江上吟》中寫道「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笑傲凌滄洲」。
諸如此類,太多太多。俗話說見字如面,我覺得曉文知性。只單單看李白的詩,便能知曉他這個人的性格,如此不羈,如此與眾不同,紙張都不能框住他的狂妄,只需拿筆來隨意灑墨。
特徵四:有武器,會武功
關羽擅長青龍偃月刀,呂布擅長方天畫戟,自來人物都有自己擅長的武器或者絕學。例如郭靖有「降龍十八掌」,楊過有「黯然銷魂掌」,張無忌有「乾坤大挪移」。
要說叫李白飛天遁地倒也不可能,但是持劍防身,行俠仗義李白也符合。
「乃仗劍去國」武器有了,那麼此劍何名?他在《夜別張五》中寫詩道「龍泉解錦帶,為爾傾千觴」如果他沒有亂說,我就可以亂說了,李白擅長「龍泉劍」。
李白在《與韓荊州書》中寫「十五好劍術,遍幹諸侯」。在《贈從兄襄陽少府皓》中寫托「身白刃裡,殺人紅塵中」。魏顥在《李翰林集序》中說他「少任俠,手刃數人」。這麼一看,武功也是有的吧,只是沒有李白寫的這麼誇張,畢竟殺人犯法。
最後俠客特別好劫富濟貧
有人說李白家很富,他是富二代,說他們家世代為商,積攢了不少錢財,這且不管。在《上安州裴長史書》中李白自己說過「曩昔東遊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餘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
他雖沒去劫富,卻把自己的錢劫了去幫助落魄公子這不難看出,李白人很善,也很符合俠客的特徵。
以上幾點李白都符合,那麼李白的俠客之路筆者覺得可以去嘗試一下。
03.
可是若李白真的去了江湖,他還會是李白嗎?筆者不禁把思緒從窗外的晴翠中轉移。世間道路百種,可是有些路真的像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嗎?
若李白真成了俠客,我相信《俠客行》那類的詩將不勝枚舉,可能還會更好,而且就不單單只是「十步殺一人」了,而是一步殺十人。捫心自問,我不喜歡這樣的李白,因為這樣的李白沒有了華人的精氣神了。他真真正正的出世了,不再憂心朝政,不再拈花吟詩,不再天馬行空。
當上帝在造李白的時候,加了一瓶充滿詩情的藥水,所以李白會寫詩,再加了一瓶充滿自信的藥水,所以李白的詩歌裡有了盛唐的味道。
上帝覺得不滿意,又加了一瓶充滿奇思妙想的藥水,所以李白的詩有了仙氣,飄飄的。上帝還在添加其他充滿神奇BUFF的藥水,李花怒放一樹白,最終李白誕生,他成了我們盛唐的模樣。
他自信,他一生將自己比作大鵬鳥,不管是開始的《大鵬賦》,「此二禽已登於寥廓,而斥鷃之輩,空見笑於藩籬」。還是他將死後的《臨路歌》,「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大鵬鳥從他降生後便一直飛旋於盛唐之上,替他飛翔,替他登高。這是李白的自信,也是盛唐的自信,更是余光中先生口中「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的自信。
不管路遇如何挫折,他始終都能「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就算投錯隊伍,入了李璘幕府,五十幾歲的老頭子,還能高談論闊,「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真的就像個小孩子一樣,不管時代如何待他,他永遠用最清澈的眼睛看這個世界,去愛這個朝代。
他天真,他其實根本就不瞭解政治。他不知派別,就去站隊;他不知時事,就去議論。但是正是因為這種天真,所以他的詩看著都很純淨,特別是《長干行》,「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
李白用大人的身份寫了一對市井兒童的生活,沒有煙火氣,全是「清水出芙蓉」的味道,全文看著很溫馨,兩小無猜,青梅竹馬。士農工商,古人的三教九流分的很清楚,可李白不會,《長干行》中的男孩子最後做了商人,但有什麼關係呢?李白寫下了他們。
他浪漫,他可不單單只是個文人,不僅求仙問道,還擅長縱橫術。「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這是一個浪漫的詩人,他的詩歌裡面不乏有仙人的腳步,好像只待時機,便將這謫仙人接了回去。
別人寫仙,我只覺得詩詞美,而李白寫仙,我恐他飛去九天之上。他還煉丹,這可驚到筆者了,「煉丹費火石,采藥窮山川」。其實也不難發現,因為李白崇道,你看他的朋友元丹丘就是個鐵錚錚的道士。當然鬼谷子的縱橫術他無論如何精通也起不了大作用,亂世可造此類英雄,可盛唐不允許。寫詩就夠忙了,他還有別的兼職,真是一個精彩的人。
其實還有很多形容詞可以修飾李白,但是越寫越發現,這樣的人,不管過多少年,我們依舊會一眼愛上他。所以說李白還是去兼任多職好一些,這樣的他我們更能感受到多彩以及驚喜。
若他真的一入江湖不回頭,我只怕茫茫紅塵再也不見,還好李白自己的獨特情懷控制住了他,所以,李白你好,還好你沒有丟下我們,還幫我們記錄下來這最美盛世繁唐。
若問筆者想成為哪位詩人。筆者毫不猶豫回答「就選李白,沒得說」。
歷史已經不知不覺走了幾千年,可是翻開書頁,仍然可以聽到那時人們的聲音,有咋咋呼呼的,也有平平穩穩的,但是他們每個人都如此與眾不同啊,真好!
李白的生平資料並不多,他的作品也90%以上都流失了。這讓我想起《歷史三調》中所論述的,歷史到底是什麼?是事件、經歷還是神話?歷史學家塑造出來的李白,就是真實的李白嗎?
而傳說中被「神話化」了的李白又是怎樣被塑造出來的呢?好在作為真正的經歷者李白,他總歸是留下來了一些詩篇,至少可以展示當時的一部分人生狀態,當然,這也是經過他主觀加工過了的真實個人歷史記錄。
先說說歷史學家塑造的李白
李白不是官宦人家出身,也不是書香門第,據史料推測,父親應該是個大商人,很有錢。他誕生的時候唐朝還在武則天的統治之下,五歲的時候唐中宗復位,十三歲唐玄宗開始當朝,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盛唐時期,也就是唐代社會最繁榮富庶的時期。
李白五歲就隨父母從西北邊疆遷到了蜀地,西蜀在唐代是很富庶的地方,國內外的商人聚集得很多。所以,李白算得上是擁有「最好的時代」的「前浪」了。
而且他的富二代出身,以及詩文、歌舞音律、彈琴、劍術都是頂尖水準,他是能把現在這些所謂的「前浪」們都遠遠拋下的「有志青年」。
歷史學家塑造的李白是「詩仙」,他的人生如他的詩歌風格一樣清新、飄逸,富有想像力而又萬般神秘。中土各地的名勝都有他的足跡,他也樂於為華夏大好河山當代言人唱讚歌,「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
他的生活除了喝酒、旅遊就是賞月、交友。《唐詩三百首》中入選的李白的詩篇,基本上就是這種類型,我們從小學得的印象也是如此。
再說說傳說中被“神話化”了的李白
要評選讀者最喜愛的詩人,應該李白的得票數會是最多的,從李白的傳說故事就能看得出來。關於李白的傳說從他小時候開始,一直貫穿到他死時的情形都非常的深入人心。想必只要是受過義務教育的孩子,就都知道李白「鐵杵磨成針」的故事,「醉後水中捉月而死」的故事,出生的時候「太白星」托生的傳說甚至自唐朝就有了。
《方輿勝覽》中記載李白在四川眉州象耳山讀書,想要中途放棄,後來在山下小溪旁遇見一個老婦人在那裡磨鐵杵,李白問她幹什麼,她說是要做成傳世針。李白由此被打動,於是回到家裡閉門讀書。至今民間還有「鐵杵磨成繡花針,功到自然成」的諺語。
這個傳說從始至終的目的應該就是激勵孩子奮發上進的,現在小朋友的讀物中都還經常被選用。
《醒世恒言》中《李太白醉寫嚇蠻書》就是集中了李白的傳說而寫的。因為唐玄宗請他寫過《答蕃書》,所以到了小說中就引申出《嚇蠻書》了。小說因為它的趣味性,講出來的故事人們不但記得住還容易傳播,所以往往傳說比真實的歷史事件要傳播得更加廣泛,拿《三國演義》與《三國志》來說也相當明顯。
至於李白「醉後水中捉月而死」的傳說,這真是跟他的平日作風和習慣很相符合,要不是有一天看到他的《臨終歌》,我是一直都相信這個傳說的。王定保《唐摭言》中記載了李白醉後捉月的詳細景象,甚至還有「捉月臺」。
最後,我想基於李白自己說的話,也就是他的詩篇內容,來理一理真實的人物經歷與歷史學家的塑造、「神話化」的傳說的不同之處。
青年時期
大概二十歲,李白就開始了社交活動,二十五歲前他僅僅在四川境內遊歷和交友。在峨眉山聽蜀僧浚彈琴: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嵋峰。
為我一揮手,入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鐘。
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
還有著名的《峨眉山月歌》都是這時候遊覽的作品。在戴天山尋訪道士,《訪戴天山道士不遇》。還登過巫山最高峰,《自巴東舟行經瞿塘峽,登巫山最高峰,晚還題壁》,說「巴國盡所歷」,差不多巴蜀的名勝都遊歷完了。《蜀道難》中那些壯美險峻的地形描寫,也是此時的經歷沉澱,因為自二十五歲離開蜀地後,李白再沒有回來過。
壯年時期
李白離開四川時是二十五歲,當時他是帶著「以當世之務自負」的大抱負的。其實,無論什麼年代的年青人,都是懷抱著遠大的理想進入社會的。而且李白還自擁絕世才氣,又對自己的才能高度自負。
曾經在四川眼見一般的官員都很庸俗,未經世俗的他以為一個富有才能的人是應當而且也一定能夠得到別人的尊重和施展才華的機會的。這是中央帝國的人民的辛酸,草根出身之人既想獲得尊重,卻最終會被現實撞得頭破血流。與現代意義上的文明社會不同,在現代文明社會,不論有才無才,人人生而平等,人人理應都得到尊重,這是最基本的共識。
此時的李白不僅懷揣著夢想,還懷揣著一大筆錢,過起環游天下的遊俠生活。沒多久,就「散金三十余萬」]全都救濟了「落魄公子」。
看來李白是重義輕財的性格,忍不住匡扶正義,估計也有為不公發過聲。在他後來的詩篇中,也有大量同情底層人民的悲慘,記錄戰爭給人帶來傷痛的內容。如《春思》: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
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帷。
從一個丈夫被征去打仗的女人的角度來描述戰爭帶給人們生離死別的痛苦。
在《丁都護歌》中他描寫了江蘇當地官府在山上採取大石,千萬勞苦人民用拖船來搬運時受盡監工虐待的場面,李白想到這些石頭使百姓長久地從事苦役,不禁發出「君看石芒碭,掩淚悲千古」的歎息。
當李白遊歷到江蘇、安徽等地時唐玄宗對西北契丹、突厥發動了好幾次戰爭,人民的征役非常頻繁,妻離子散、生活淒慘,《烏夜啼》就是寫這種情形的。所幸那時候即使是中央集權,也並沒有讓李白的這些詩歌必須要到海外才能發表,甚至這首詩在李白初到長安時,還受到賀知章這樣的大官的大肆稱讚。
還有《古風》等等不勝枚舉,這些作品都顯示著他對天下百姓的關注。在同情百姓的同時,他還認識到這種情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那些驅使士兵發動戰爭,以迎合皇帝好大喜功的心理,博取歡心的將領們,這些人用兵士的生命來獲取自己的功勞。
李白一路從四川出三峽到襄陽、荊門、武漢、安陸、太原、齊魯、江蘇、安徽、浙江漫遊了十年左右。這期間滿腔的抱負其實開始遭受現實的挫折了。
從他這期間的詩詞中能窺見一二,「珠玉買歌笑,糟糠養賢才」,「彈劍徒激昂,出門悲路窮」,他感到了一種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視的不平。
當有一天得到機會似乎能實現胸中的抱負時,已是人到中年,此時離開故鄉已經十年,在天下建立了很大的名聲,但是也遭遇了很多的不公,認清了一部分現實,他發現其實這些大官跟他故鄉的那些小官並沒有兩樣,庸俗而貪婪,他越來越厭惡和看不起這個圈子的人。而當他到達了皇宮,以為可以盡到「當世之務」時,現實又給了他重重的一擊。
當李白的詩和名流傳到皇宮時,唐玄宗覺得很新奇,可以做升平的點綴,於是請他到長安。他表面對李白很重視,但並不是要他參與國家政事,而是作些行樂的詩詞,以增加他宮廷生活的樂趣。且看他的《宮中行樂》、《清平調》詞三章。
這種生活讓他感到壓抑和淒涼,皇帝和近臣的庸俗並不亞於他以前接觸過的那些官吏。此時,他對這個中央統治帝國的腐化和罪惡,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
唐玄宗此時已無心朝政,他喜歡玩鬥雞,讓那些擅長鬥雞卻不識文字的人做大官,而且這些人氣勢薰天,欺壓百姓。李白感到非常氣憤。
他在《行路難》其二、《敘舊贈江陽宰陸調》、《古風》三十九、四十六首等等裡面都有表達此時的憤概。
長安待了三年後他「高歌大笑」地離開,再次走上漫遊的旅程。此時他覺得自己更是「不慚世上雄」了。
當他漫遊到洛陽時,與杜甫在此相遇,兩人一見傾心,結伴同遊 ,去了開封又遇上高適,三人飲酒談詩、慷慨懷古。後來高適南遊楚地去了,李、杜又一起到了山東齊州(今濟南),兩人關係已「憐君如弟兄」了。杜甫有詩描述此時的兩人「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
李白這個時期的漫遊已不比剛出蜀地的時候了,生活非常拮据,常常要靠著自己的名聲四處蹭吃蹭喝蹭住,然後寫首應酬詩作為答謝。這時他已對政治灰心,悲觀厭世轉而求仙問道,此時喝酒也不再是年輕時的豪放狀態,而有著借酒消愁的意味。
晚年時期
到晚年安祿山叛亂時,他又關心起國政來,對安祿山的變亂非常憤慨,對當時官軍無能和兩京失陷感到很不滿,「白骨成丘山,蒼生竟何罪?」此時他也寫了大量的詩詞對時政發表自己的意見,「撫劍夜吟嘯,雄心日千里。誓欲斬鯨鯢,澄清洛陽水」。這些詩句可以看得出來他很想去參加平亂的工作。
永王璘跟唐肅宗的帝位之爭本是皇室內部的事,但是卻波及了想為國盡力的李白。因為「從璘」的經歷,他不僅差一點被判死罪,也導致了他晚年的生活更加淒涼,連蹭吃蹭喝都沒有人接待了。
當然杜甫並不是這種勢利的人,在獲知李白被流放夜郎時,杜甫就寫了《夢李白二首》,對李白的遭遇表示了很深的憤概:「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孰云網恢恢,將老身反累。千秋萬世名,寂寞身後事」。
李白最後投奔族親李陽冰,但是到那裡不久就病重了,作出《臨終歌》,並將自己的作品交給李陽冰整理。讀到《臨終歌》時已忍不住墮淚,一代巨星就此落魄地隕落了。
李陽冰把他的作品編成《草堂集》十卷,並在序中說「當時著述,十喪其九」可見作品在當時就散失了一大部分。但是到現今,《草堂集》也沒有流傳下來,想想甚是心酸。
回顧李白的一生,這位綜合著儒士氣、道士氣、隱士氣、俠士氣、策士氣的詩人,是怎麼從一個有志的「前浪」青年發展成為一個充滿「負能量」的中老年,甚至到後期有些消極避世的犬儒狀態的呢?
不難看出,他其實一直在努力,甚至到了50多歲,國家有難之時,他仍然想要仗劍出山,救世人於水火。只是終究被這個政權壓迫地無一絲自尊的死去。
我想,世人之所以要創造出「醉後撈月而死」這樣的傳說故事,就是不甘心這樣的結局吧。
◎來源:網絡 / 圖文:盈昃
★溫馨提醒:
這是網路轉載文章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與學習
若轉載圖文有侵權,請告知必當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