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故事

               ~~慢步艋舺迺透透

   

   台北市政府推出「艋舺迺透透」的假日導覽活動,艋舺在地的洪大姐呼朋引伴,「何不隨著導覽腳步逗陣走?」

   於是在天鵝颱風從台灣東部海面掠過時,台北市區忽晴忽雨,但是與我們一同不畏風雨而在龍山寺地鐵站內集合,參加這個市府活動的市民仍有三十餘位。

 

 艋舺商圈01.jpg  

台北市政府舉辦的『艋舺迺透透』活動路線。

 

按照昔日圖,艋舺的範圍北至現今忠孝西路,東至中華路一段(昔日台北城西城牆),西至淡水河,南至三水街。但現在位於忠孝西路以南至成都路一帶,現在台北人已習慣稱呼「西門町」,而三水街至萬華火車站間也已被視為現今「艋舺」的一部份,換言之,時代在變,社會在變,環境也在變。

古艋舺借河港之利,商賈聚集,盛極一時,當年老台北人口有三分之一集中在此港商之地,於清代統治期間,與「台南府城」及「彰化鹿港」並列古台灣三大城市,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稱;同時,艋舺與台北城及大稻埕並稱為台北三大市街之一。

三百年來,艋舺時光倒轉,與淡水河道淤淺一樣的速度,魂動不再,雖老地方也注入了現代的躍動,但舊味仍掩過新潮,有如「站壁仔」女郎的粉墨妖艷,仍難掩歲月的滄桑風韻,但我就像糟老頭般色瞇瞇的一直端看著,老青春與懷古的混搭。

艋舺雖是古老市街,但也沒有留下太多的古蹟,所以這次的北市府艋舺導覽,主要的就只有「龍山寺」與「剝皮寮」,其次便是南來北往熱門商圈,包括傳統老市場、佛具街、金紙業、青草巷等。

在地的洪大姐抗議說,為何導覽獨漏北邊的「青山宮」。青山宮,肇建於1856年(清咸豐6年)的道教廟宇,主祀「青山靈安尊王」,是大清治領時期泉州三邑人的王爺信仰中心,每逢聖王聖誕前夕都有隆重祭典,艋舺全區震動,俗稱「艋舺大拜拜」。

整個導覽隊伍是從龍山寺前艋舺公園開始,城市內的廟埕廣場就是典型的庶民文化,尤其龍山寺前的公園更是徹底的流浪人文文化,走在U字型迴廊,或坐、或躺、或下棋、或歌唱,…不一而是,或稱遊民,或稱街友,或稱孤寂老者,聚集在古廟前相互寒暄、作伴、照顧,他們是都市的邊緣人,但只要不傷害到別人,以自我為善念並非壞事。

 

 台北艋舺● 老城故事  

艋舺公園內任何時段,都是遊民與街友的最愛,有許多人避之唯恐不及,也是警察重點巡邏的區域,但我認為他們只是不適應習俗的孤獨客。

在我學生時候,每遇選舉期間,經常到「龍山寺」廟內廣場聽黨外候選人政見發表,那個年代的所謂遊民在廟寺內外到處遊走,穿著比較邋遢,但這一代的遊民有明顯的改變在衣著與行為上,同時市政府還很體貼地為他們準備「睡袋」,也許再不久,我們這一代老人也會到龍山寺前公園泡茶聊天,因為台灣已邁入老年化社會,老人們會很孤獨,只有相互取暖。

 

 台北艋舺● 老城故事  

 

艋舺020004.jpg   

 

龍山寺,山門的對聯:

龍舸渡迷津發大慈雲只要眾生回首,

山門開覺路入歡喜地更進十住安心。

 

 台北艋舺● 老城故事  

 

平日,我喜歡賞讀書法文字與欣賞勁筆,龍山寺三川殿正門對聯是清代康有為所書,台灣文人所撰,渾厚碑刻字形與對聯內涵,看得很讓我歡喜。

建於1738年的龍山寺,我經常到訪,也曾點過光明燈,寺內香客與國外遊客摩肩接踵,很熱鬧,導覽沒有停留太多時間,因為大半的市民已太熟悉龍山寺的一切。

 

 台北艋舺● 老城故事  

 

 台北艋舺● 老城故事  

高老師於香火鼎盛之香爐前說明寺內史觀。

  

「剝皮寮」也是一般市民熟悉的康定路173巷街道,是艋舺地區現存最久遠清代完整的街道,當廣州街成為主要幹道後,「剝皮寮」頓時成了後街小巷,相傳此地原為唐山運來福杉之集散地,當地人於此地加工剝除樹皮,「剝皮寮」之名便相應而生,聚落形成也已有兩百多年,此地又是早年煤炭販售集散地,所以又稱「土碳市」。

 

 台北艋舺● 老城故事  

剝皮寮老街,顯得意興闌珊。

 

 台北艋舺● 老城故事  

紅磚與老樹述說當年風光的故事。

 

120年創校的「老松國民小學」曾於1966年學生人數達一萬一千多人,當年學生數創世界最高紀錄,「剝皮寮」恰與之一牆之隔,長約數百米的古巷街道也曾被列為「老松國小」校地預定擴充地,依法禁建,也因此意外地將古閩南式與西洋巴洛克式混搭的建物全被保存了下來,更因多年少子化的影響,老松國小學生人數也銳減剩六、七百名,同時亦造成是否廢校的討論話題。

「剝皮寮」與其他各地方老街有很大的差異,因為這裡保存著清時代古樸的傳統街廓與特有的紅磚拱形寬敞騎樓、仿早年磨石地板與窗櫺,很大器典雅更不落俗套,導覽老師更提示了老街地面上排列有數十個人孔蓋,更讓人好奇不已。

 

 台北艋舺● 老城故事  

剝皮寮老街騎樓,改裝過後的磨石地板與懷古窗櫺。

 

 台北艋舺● 老城故事  

巴洛克式建物與寬敞騎樓。

 

 台北艋舺● 老城故事  

支撐著老建物與左鄰的現代建物相搭配,很突兀。

 

被徵收並經修整過後的「剝皮寮」,仍可像是穿過時光隧道回顧早年的柑仔店、旅社、藥房等庶民經濟活動的模型,雖政府試圖將之變更為「文創區」,但顯然效果不彰,但因近年被形容為「狂暴中的詩意;叛逆中的溫柔」電影『艋舺』曾在此取景,更因賣座之推波助瀾下,許多青少年影迷及國內外遊客人數暴增,便迅速成為台北市最熱門的景點之一。不過在地的洪大姐說,若能讓「剝皮寮」在地原居民能回來經營與文創相關行業,應該會讓此地浴火重生,因為他們才瞭解在地文化。

 

 台北艋舺● 老城故事  

「剝皮寮」仍在等待市長柯P給它們浴火重生的機會,但市政已焦頭爛額的柯P也許四年後也不會給它們一個明確的答案。上海黃浦區的「田子坊」原只是一處破敗石庫門弄堂,但是現在已躋身為上海十大創意產業區,成為中外遊客必到之地,也成了上海文化的象徵,凡事事在人為,拿手術刀的醫生市長會割除市政毒瘤,但仍須有創意性的建設與發展。

 

這次「艋舺迺透透」導覽的高傳棋老師口才便給,同時又了解艋舺歷史,一路講來生動有趣,不會冷場,他強調三百年來的艋舺河港文化,有老廟便有老街、老店、老巷、老學校及老故事,當然還有傳統在地美食,高老師除介紹在地風光外,也帶著大家沿途品嚐傳統老店,包括有天順青草茶、三六圓仔店草仔粿、太和餅店起司乳酪、三水食品鹽炒花生、新富市場阿婆油飯等。

 

 台北艋舺● 老城故事  

 

 台北艋舺● 老城故事  

 

 台北艋舺● 老城故事  

 

 台北艋舺● 老城故事  

 

 台北艋舺● 老城故事  

 

 台北艋舺● 老城故事  

 

活動結束業已下午一時多,洪大姐領著我們到「剝皮寮」對面有54年歷史的「阿秀切仔麵店」用午餐,這家店是非常道地的傳統口味,除切仔麵外,再搭配幾道黑白切,老板切小菜是用秤計量,頗為公道,隔鄰也是老字號的的「周記肉粥」。

自我年輕以來,到艋舺只有與老友喝酒,難得閒逛小吃店,經過這次導覽之後,日後,應該用足夠的時間放慢腳步,細細品味古早的老街坊,一條巷弄、一條巷弄的尋找懷古的幽情,改變艋舺屬於市井江湖的記憶。

 

插圖04.gif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台北市行腳
    全站熱搜

    羅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