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群組 我的群組

 

 

f1.jpg

:網絡

 

LINEFB朋友群組似乎正在以不可阻擋之勢向我們的生活滲透,影響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也要看到,朋友群組「不夠朋友」的東西在增加,佔用我們的時間越來越長,對此,深陷其中或趨之若鶩者有之,尋求清靜,加入又退出者也不在少數。朋友群組究竟是個什麼「圈」,我們又該如何經營好自己的朋友群組......

 

朋友群組為什麼流行

    LINEFB幾款網路社交軟體,它是一個由熟人關係連結構建而成的特定、私密的群組,用戶在朋友群組中分享和關注朋友們的生活點滴,從而加強彼此之間的聯繫。今天,朋友群組滲透進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似乎已成為一種社會現象。其流行的原因是什麼?

社會轉型期,城市化進程加快,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使我們由熟人社會變為陌生人社會。在陌生人社會裡,人與人的空間距離拉大,彼此的交流受到一定阻礙,人的孤獨感增強,彼此之間的不信任感也會增加,人們迫切需要來自 「熟人」的慰藉,「好友群組」正扮演著熟人的角色。

「群組」之所以流行,它至少滿足了人們的兩個需求:對他人生活的好奇心以及對自己生活的展示。現代人都是孤獨的,我們樂於窺探別人的生活;我們同樣樂於把自己的生活展現給別人,我們渴望別人的矚目和擁抱。而朋友群組,讓這一切變得簡單了起來。人們都有一定程度的對於人際交往的訴求。LineFBtwitterIGplurk……這些廉價、便捷的功能,給我們對人際交往的渴望狠狠地倒了一杯興奮劑,讓人們倍感滿足。一方面是追求人際間交往的滿足,另一方面是對人際支持喪失的恐懼,擔心如果沒有頻繁地聯繫,關係就會逐漸淡漠,而實際結果往往是過猶不及,把自己和其他人都緊緊地「圈」在了手機上。

 

 朋友群組本身並無是非

在感受到朋友群組對生活帶來積極變化的同時,人們對其帶來的困擾也深有感觸。有人抱怨朋友群組浪費了自己很多時間,比如一些人早上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LINE刷一遍朋友群組,甚至非得看到前一晚睡前看到過的朋友群組內容才能停止。看一遍朋友群組之後,一個多小時就過去了。

但是在這個資訊過度氾濫的時代,我們每天接觸到的資訊可能有90%以上與自己無關緊要或者沒有幫助,過度地去刷朋友群組而不去思考自己真正想要什麼,只會讓自己變得越來越浮躁。那麼又該如何看待朋友群組?

這種結果的原因不在朋友群組,而在自己。朋友群組作為一種工具,本身並無是非。

有人選擇離開朋友群組,並非朋友群組是洪水猛獸,而在於自己在如何經營朋友群組上出了問題。就像一把刀,刀本身是無善無惡的。不過有人可以用來行善,但是也有人會用來做惡。善惡是非與工具並無任何關係,關鍵是什麼樣的人在使用它。有的人會抱怨經營朋友群組浪費了大量的時間,但是這並不是朋友群組自身的原因。

朋友群組都是你自己加的人,所謂你的群組,你的層次或者經歷決定了你在你的群組裡會看到什麼。

有的人抱怨朋友圈轉發的都是一些暴戾的資訊、政治偏激和朋友吃喝玩樂的消息,有些人不停地刷朋友群組刷FB以至於浪費大把的時間,這是他自身的認知和格局造成的。

那些不停刷朋友群組刷FBline的人實際上是在刷存在感,這種存在感可能是讓朋友知道自己在關注他們,也可能是希望獲得更多資訊後成為生活的一種談信息來源。真正的感情,從來不是靠點『讚』維持的,就像存在感,也不是靠刷面板螢幕累積的。只是我們和世界的關係太過稀薄,才想賺一把叫好聲在手裡。

人們會把別人當作鏡子。「朋友群組」也具有鏡子的功能,在這裡能看到別人的生活、思想,通過瞭解、對比來矯正自己。而且「朋友群組」將虛擬社交圈和現實社交圈相融合,能給人私密的安全感,人們還享有選擇開放或者封閉的自由。社會變革時期,人們的社會角色不斷變化,有些人就是願意通過「曬」、「怨」來表達內心、與人溝通,這種行為方式在某種程度上其實是內心焦慮的表現。「朋友群組」這樣的人多了,也會給「群組」裡其他人造成干擾。

 

朋友結構的改變

牛津大學的心理學專家羅賓·鄧巴(Robin Ian MacDonald Dunbar)以及相關研究者發佈了一份關於Facebook的研究報告。他們通過調查3375名英國Facebook用戶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不論人們的Facebook朋友圈中有多少人,現實生活中能真正與自己互動的只有4個朋友左右。所以,儘管社交媒體能夠擴大人們在虛擬網路中的交友圈,但是這對於交到更多真心朋友似乎並沒起什麼作用。對此怎麼看?

基於大數據的一種分析,但也會忽略次要的因素。有時,這些次要的因素不應被忽略甚至更重要。不能簡單地根據數據,而要關心結構。在沒有網路上的LINE朋友群組之前,一個人的社交關係主要基於物理空間。比如,一個人如果他沒有LINE朋友群組,雖然他可能只有四、五個朋友,但這幾個朋友只能以他的物理時空為限。

但是,有了網際社交媒體,雖然可能仍然存在真實互動的朋友只有四、五個,但可能會超越物理空間,可能他在異地老家的爸媽、遠在異國他鄉的小學同學,以及在網上偶爾認識的網友,都會成為LINEFB朋友群組中日常互動的那幾個人。不只是網絡,重要的是朋友結構的改變。

  

LINE朋友群組的價值還體現在哪裡?

    我們觀察LINE朋友群組的價值,一般是基於廣義的媒介交互的功能而言。僅僅從傳遞資訊的角度看,這方面朋友群組很難擔負起大家所期望的那樣的價值。「朋友群組」內的資訊往往呈現出碎片化、淺表化甚至情緒化的特徵,各種資訊被切割成零碎的片段,讓完整的表達、邏輯性的思考和客觀的判斷難以實現。要獲取有價值的資訊,還是要靠閱讀書籍靠學習來獲取。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一些社交工具大多最先是由西方人發明的,但是他們並沒有把這些社交工具作為獲取系統知識的工具。筆者在德國哥廷根大學(Georg-August-Universität Göttingen)做訪問教授期間,留意到德國人讀書非常多,他們很注意閱讀紙本書,他們有著很好的讀書傳統。這與西方閱讀聖經的傳統帶來的生活和行為習慣有關係。

但是看待朋友群組的價值不應止於此,還應該前進一步。朋友群組是對朋友關係的一次重新定義,更是對社會生活的一次有意義的改變,雖然在這個過程當中,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20世紀原創媒介理論家麥克盧漢(Herbert Marshall McLuhan)認為,「媒介即人的延伸」,朋友群組也可以看作是一種交互的媒介,麥克盧漢認為一種新媒介的出現總是意味著人的能力獲得一次新的延伸。一般人把媒介看作是工具或傳播通道,往往關注媒介傳遞的內容是什麼,並從媒介傳遞的內容出發來分析個人與社會發生變化的原因。

而麥克盧漢認為媒介帶給個人與社會的影響並不在於媒介傳遞的內容本身,「鐵路的作用,並不是把運動、運輸、輪子或道路引入人類社會,而是加速並擴大人們過去的功能,創造新型的城市、新型的工作、新型的閒暇。無論鐵路是在熱帶還是在北方寒冷的環境中運轉,都發生了這樣的變化。這樣的變化與鐵路媒介所運輸的貨物或內容是毫無關係的」。

這個論斷在朋友群組有著生動的闡釋。朋友群組首先是一種資訊傳播圈,可以促進資訊的流通與透明度,降低一個社會的交易成本。其次,朋友群組以資訊傳播的方式可以促進資源優化配置,有助於實現資源配置的最大化。

朋友群組實際上是一個熟人的圈子,分享的意義和價值並不僅僅在於熟人間的感情交流,熟人的信任關係是人際間有效率溝通;甚至是互惠互利商務活動的優良土壤。這方面的價值,如果能夠得以合理利用,甚至會超過網購的效果,前提是我們應該如何利用和善待朋友之間的信任關係。

 

 

插圖02.gif

 

來源:網絡 /

溫馨提醒:

這是網路轉載文章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與學習

若轉載圖文有侵權,請告知必當刪除。

 

插圖08.gif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智慧甘露
    全站熱搜

    羅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