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院中領悟出離
我們所謂的「出離」是什麼意思?當我們觀賞電影時,那是名副其實的「出離」。為什麼?
因為即使銀幕上發生著形形色色的事情,我們也知道那不過是一場電影,完全是假的。其中也許有動人的愛情或懸疑情節,我們甚至會感動落淚,然而我們內心知道,那只是一場電影,虛構的或誇張的。
在電影放映當中,如果我們想要去洗手間時,我們會有勇氣起身前去,沒什麼大不了,我們並未真的陷入其中。這是為什麼我們稱此為「出離」--我們對這件事有正確的見地,我們瞭解到它徒勞無益的一面,於是有真正的出離。
但在所謂每個人生命的大電影裡,我們卻很少人擁有這種勇氣。
當然,出離並不意味著,由於瞭解這是一場電影,我們就必須走出影院,並且鄭重發誓再也不看電影。事實上,我們了解到那僅僅是一場電影,並且徹底改變我們對這場電影內容的我執態度;我們無須停止看電影,我們仍然可以觀賞,然而出於瞭解,我們就不會陷進情節內,同時知道它沒那麼重要,這有點像是短暫的證悟。
然而瞭解這是一場電影卻著實不易,我們總是被虛幻的情節困住,到最後總是認為這是真的。如果當我們坐在影院裡,沉浸於這場電影,或笑或哭,完全迷失在其中,由於我們的善業和我們的福德,身旁的一個人會拍拍我們的肩膀說:「別擔心,這只是場電影」。這個人就是我們的老師。
能有這種機會,坐在某個真正具有智慧與慈悲因而能點醒我們的人身旁,也很不容易,為此我們需要有很多福德,正當這個人告訴我們這只是一場電影時,可能身後有個人恰好在咳嗽,我們就失去聽到這句話的機會。這種事情總是發生,那純粹是欠缺福德。
如果經由一再地保持著無無明見地,並經由檢視我們正落入哪些陷阱時,藉著各式各樣的觀照,我們會獲得福德。
因此現在我會說,瞭解生活徒勞無功的一面,就是「見地」。擁有這個見地並不表示我們得成為比丘或比丘尼,或是前往加德滿都,並且住在一個洞穴裡。不,瞭解才是更為重要的。瞭解到生活徒勞無功並不意味著你該辭去工作,你仍應該努力繼續你的工作。如果你有機會成為億萬富翁,需要辭去原有的工作嗎?不,你仍應該只管去工作,但始終要知道自己真實的身份,始終記得處境的實相;無常,才是世間的實相。
往後情況就會變得十分有意思。明知那是一場電影卻繼續觀賞,在過程中你經驗所有的情緒,很有意思。為什麼?因為操控權在於我們。任何我們控制不了的時刻,任何操之於別人的時刻,都是沒有意思的。但這次的確操之於我們,因為我們知道那是假的。
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我們沒有控制權,我們沒有樂趣,我們認為正在發生的每件事情都如此真實。請想想我們所擁有的親密關係。親密關係本應是生命裡出現的好事,然而它果真美好嗎?關係展開的那一刻,不安全感便開始了,期望開始了,恐懼開始了,而且總是重複,沒有止盡。我們交過多少女朋友?我們換過多少男朋友?但情形似乎總是一樣。沒有真命天子、真命天女,沒有天時地利。為什麼?問題不在於沒有遇上天時地利,不是那樣。
問題在於我們總是懷有某種期盼,總是帶著希望與恐懼,而它們卻導致失望。即使我們恰好得到我們期盼的,期盼也不會停止,反倒是倍增了。我們得到了我們想要的,就期盼更多,這就是無明。
因此,我們能做的就是發展明智的期盼。這是修心的一部分。比方說,當我們睡醒時,可以檢視一下:「我們好嗎?我們快樂嗎?我們一切順利嗎?」如果我們一切順利,我們很快樂,我們非常好,我們接著來塑造一個明智的期待:「這不會持久,這種情況過去從來不曾持續,這會改變。」如果有這樣的想法,我們的快樂會因此會持續得久一些。而當我們經歷困難時,當我們遭遇問題和令人頭痛的事情時,我們應該想:「這不會持續。過去我遭遇過許多問題,但我都度過了它們,它們不曾持續,這次也會一樣。」
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想法,認為眼下我們正在面臨的問題是最大的問題。不是嗎?而且我們以為這些問題將會是我們遇到的最持久的問題,但這不是事實。跟我們目前遇到的問題相比,五年前的問題微不足道;而不出五年,今天的問題又會顯得無足輕重。
我認為充分認知自己的存在是件好事。無論看電影,還是走過這世間每天的生活,能充分認知都是很好的。世間一切每時每刻都在變化中,這就是無常。如果理解了,此刻我們無論到任何地方,我們才能認知到空性與無常。
◎文:網絡
出離心 捨離五欲的心
◎聖嚴師父
修行不能沒有出離心,沒有出離心而想開悟,那一定是外道。目前有人自以為在教禪,自命為禪師,但是不離五欲,認為釋迦牟尼佛也不離欲,並且主張在欲中才能真正地修行。那是外道,不是佛法。
有出離心才能出三界,才能在生死之中自在,才能不被五欲勾引、不受塵境動搖。
有人會以為出離心是小乘,禪是大乘,兩者無關。不對!人間的倫理道德、小乘的出離心、菩薩的菩提心,這三樣具備了才是大乘的禪。
若沒有以出離心作基礎,那便是戀世的心、貪著的心,或者是含藏慢心、狂心的一種英雄主義。所以,沒有出離之念,就不能稱作是菩提心。
「人欲橫流」的時代,物質文明的誘惑太多,所以要出離很難。因為出離心,必得離五欲。如不離五欲,則梵天都生不了,何況要證大小乘的聖果。既想開悟證果,又想不離五欲,是絕不可能的。
出離心實在難發;正在五欲中打滾的人,要他生起出離的意願,非常不容易。現在的臺灣,學佛學法的人好像很多,而且似乎也很用功。但其中有人,只是想從師父這裡學點東西,然後出去逢人販賣而已,甚至自己也當禪師主持禪七;真的要他發出離心就不容易了。可是,必須先有出離心才有可能了生死。想得虎子,必得有入虎穴的勇氣,有此勇氣,努力愈大、信心愈強,修行才能得力。
有了出離心,才會死心塌地好好用功,為佛法作干城,不貪戀世間所有,只以清淨的佛法作依歸。
已經有家有業不太可能出家的人,仍然要有出離心,才不會受到世間人事的誘惑和影響而煩惱不已。有出離心,才能了知苦空無常,並且體驗到世界是苦空無常的。
許多人誤解,以為有出離心就是不要世間、不要父母、不要兒女……通通都不要了,那叫逃避現實。出離並不是厭離、不是逃避。若父母健在而不盡子女的責任,這就不對。釋迦世尊出家時,父母有人奉養,生活無虞。六祖惠能大師當初要去求法,也是先安頓好了老母。所以在家也好、出家也好,發出離心,並不表示不負責任。
出離是不佔有,權利可以不要,責任一定要負。父母遺產可以不要,父母若無人奉養,托缽也要奉養。
文: 摘自《禪的體驗‧禪的開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