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月



                                         --北投 水月道場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水月樓。


    水月空花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淡江歷歷仙渡路,芳草萋萋水鳥洲。


    昔人閑遊何處去?煙波江上使人愁。



    從大度路切入「水月道場」前,想到一段緣。


    四十年前,我家曾短暫遷居大度路怡和巷約一年光景,每天上課必須穿過田埂,沿現在的加油站前,再穿越大度路,走到承德路口原憲兵隊前的公車站牌等候大南光華公車,對面就是大同公司,三叉路口當年是一家藝品館,大業路正在興建中。


    記得每當要翻越承建中的大業路時,我還嘀咕幹嘛建造這麼一條這麼寬敞的大馬路,也不見多少輛的車子。


    怡和巷內,前後四排面對面兩層樓洋房,每家門前皆有小草坪,住戶與空屋各一半,不若現在巷內兩旁停滿轎車,顯然都已住滿。


    當年走過巷底,便是幾排的四層樓公寓,隱約在公寓尾端是一間寺院,那就是現今名聞遐邇的「農禪寺」。


    站在「水月道場」蓮池畔,環視四周,當年的田地都不見了,我嘀咕的大業路也車水馬龍,原本只兩線道的大度路,早年我常利用假日清晨騎腳踏車到關渡遊蕩,現在也換成六線道快速大馬路。


    農禪寺門前『心中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斗大的字也消失了,原低矮莊嚴的農禪寺正殿宛如空中花,換成水中月的「水月道場」。


    從蓮池畔,直看、左右側看水月道場,各有不同意境,雖是一棟簡單造形的現代建物,但在農禪寺的薰陶下,不禁也流露出自然風,再搭配後排雕刻「金剛經」清水模的襯托,整個不大的園區,雖然該日正值午時,但清風徐徐,感覺很舒暢,倘若清晨再來參訪,或者在雨中看蓮池滴水,濛濛間的水月道場,那不是禪意?何謂禪意?但我感覺已非古禪意,而是現代禪風,也可謂是現代生活禪。


   可惜我選擇的時段正巧是學員打禪的課程,因此大殿內不方便入內。以致正殿內壁上簍空的「心經」字形受陽光照射所呈現的藝術與宗教美,只得期待下趟再來參拜。


   每日我打坐,談不上修禪,但也感覺身體舒暢、心理平衡,但是要如聖嚴法師所說,要達到人格昇華與智慧開啟,我仍未得真功夫,聖嚴法師說要得到好的觀念老師指導,但我有自知之難。


   每次來回法鼓山,我總不免為聖嚴法師太早坐化而去,而感到難捨,雖不曾在聖嚴法師的教誨下,但我喜歡閱讀聖嚴法師的著作,也可以說,看了不少法師的「教科書」,這也是我景仰飽學的聖嚴大師的主因。


   孔夫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一幌之間,過了四個十年,恍如昨日,誠如『少年不識愁滋味,而今識盡愁滋味』;當今「農禪寺」名稱不變,但也萬間劇變,只留「入慈悲門」,唯一不變的是鄰近的四層樓老公寓與怡和巷小洋房在細說歷史。

 

 


空中月、水中花,「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入慈悲巷,走入慈悲門。圖為連廊左為蓮花池,右為停車場

 

 




原古樸的農禪寺已走向現代化。全為水泥叢林,放下了樹林綠茵,用現代藝術重新刻畫當代的「人間佛教」;從古禪意走向現代禪風。…

 

 




烈日下,蓮花不停地搖曳喘息。

 

 


清水模版自然建物牆面鑲上金剛經文。

 

 




老妻喜歡走各大山門。

 

 




入慈悲門,阿彌陀佛。

 

 


「開山農舍」,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水月樓

 

倘若清晨再來參訪,或者在雨中看蓮池滴水,濛濛間的水月道場,那不是禪意?何謂禪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羅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