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情志養生:養七情防疾病


 


怒喜思悲憂恐驚,中醫稱之為「七情」,它是人對周圍事物產生心理反應的結果。老年人因為臟腑日衰,心力漸退,肝膽氣衰,疏泄與決斷不力,思維與精神活動低下,加之其他社會與家庭因素,對各種興趣與刺激耐受能力不如青壯年,較易產生異常情感而誘發疾病,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孫思邈《千金翼方》說「年五十以上,陽氣日衰,損與日至,心力漸退,忘前失後,興居怠惰,計授皆不稱心,視聽不穩,多退少進,日月不等,萬事零落,心無聊賴,健忘嗔怒,情性變異……」。《老老恒言》也說「老年肝血漸衰,未免性生急躁,旁人不及應,每至急躁益甚」。說明進入忘年之後,人的情志比較容易發生改變。


表現為:性氣不定:即喜怒憂悲無常。老年人對生平喜做總結,形成某種獨有的心理模式。其情志態度、好惡習慣等常是其經歷概括性的反應,具有一定的經驗性,容易表現為主觀、自信,或保守、固執。當經驗與實際不符時,又易急迫、沮喪或自卑自憐而喜怒無常。因此,常產生孤獨垂暮、憂鬱多疑、煩躁易怒等不良心理狀態。生活中常可見到堅毅果敢的人在年老後變得優柔寡斷;性格溫和的人變得急躁易怒;話語不多的人變喋喋不休等。


情志抑鬱:易生憂、思、悲、哀、驚、恐等負面情感而情志抑鬱。年暮志衰易傷七情是老年人的生理特點,對性格內向、身體素有疾病的老年來說,尤其更易發生。人生的酸甜苦辣,加之脫離工作和死亡的逼近,常沉溺於留戀過去和遺憾之中,即便境遇順利者也不免有「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之歎。


 

campina_toscana.jpg - 2017夏 日誌用相簿

 

          如果是境遇不佳、家庭不和、志願未遂、疾病、天災,或親朋亡故,勢必更加怨嗟煩惱,憂思悲哀,或驚恐不定,產生「老朽感」、「孤獨感」、「被遺棄感」、「憂鬱感」,甚至「死亡感」,最常見的表現是意冷少歡、嘮叨恐懼、自尋煩惱、猜疑悲淚,對事喜尋根問底。


《黃帝內經》說「喜怒不節則傷臟,臟傷則病起於陰」。又說「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七情過度變化會直接損傷五臟,加速衰弱,身體有多種慢性病發生和發展。現在更發現,在這種狀態下,老年的血壓、膽固醇、血糖會更加升高,免疫力更加下降,內環境穩定被破壞而誘發和加重種種疾病,有時大喜過怒 甚至誘發老年人死亡。


人之將老,要調整事業目標。步入六十後,必須開始學會生活做減法。當心有餘而力不足時,要認識到並非己所無能,也非生性懶惰,而是「形氣已衰」,雖壯心難遂,不強求、不懈怠,寓保健養生於學習、貢獻之中。否則,勉強為之,不僅會傷身體損五臟,而且會影響情志,降低生活品質。


人之既老,要知足謙和,老而不怠,力所能及地做想做之事,讀喜讀之書,交青年朋友,正所謂人老心不老,退休不懈怠;要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知足無嗜慾,做到不懶不懈,適當活動;不貪睡不缺睡,睡足睡好;不貪吃不缺吃,營養平衡;如此五臟晚衰,是七情保持平衡的內在力量。


青壯年之輩,要理解老年人因衰老而引起情志變化的可能性。尤其對抑鬱性老人,晚輩們只能理解,更應同情,這實際是一種老年憂鬱症,不能苛求和埋怨。正確的態度是體恤的舉動、耐心的解釋、溫暖的鼓勵。瞭解、理解、寬容、溫暖老年人,反映的是晚輩的知識素養和倫理責任。


另外,老年人一般不願意突然改變自己素有的生活環境和日積月累的生活習慣。如老人突然從鄉下來到大城市居住,或平素吸煙飲酒幾十年,不要強求他們戒煙斷酒,也不要強行他們住在城裡享「清福」,否則會加重七情的變化。因為積習難改,習慣成自然,總以隨老人願為好。


 


◎圖文:網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羅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