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音樂增強抗病毒免疫力!
隨著新冠病毒在全球的肆虐,從武漢到德黑蘭,從倫巴第到紐約,人們都曾經或正在經歷那提心吊膽的日子,無數人一定想像過當自己萬一不幸中招而又恰好沒有充足的醫療資源能夠救助時,自己和家人會不會有危險,能不能憑藉自己的抵抗力扛過去?
無論是新冠病毒或者是其它疾病危害,自身的免疫力至關重要,不得病比治病更有前瞻性。為了增強免疫力,我們首先要健康地生活,此外,音樂對增強我們的免疫力有著獨特的功效!
在中國古代,就有「中樂療法」一說,在《黃帝內經》裡也提到了「五音通五臟」的原理。
確實,音樂有調攝五臟六肺,安神定氣的功效,它的主要原理,就是通過五音的聲波能量使人體的神經肌肉放鬆,增強人體內的紅血球以輸送氧氣,增加白血球與免疫細胞的作用,從而達到提升人體免疫力、抵禦和治療一些疾病的作用。
在用音樂治療疾病方面,美國夏威夷大學醫學院的吳慎教授進行了積極探索,提出了「生命之樂」的學說,即「亦樂亦藥,樂先藥後」的治療疾病方法。吳慎教授嘗試用古箏、古簫等古今中外的20餘種樂器,創出能和人的身體產生和諧共振的聲波音樂,通過音樂的旋律、聲音的頻率以及聲波的能量等不同手段,來調節人體內的不同循環系統,促進身體健康和疾病的恢復。
從神秘主義到現代科學
西元6世紀,古希臘數學家、哲學家畢達哥拉斯就極力推崇音樂對健康的好處,他所創立的畢達哥拉斯學派就發表過「用藥物淨化身體,用音樂淨化靈魂」的觀點。在《畢達哥拉斯的生活》一書中,還討論了「節奏、旋律和咒語」被用來驅除「精神和肉體上的痛苦」。
註:畢達哥拉斯還是畢氏定理(又稱畢達哥拉斯定理)發現者(不是最先的)。~~維基百科
世界上第一位女作曲家赫德嘉·馮·賓根(Hildegard von Bingen)同時也是醫學家,她寫過兩部主要醫學著作,一本是《自然史》(Physica),描述動物、植物科學和其藥用特性;一本叫《病因與療法》(Causae et Curae),是關於醫療實踐和補救措施的著作。她將自己的作品描述為「天籟之音」,並相信「每個生靈都有自己的音調」,通過音樂與個人精神健康的連接,讓音樂服務於醫學。
「中東醫聖」波斯醫學家、哲學家阿维森纳(西元980-1037)編撰過一本彙集了過去500年醫學發展的醫學百科全書《醫典》(The Canon of Medicine)。這本書影響深遠,直到18世紀它仍是一本標準的醫學教科書,至今仍在阿拉伯傳統醫學的分支機搆中使用。
很少被討論的是,《醫典》這本書上包含了150多處提到藝術的地方,其中74處提到舞蹈,56處提到音樂,10處提到詩歌,5處提到繪畫,3處提到工藝美術,2處提到雕塑,1處提到戲劇藝術和文學藝術。
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不滿足於用迷信和神秘主義的態度對待這一命題,而希望用更科學、更理性的方式來研究藝術(尤其是音樂)和健康之間的關係。醫學家、音樂家和歷史學家紛紛熱衷於將事實與虛構區分開來。
1749年,英國外科軍醫布羅克斯比寫了名為《對音樂力量的思考》(Reflections on the power of music)一書,他認為從古代流傳下來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包括對事實的優雅誇張」。他希望,藝術在健康方面的運用不僅要在理論上進行辯論,而且要在科學上進行研究。儘管在當時他個人的努力仍不足以徹底扭轉藝術用於健康的迷信和神秘主義潮流,但對於把這一領域引上科學道路做出了一定貢獻。
在18世紀50年代,美國開國之父、科學家本傑明·佛蘭克林發明的樂器玻璃琴(Glass Armonica)被賦予了新的生命。據說,佛蘭克林本人通過演奏玻璃琴還治癒了聽眾,其中包括波蘭的伊紮貝拉公主(Princess Izabella Czartoryska)。
路易十六的妻子瑪麗-安托瓦內特還曾學習如何演奏這一樂器。而莫札特和貝多芬也曾專門為這個樂器譜曲。
在醫學、顯微學和解剖學進入新的篇章之後,人類認知的擴展進一步促進了藝術在健康領域的發展。在19世紀,這一領域出現了一些激動人心的新運動。
比如聖塞西莉亞協會(The Guild of St. Cecilia)成立的目標是「為醫院提供訓練有素的音樂家,以便迅速服從醫生召喚,為患者提供服務。」該組織多次在《柳葉刀》和《英國醫學雜誌》上發表論文,他們研究如何為病人提供隨時可用的讓情緒平靜的音樂包,並報告了案例研究的影響。他們曾在1892年猩紅熱流行期間幫助病人,並提出了有關音樂與鎮痛等課題的研究構想,從而在醫學界建立了聲譽。
音樂究竟有何療效?
類激素減少免疫力增強
據夏威夷大學吳慎教授說,晚上9點到11點間,是人體免疫系統調節的時間。這時,人體需要保持良好的平靜狀態,不宜進行任何激烈的活動。聆聽節奏舒緩,旋律優美,情緒平和的樂曲,能讓人們忙碌一天的緊張情緒逐漸鬆弛安靜下來。
人體只有在安靜狀態下,免疫系統才能得到更好的完善。因為,音樂釋放出的β波,可以刺激腦垂體,對免疫系統的調節進行一定的促進和干預。有研究表明,人在聽音樂的時候,大腦健康區域會更加活躍,同時會去通知大腦降低皮質醇的生產。
皮質醇是腎上腺在應激反應裡產生的一種類激素,它的減少意味著免疫反應的增強,也就是人體抵抗力的增強。另外,人在聆聽音樂後,一種名為可體松的類固醇濃度也會下降。類固醇是人體緊急應變所需要的內分泌物質,如果它的濃度變高,人體抵抗疾病的能力也就增強了。
早在1992年,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就出爐了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受試者在聽了15分鐘音樂後,血液中所含的第一類白血球介素或介白素(interleukin)從12%增加到14%。這種白血球介素是目前主動免疫療法即直接用免疫藥物,或被動免疫療法即萃取病人身體物質,在體外形成免疫力再注射回去的主要藥物。這個指數的改變證明,音樂真的具有提高免疫力功能。
古典音樂最有益
值得注意的是,並不是所有音樂都適合晚上聆聽。比如,一些節奏強烈、激蕩人心的樂曲,像迪斯可和跌宕起伏的交響樂等,人體在聽後會精神振奮,情緒激烈,難以安靜。這樣不利於人體達到平靜狀態。與之相比,古典音樂是最好的選擇。古典音樂屬於低音波音樂,輕鬆、幽雅的旋律可以讓心情鬆弛,改善神經、心血管、內分泌和消化系統的功能,促進人體分泌有益於健康的激素、酶、乙醯膽鹼。醫生建議,每天只要聽半小時這種音樂即可。
有關音樂對身體有益的研究還有很多。在英、美、日等國,目前都設立專門的音樂門診,通過「音樂免疫療法」幫人恢復健康。美國《耳朵與聽力》雜誌有一篇報導說,聽音樂不僅能增強免疫力,還能增強人的聽力。研究人員通過試驗發現,一些受過音樂訓練的人更容易在嘈雜的環境中分辨出別人的講話內容,而一個人的語音辨別能力好壞,也與記憶力及辨識音調的能力有關。
另外,據《科學美國人》雜誌報導,音樂還能啟動人大腦的「獎賞中心」,抑制杏仁核的活動,從而減輕恐懼和其他負面情緒。
一個廣為宣揚的研究暗示,聽莫札特的音樂能提升認知能力,即所謂「莫札特效應」。當然,這些舒緩的音樂還能説明人體對付焦慮、失眠、降低血壓、使癡呆患者安靜,並且有助於早產嬰兒增重和提前出院。
應對此次疫情我們該做些什麼?
1、首先請您照顧好自己,遵從醫療機構專家醫囑和科學防控措施。
2、減少在社群網站及其他自媒體中大量流覽資訊,因為這樣會導致人們心情恐慌與不必要的心理壓力,除權威官方發言,其他的資訊請務必不要道聼塗説,自尋煩惱。
3、可以選擇一種當下的生活方式,方寸之地也是美麗的圈子。靜下來,點擊上述音樂靜心,放鬆,減壓,舒緩自己的神經系統,您的免疫力會更好哦。
4、在家也可以運動,做一些瑜伽、拍打經絡、太極等,身體的律動會讓您的身心和諧下來,釋放了焦慮情緒,提高了機體免疫功能,從而更有自信應對這場防控。
5、正向思維與行動減壓,比如您可以寫作發佈自己的感受,練習毛筆字、聆聽音樂、下棋等方式。這樣會帶您進入積極正面的思維與行為,有利於我們暫時放下那些越想越糟糕的事兒。從而從這場戰役中找到正面的人生哲理。
6、可以找幾個身在遠方和您一樣在家中生活「閉關」的親友,一起聊聊,視頻互動。
◎來源:網絡 /
★溫馨提醒:
這是網路轉載文章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與學習
若轉載圖文有侵權,請告知必當刪除。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