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落花春去也
一、後池堰
細雨中,走在石門水庫的後池大橋,瞬間風勢也不大,停住腳步,遠眺溪洲山嶺上多雲瀑,近觀後池堰與長堤的雨中即景,日前報載水庫的蓄水率跌破兩成,期待五月雨勢能讓供水無虞,顯然眼前的及時雨幫助不大,不過對於選擇今天的半雨半陰間環著後池堰出遊,山風徐徐,濛濛細雨亂撲面,的確也是不錯的走讀。
石門水庫 後池堰
走在環堰小徑上,容易讓人回憶起1964年石門水庫竣工時的榮景,唐人李益說,遊人呀,千萬別望向長堤上的美景,那隨風飄蕩、漫天飛舞的碎花,彷彿是奢華消退的表徵,會讓人惆悵的。
57年後的石門水庫雖然廉頗老矣,當年投資觀光熱潮留下的廢墟依舊在,但經過多年的胭脂塗粉,石門水庫的環景山光水色依然俏麗可人。
站在大池畔福德祠前,面向煙雨氤氨的後池堰,有如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風雨,左向祠旁的滾滾激流奔衝山下去,我向土地公雙手合十祈求雨打水庫,增添波浪向人間給水。
北苑公園
二、打鐵坑溪
石園餐廳圍牆後,宛如柳暗花明,1923年的大平紅橋古早味立即在目,這座約十餘米跨越打鐵坑溪的紅磚古橋係由清水磚打造的,有五座橋拱,完好如初,古意盎然且造型雅樸,沿著打鐵坑溪步道往上,也就是往大漢溪的上游漫步而行,不遠處也可見到另一座現代的紅色拱橋,沿著步道曲徑通向幽境,青山鳥聲不止的啼鳴,身旁潺潺流水空明清澈,又見小小瀑布,令人午後疲態全消。途中見到一老翁披著防潑水的外套,頂著雨傘釣魚,今古蓑笠翁話裡,吹皺一池春水,如獨釣水墨畫相輝映。
1923年大平紅橋 圖: 魏玉銘 攝
流水瀑布獨徘徊
現代簑笠翁獨釣大漢溪
我喜歡看人釣魚。無論是大海邊、河邊或湖畔,只要看到老孩子或小孩子垂釣,我都會過去寒暄幾句,雖然我不曾釣過魚,但是我很欣賞釣客靜心享受與發呆等待的幽閒。這位老翁坐在溪旁的弧形導流階梯上,他的「釣池」,就在溪旁長滿水草沒有流速的水窪地,孤單釣翁享受孤獨,垂釣最迷人的地方,應該是與多情流水對話,而無視旁人的存在。我問釣翁,「常來釣嗎?」不多話的釣翁回說,「不常,想來就來」,這位隨緣老釣客不因晴雨,隨興而來,痛快而去,心無罣礙,似乎頓悟了老後餘生,妙哉。
這條溪流,以生態工法整修,與多樣性植栽綠化搭配大自然山水,特別讓我留意到階梯式疊水工法的千層瀑布,也許是近期少有雨水加持,導致千層瀑布顯得涓涓無力。溪流旁還見到一戶很別緻的簡易人家,雖不是庭院深深,但見庭院花木扶疏,相信這家宅中人很能享受「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的幽雅,與「獨酌看流水,山花映酒杯」的風情,如此的山中歲月頗讓我心情波動,宛如另類的桃花源。
現代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繼續沿著生態景觀往上方前行,有一座石門大圳的過水橋,其實就是水道橋,水走下層,人走上層,人在橋上過,橋流,水不流?還是水流,橋不流?六祖惠能大師指點說,「仁者心動」,所以是眾者的心在流。
石門大圳過水橋 「人在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過了水道橋,就是桃園大圳旁的櫻花步道, 但人間四月芳霏盡,櫻花謝了也太匆匆,花盡春也去,三毛說,「歲月極美,在於它必然的流逝」,櫻花之美,在於雨後的急速凋零,走在歲月的這條櫻花步道,雖然白髮人最悲花落,但無論遇到的是老幹殘枝的櫻樹,都是一場美好,因為可以靜待來年的春暖花開,而我們的歲月則是一場匆忙,當每一年被歲月磨礪後的蛻變,換成了白髮皺皮的自己,更難與千樹爭色,徒然讓山靈笑人。
三、三坑老街
八年前,來過三坑老街一趟。
八年後,除了路口多了幾間獨棟民宅建在老街入口的顯著地點之外,其餘變化不大。
「黑白洗」沒變,只是路面淹水了;老街沒變,只是大半店面都休息了;永福宮沒變,只是整建後廟內全裝成LED燈;「青錢第」沒變,只是門前稻田變綠了;伯公廟沒變,只是廟旁老樹年輪增加了八歲。
老街十室九休息
三坑牆壁上鐵馬道圖
老街平日的「宅經濟」看起來蕭條,也許只有周休日才見人潮,因此當我們步入老街時,只留下一家阿香菜包店充當老街門面,八年前每個包子都是25元,八年後上漲兩成,老妻買了幾個菜包,肉粽與我愛吃的草仔稞都沒有了。菜包也不錯吃,外皮是粄,因此咬勁很Q。田邊一家用雞油煎蘿蔔糕的店老闆說,三坑沒有老街,只有好山好水。
可惜此回沒安排到兩公里距離的三坑自然生態公園,這個公園沿著大漢溪而建,面積達3.8公頃,有遼闊的草坪,元月賞櫻,五月賞桐花,七月賞野薑花,十月賞欒花。
三坑自然生態公園 2013年9月攝
四、結語
一早從台北出發前,還下著滂沱大雨,讓大家擔心今天的大艽芎古道山中難行,還好導讀吳老師轉換成石門地區的生態之遊,平日我到石門大半都在壩頂四處吃吃喝喝閒逛,或到前池景觀咖啡館看山水,難得第一次往下繞了後池堰,與大漢溪上游,至今我還在想著小橋、人家、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有緣相逢細雨中,我掌鏡,圖中眾生相,無我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