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天真
---讀活佛『神課』
近日,慈濟遭逢了重大劫難,雖然早在幾年前,便已有了相關的警訊,但終究全身而退,惟慈濟卻不自覺山雨欲來,惜未能「止於至善」,未能「知止而後定」,未能「戒定慧」,一場劫難於焉波濤而生,輿論、網路與民間的批判聲浪如鋪天蓋地而來,大大地動搖了民間對慈濟心的長年支持。
多年前,我曾先後踏入台灣佛教的三大山門,俾以尋求平靜,但我僅選擇徘徊於玄關而沒進入叢林,原因是目前各大山門內人聲雜沓,金光過閃,瑞氣破萬,讓我難以消受,也讓我無意加以錦上添花。
東福寺內越過通天橋,僅見此間普門院之僧堂專門道場,清淨、無為、自然,在此修行的僧人有福氣在此春櫻、夏綠、秋楓、冬雪之天地參禪,滿山花鳥、流泉、池沼宛如淨土,一念空當中,所隱藏的多少煩惱及罪惡,皆當消除,我駐足山門前良久,雖不得入內,但我心中已出走,並進入道場內與僧侶們共做晚課。
一、品格功德
在有限的生命不同階段,宗教都是同一的教義,但青年期所接受到的是「良知」,與中年期的「認知」,到初老年時期的「知見」,因此我信仰的方式,不再是到佛堂、廟堂的天數,而是進行精神上的極樂旅程,所以行為舉止是否符合道德仁義,與對神通力不再置喙,而是以感性與理性的心情看待宗教的信仰,我可以很任性地向神佛祈願,但是我不想盲目無意識的像善信般地跟從,我經常瀏覽於經典文卷裡,但我不喜歡繁文縟節的儀軌,尤不喜打鼓銅缽、鈴鐸鈸鈹等法器聲;我抱道奉行,但虔誠於內,不欲阿諛於外,我相信淡泊明志悟妙玄,本立道生近真機;我寧每日三省吾身,而不願接受道德仁義的大哉八股,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活佛也說,『無過,便是功,無怨,便是德』。
二、火候
孔子曾云,『君子遠庖廚』。後人釋義為君子應該遠離殺生做飯的地方,那是一種好生之德的心理狀態;不過望文生義,雖不親近鮑魚之肆,但我對庖廚本領卻獨有所好,大學時代便開始學習燒菜,活佛說得好,『廚房是最好的修煉場所,火候要由煮吃看起,過與不及攏抹對味』,所以反求諸己行路寬,忍心耐性慈悲行,雖然要斷絕塵世夢,返璞歸真,不過在邁入初老期,我仍舊有夢最美,不過這個夢是自在夢,率性夢,不是苦的,而是能看破生死觀,大徹大悟地解脫,得以參破苦諦。
三、禮節
活佛訓示,『這世間,多情多煩憂,愁思纏綿六萬秋,溫柔鄉,迷自我,不堪回首。流浪任飄泊。世有千千劫,總叫人離別;黃泉與碧落,一指分界。這塵夢,難圓難長久,聰明爾,一點識透』,倘得證道,百年後將得逍遙自在居天闕?基督經書上說,『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是否倘得名師一指點,將識透洞穿玄機?太過我執,是一種負擔,也是罣礙,事實上,放下而已矣。早年的階段,成長便是獲得,如今是輕裝上路,進入解脫的時刻。宋代文悅禪師一首空靈的詩,「片片殘紅隨遠水,依依煙樹帶斜陽。橫筇石上誰相問,猿嘯一聲天外長」,短暫的景色,卻是大自然永恒的生命,得以徹悟「身世兩忘,萬念俱滅」的禪境。
四、心念
無論何種宗教或教派,當我踏入佛堂、廟堂或教會的領域,一種無執的心念油然而生,只要『心美則物物皆美,心善則事事皆善』,換言之,也就是「時時心有法喜,念念不離禪悅」;人生在乎的是行為,而不是年歲;在乎的是思想,而不是氣息;在乎的是價值,而不是奢華。。當一個殊勝機緣的白髮信徒,我不忮不求,但求菩薩道,六度萬行,真靈出苦乃自在,道降火宅渡乾坤。
五、戒律
求道是很自然的事,勉強不得,但需以戒為師,以覺為師,必須不逾矩,所以君子慎獨,惟諸戒律中,我對「酒事」心有耿耿但開懷。除夕夜,家庭團圓夜,我與老母親及妻女共五人,祭拜祖先後,從晚間18時圍爐守歲到凌晨01:30,前後長達七小時的團圓餐,我們小酌了清酒及啤酒若干,家庭和樂莫過於此,酒香氣息學詩仙,蘭薰桂馥賽詩聖,惟佛教居士戒、慈濟十戒、一貫道五戒等皆提到「不飲酒」,雖然詩人李白的情懷『人生飄忽百年內,且須酣暢萬古情』,惟古今天下,酒品良窳影響品酒之千年罵名,莫此為甚;不過我仍告誡女兒,出外時,要藏隱自悟,被酒喝,便是愚癡,要以為戒。
六、願行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這就是行願的願。在偶然的殊勝,登入三寶,但初發之願力,仍冀求平安圓滿,在智慧的群山追尋中,雲深不知處,但求悠然感動,忽聞岩桂送幽香,「靈山只在汝心頭」。
日前,一位日本企業家稻盛和夫說,「人生就是磨練靈魂,磨練心情的道場」。聖嚴大師總是希望信眾回到自然的狀態去,從而發現純淨、澄然又自在的『本來面目』。
法鼓山,三寶大殿正門懸掛聖嚴大師所書寫的,正是『本來面目』四個大字,我喜歡拜讀大師的各類佛書,所以本文便以修持活佛訓文的品格、功德、火候、約禮、心念、戒律與願行等七門功課,取名『本來天真』相對應,更顯相得益彰之真誠矣。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