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者打麻將到底好不好?
麻將,是很多人生活中不可少的休閒「神器」,一些退休的人,有事沒事就愛約上好友打幾圈;逢年過節,麻將也是娛樂活動必備之選~
有些人是喜歡得不行,三天不打就手癢;而有些人認為玩物喪志,還不利於身體健康。
所以,打麻將到底好不好呢?
圖:常覺善緣
1
適當打麻將,真的有好處
1增加交流,減少抑鬱
佐治亞大學發表在《社會科學與醫學》雜誌10月刊上的一項研究顯示,打麻將可能有利於促進中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整體來看,頻繁參加多種社交活動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更好,其中,喜歡玩麻將的城市居民患抑鬱症的概率明顯較低。
因此,打麻將既是一種打發時間的休閒手段,還是種社交手段,很多人通過打麻將結識了朋友,很好地豐富了生活,減輕了孤獨感,抑鬱的風險也就低。
2延緩衰老,預防老年癡呆
科學家們認為,大腦就像一個銀行帳戶,在衰老的過程裡,我們一點點提空這個銀行帳戶中的儲備。換句話說,儲備金額越多,出現癡呆的時間就會越晚。
而儲備的金額來自於平常的用腦活動。
打麻將時,摸牌、切牌,有助保持手部靈活;還需要思考打什麼、胡什麼,大腦簡直停不下來——手腦並用,是個不可多得的鍛煉機會。
一項發表在《Neurology》雜誌上新研究表明,通過打牌、猜謎等刺激性遊戲來保持大腦活躍,可防止老年癡呆症的發病時間延長5年。
另外,發表在《美國老年精神病學期刊》上的一項研究還發現,適度打麻將在延緩認知老化方面的效果甚至比太極更好!
2.健康打麻將,牢記這四點
打麻將有好處,但有些人搓起麻將來,很容易進入「忘我的境界」,甚至一個通宵接著一個通宵。殊不知,這樣做不但沒有好處,對身體的傷害還很大!因此想要收穫益處,記住這幾點:
1控制時間
有專家對65~70歲的老年麻將愛好者進行研究發現,連續打麻將超過3個小時的老年人,無論收縮壓(常說的高壓)還是舒張壓(常說的低壓)都將開始增高;
另外,長時間坐著,雙腿的靜脈回流變得更加緩慢,會增加下肢靜脈血栓的風險,對於本身就有靜脈曲張、動脈栓塞的人更危險,很可能發生猝死。
專家提醒:連續打麻將不要超過2小時,每半小時最好站起來活動一下肢體,踢踢腿、搖搖頭、扭扭腰、伸伸胳膊。
2別讓腰部懸空
直立站姿時,腰椎負荷約100公斤;而弓腰坐著打麻將時,比正常直立時腰椎負荷幾乎增加了一倍,達到將近185公斤。
這麼大的負荷,加上長期打麻將,容易出現腰背部疼痛,尤其是對一些本身就有腰椎間盤突出、腰背筋膜炎的人,會加重病情。
建議:腰部需要有足夠的支撐才能減輕腰椎的壓力。
愛打麻將的人可以買個靠墊,中間突出、上下為圓弧過渡、有一定硬度的更好。沒有靠墊時,臀部要把椅面坐滿,讓腰背靠著椅子。
3桌邊放杯水,別憋尿
有些狂熱的麻友,為了多打一局,可以憋尿不去衛生間;為了專心打麻將,不敢喝水!
憋尿很容易誘發泌尿系統的各種病變,例如男性前列腺病變,出現尿急、尿頻等症狀,甚至影響性能力;還有可能引起膀胱病變,如膀胱炎,更嚴重的甚至出現癌變;還會對腎功能造成傷害,如腎功能不全、腎衰竭等。
建議:打麻將時,在桌旁放壺水,隨時補充水分,有尿別憋著。
4別太在意輸贏,平穩心態
若因通宵打麻將,因贏牌太興奮,情緒激動,如果本身就有高血壓,血管持續處於擴張狀態而變硬、變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情緒激動、血壓驟升,血管破裂,誘發腦出血。
提示:調整好心態,別玩太大,不用過於在意輸贏,以結交朋友的心態打麻將。
一般大眾無疑都聽說過,打電玩或解數獨、或是中老年時期打打麻將,有助於預防阿茲海默症。坊間偶爾也會出現一些文章,證明這類活動是有好處的;但我們很難去進行一項可以適用於每個人的研究。我們的心智優點與弱點,需要不同的活動,才能保持以及加強。你可能甚至會懷疑:打電玩、解數獨、或是打麻將,真的能增添認知存量,進而騙過阿茲海默症?這是當前一個非常重要、但卻很難回答的問題。
有一個研究小組發現,那些中年時每天看電視的人,晚年發生認知功能損傷的風險,會增加33%。問題可能不在於電視本身,而是在於看電視和久坐不動的習性有關聯,進而又與糖尿病和不健康的老化有關,而這些都是失智症的風險因子。
親朋好友常給筆者一些剪報,聲稱打麻將可以預防失智症發作。我們很好奇,這種遊戲和增添認知存量的關係,可能不是偶然的。
筆者還沒見過任何人探索過,是否有其他的生活因素讓人有能力經常打麻將,譬如說,身體要夠健康,才能獨自行動,以及應付這種社交場合的互動。又或者,重點在於打麻將所鍛練的打牌技巧(在遊戲過程中,不斷計算或追蹤心裡想要的花色的牌,以及已經在桌面出現多少張牌),其實比麻將遊戲本身更為重要。
(原文刊載於周永彩《記憶診所:為失智患者及家人帶來希望》一書/天下文化出版)
★溫馨提醒:
這是網路轉載文章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與學習
若轉載圖文有侵權,請告知必當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