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煉的境界
從前,在印度,有一個男子因一時的氣憤惱怒,厭惡世人,便捨家遁入佛門,皈依佛教。
可是,他的身體雖然出家,入了空門,而心中仍然眷戀外界,為愛慾所束縛。他常用香油摩擦身體,用湯水洗浴,講究身體皮膚的香滑,飲食臥具也很注意。
總之,一顆心全被物質所蒙蔽,像葛藤一樣纏縛著身體,一刻也不能自在。
雖然,形式上他已出家,受戒,而在行為與境界上,他還是凡夫俗子,一個未出家的人,距離涅槃聖道,還離的很遠。
當時,在摩羅國的地方有一位優波笈多尊者,是一位梵行高遠大名遠播的比丘。
這位新戒比丘,以非常敬慕他的名聲而去參訪。
尊者問他道:「你遠道而來做什麼?」
「我慕名而來,想聽尊者慈悲開示佛法要旨。」
尊者觀察了他的根基後,知道他還身受愛縛,不能解脫,問他道:「你能不能完全聽我講的話,受我的教誨,照我的意旨去做?」
「我一定能夠,一切都按照吩咐去做。」
「你如果生起了信心,我就先教你神通,然後為你說法。」尊者說。
「先學神通,好極了!」
於是,尊師帶他入山,教他學習禪定,並吩咐他要絕對服從。尊者運用神通力,化一大樹,說道:「你應當爬上這大樹去!」
於是,那比丘依照尊者吩咐爬上大樹。但往下一望,又見一大坑,深廣無比。
此時,尊者又說道:「放開你的雙腳!」
比丘只有依言放開兩腳。
尊者再令他放一手,比丘也遵照放一手。
但教他再放一手時,他害怕極了,答道:「要是再放手,就要墜坑而死了!」
「你已經和我約定,一切遵照我的教示,怎麼又後悔了呢?」
那比丘沒辦法,只好把心一橫,什麼也不想,放開最後一隻手,而墜入又深又黑的大坑中……
這時,他被嚇得魂魄離散。
但等他睜眼一看,樹和坑都不見了。
於是,尊者開始為他說法:
「我現在問你,當你放下最後一隻手下墜時,你還覺得世間有什麼可愛的嘛?」
「尊者,到了生死關頭,一切都沒有什麼可愛的。」
「是的,世間的一切,都是虛幻的。當色身幻滅的時候,愛也隨之幻滅,如果你能看破無常的色身,那纏縛的愛執,也就隨之解脫了。愛,是生死煩惱的根源,謹慎戒之,精進修行,勿失本心,當成正道。」
新戒比丘,頓時大悟。從此,細心思維,勤修精進,證得阿羅漢果。
其實,人世間,六道輪迴,榮華富貴,生死愛慾……都是幻相而已!只因我們這凡胎肉眼,看不真切,常常以虛幻為實,貪一時之快,因一念之差,結果卻是墜入輪迴的無底深淵,難以解脫。
文:網絡
前世曾經修行過的特徵
前世修行過的人,今生來到世上會有如下那樣般的特質, 看看你擁有幾許與眾不同處?
一、為人處事
◎絕對守法、守信、守時,臨危不亂、不畏強權,果斷力強。
◎責任心重、盡力扮演好每個角色、力求心安理得。
◎有禮貌、一視同仁、很公平、有分寸。
◎理性但不迷信,有錯一定認錯,堅持活在當下。
◎做事不僵化,不藏私,樂於將自己所會的教導別人。
◎不冷漠,樂於犧牲奉獻,寧傷自己也不害人。
◎不擺派頭、不會大小眼,常為他人著想、人緣好。
◎不以貌取人,而是從對方的小動作、小細節去衡量人。
二、個性
◎擇善固執、獨立、主見強,帶點傲氣、不服輸,但尊重多數人的決定。
◎完美主義者,如果能做得更好一定再做一次。
◎不貪心、看錢不重,可能不善於管理自己的錢財,但對於公家的錢財分毫必清。
◎早熟懂事,凡事盡量不麻煩別人,卻願意幫助別人。
◎不輕言放棄,某些觀點也許悲觀,卻會積極面對人生。
三、情感與人際
◎與家人情緣較薄,價值觀和一般人不太一樣,較易化小愛為大愛。
◎年歲即便老了,心態卻不一定老,心境像孩子一樣單純,笑聲爽朗熱情,是個天真可愛的人。
◎知道如何排解自己的情緒,會放空也會充電。
◎不害怕死亡,也不怕再轉世為人,如果可以,還是選擇為人群服務。
◎在人群中常是注目的焦點,內心卻總覺得不屬於人群。豔冠群芳,孤獨。
◎對自我期許高,做心目中的自己,不做別人眼中的我。
四、其它
◎常常想背起行囊隨意去流浪,到遙遠不知名的地方。
◎對一切充滿好奇與學習心,盡可能把握時間充實自己,學習能力強,組織、分析、歸納能力好。
◎非常注意自己身體的健康狀況,隨時做好死亡準備。
◎第六感的直覺判斷力很強。
◎藝術的眼光不錯,有美感,懂得欣賞,唯美主義,浪漫感性。
文: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