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散戶第一人的K線人生
人生K線圖
『股市是沒有圍牆的社會財經大學,只有留級和重讀,永遠沒有畢業生。』
~~楊懷定 《要做股市贏家》
他被稱為中國第一股民,憑藉著對政策、市場的敏銳嗅覺和把握機會的超強能力,他當之無愧地成為那個時代資本市場的標誌性人物。
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他從炒國庫券開始轉入股市,趕上了A股誕生初期的那輪大牛市,他賺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個100萬,第二個100萬……
他本名叫楊懷定,但是股民們稱他為「楊百萬」,乃至於楊百萬的大名比本名還更加廣為人知。他的投資故事,被包括美國《時代雜誌》、《新聞週刊》等在內的世界各地媒體廣為報導,成為世界輿論關注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一個重要話題。
作為中國證券市場最早的參與者與見證者之一的「著名散戶」,已成為回顧中國改革開放和證券市場發展歷史時繞不過去的「象徵性人物」。1998年,楊百萬被新華社、中央電視臺評選為「改革開放20年20人」之一。
01
從國庫券賺到人生第一個百萬
楊懷定1950年生,祖籍江蘇鎮江。三十多歲之前,楊懷定在上海一家工廠做倉庫管理員,雖然薪水不高,但還算有一個鐵飯碗。
1988年春,國庫券轉讓從7座城市開始試點,逐步增加到在61座城市放開,還出現了異地差價。在那個「摸著石頭過河」的年代,只要敢於嘗試,一不小心就會成為某個領域的「第一人」,楊懷定就是如此。
楊懷定自稱,「開始我並沒想到要做國庫券買賣。我看到《新民晚報》上一篇報導,說溫州實行利率開放,利息可以高到13%。」確認消息屬實後,就想去溫州存錢。但是,到溫州去的船票剛買好,他又看到上海報紙登消息稱,上海要開放國債交易。
在1988年4月21日,上海國債市場開市交易,楊懷定一早到場,他以108元的價格一下子買入2萬元國庫券,等到當天下午,很多人明白過來開始紛紛買入時,價格一下漲到112元,楊百萬在此時選擇拋售。
僅僅半天時間,他賺到了以前數個月的工資,800元。
初嘗勝果的楊懷定大受鼓舞。他發現不同試點城市之間,國庫券差價很大,而金融機構之間的國庫券禁止流通。於是,楊懷定開始做國庫券異地交易。
他東拼西湊了10萬元直奔安徽合肥,在合肥某銀行買進了價值10萬元的國庫券,隨後便返回上海進行賣出,前後幾天內就掙了2000多塊錢,而當時上海一些工廠一名技術工人的月薪僅有200到300元,也就是說楊百萬憑藉異地買賣國庫券在短短幾天內就能賺到一名技術工人將近10個月的工資。
光是合肥,楊懷定去了接近八十次。當時個人異地取款十分困難,他只好用箱子裝著幾十公斤的現金或者國庫券往返兩地。考慮到安全問題,楊懷定專門請員警荷槍實彈來保護自己,當時《解放日報》刊登消息:上海出現第一例私人聘請公安人員當保安事件。
倒賣國庫券賺了這麼多錢,楊懷定內心不踏實。他主動跑到稅務局諮詢買賣國庫券是否要交稅。根據相關條例,國庫券是免稅的,稅務局的工作人員據此認為不需要為買賣國庫券的收入交稅,楊懷定的心中再無顧慮。
從1988年4月到1989年,楊懷定賺了100多萬元,「楊百萬」從此聲名在外。
02
散戶工會小組長
1989年,楊懷定留意一些新聞報導,判斷利率即將下調,而且政策的重點會傾向於支持資本市場,於是他決定拋掉國庫券,買進股票。
在1990年,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當時上海的股票市場非常低迷,很多人都不相信這個新興的概念,但是楊百萬以90元的價格買進了面值100元的電真空,轉手就賺了十倍。
上個世紀,自證券市場建立以來,A股經歷多次大幅波動,多輪牛熊,楊懷定幸運的躲過幾次危機,不少股民奉之為「神」,但實際上,他也曾不止一次走到絕望邊緣。
1993年下半年開始,A股經歷開市以來第一次最大熊市。上證指數一路從1400多點跌至400多點。然後,楊懷定判斷,股市已經跌得差不多了,於是進場抄底,但沒想到,股市繼續下跌,楊懷定日漸開始「絕望」。
1994年7月29日,上證指數最低探至325.89點,,那時,很多人經歷了這樣一個慘烈的年代,上海石化下跌至1.20元,馬鋼股份下跌至1.21元。50~60多元買的股票,悲壯地在5元左右砍倉出局.......。
楊懷定後來接受採訪時回憶稱:「就在我最絕望的那一天,我跟我太太講,我還有20萬現金,不買股票了,你放著,不知道哪一天會漲了。」
然而,1994年7月30日,中國證監會宣佈「救市」,並出臺三大「救市」措施:年內暫停新股發行與上市;嚴格控制上市公司配股規模;採取措施擴大入市資金範圍。
隨後,A股市場出現「8月狂潮」。僅用了兩周時間,楊懷定手中股票的市值就翻了四倍。這讓楊懷定在股票市場再次聲名大振。
多年以來,楊懷定都是一個非常勤勞,非常專業化的「職業股民」。據報導,他每天早上8點起床,聽電臺財經新聞,9點15打開電腦看行情,11點半到1點午飯休息,1點到3點看行情,3點以後看電腦資訊,5點看晚報,5點50看中央台財經報導,8點看書,10點複盤,每天花在股市的時間不少於8小時,這是楊懷定做股票之後的每日例行安排。
楊懷定的一生幾乎都生活在股票的世界裡。
他的家和他的證券工作室,都位於上海市閘北區的一所環境優雅的住宅社區裡,工作室裡都是跟著楊百萬學炒股的股民。在他的辦公桌上,同時擺放著三台筆記型電腦,一台記錄著股市大盤的走勢,兩台監控著他所關注的股票行情,時時地提醒學員要注意的情況。每天早上股市開市之前到達工作室上班,3點股市閉市後下班,這就是老楊一天的生活。
雙休日的時候,楊百萬又會接受到全國很多地方的邀請,飛到各地去做講座,學歷不高的他還先後出版了《要做股市贏家》等5本專著,並和兒子一起開發出了「楊百萬決策作業系統」軟體。
楊懷定自稱是散戶工會小組長。他說「我現在的工作之一,就是為散戶站崗放哨」。
楊懷定堅定地認為,作為散戶,想要從股市中賺錢,第一不能太貪,第二要有專業性。他的經典語錄說:「炒股要有平常心,知足方能常樂,不能太貪;稀裡糊塗賺錢的人,一定會稀裡糊塗地賠錢。」
03
謹慎合規
2013年,楊百萬曾接受四川經濟日報的採訪,他說,「比起當年的2萬塊本錢,今天我股市的2000萬,資產增加了1千倍,錢夠用就好,養老也可以不靠國家、靠自己了,除了抽根煙、喝個茶,沒有什麼奢侈的愛好。每個時代,都有屬於你的機會;我老了,我特別想告訴年輕人,一定要捕捉到屬於你們這代人的機會。」
「我最多不會持有超過3檔股票。每個時期都是這樣,選擇3只股,是因為人的精力有限。有的散戶持有十幾隻,結果一跌,跑都來不及。」
在資本市場從草莽走向規範的進程中,「神人」跌下神壇的故事比比皆是。作為多個市場創新領域的「第一人」,楊懷定能夠一路走到最後,與他從一開始就主動尋求遵守法律法規的意識密切相關。
早在做國庫券交易時期,楊懷定就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受到了監管部門的注意,且合法性存在一定爭議。
「後來我(國庫券交易)進出都是上百萬元了,銀行開始注意我了,內部有爭論。」楊懷定後來回憶稱,當時爭議有兩個,一是他的行為是否屬於經營金融,二是算不算投機倒把。
為了弄清楚這兩個問題,楊懷定就主動到中國人民銀行去做「人民來訪」。「接待人問我啥事。我說我有些金融法規『搞不清爽』,想主動接受黨和政府的教育。」楊懷定稱。
此次去「人民來訪」並沒有完全打消他交易國庫券的疑慮。一方面害怕政策有變,另一方面,也害怕大筆資金隨身攜帶不安全,他又做了一件空前的創舉——跑到公安局去,說「現在改革開放了,我要從事國庫券交易,能否請保安人員」。最後,楊懷定開創了上海第一例私人聘任公安任保安人員的先例。
憑藉早年的聲名累積和幾十年的股市交易,楊懷定生前追隨者眾多。
上了年紀之後,楊懷定越發地低調,他始終把自己看成是吃到時代紅利、政策紅利的一個股市散戶而已,他很少在報刊上寫文章指點江山,也很少接受記者採訪,但在每次股市大起大落中,他總是選擇在一些重要的轉捩點上向散戶發出提醒和警告。
他說,他現在的工作之一就是為散戶站崗放哨,這是他回饋市場的一種方式。他多次願意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在市場上宣傳、培養成熟理性的投資理念,為支持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略盡綿薄之力。他說,經過了那麼多的風風雨雨之後,自己已經完成了從一個投機者到理性的投資者的蛻變。
04
機構的時代
楊百萬具有江浙上海人特有的精明與金融意識,從而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倉庫保管員,到成為中國證券歷史上叱吒風雲的一個人物。
楊百萬的時代已經過去。但股市上始終活躍著一批短線投資者,有人認為,A股的股民是7年一個輪迴,曾經的投資策略慢慢被淘汰,也就是短線投資者慢慢被市場消滅。
隨著這兩年機構收益普遍跑贏多數散戶、大市,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們傾向於投資基金、間接入市,尤其新一代的85後、90後。專業的事讓專業的人做,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像楊懷定那樣辭職專業炒股,每天研究宏觀、技術、經濟等。
近年來,隨著A股市場價值投資理念的漸漸深入人心,由於散戶研究能力有限,機構投資更加專業。楊懷定早在多年之前就已經淡出人們的視線。近十年以來,股市投資成功的光環更多地加身於知名的公募私募等投資機構,這是時代的必然。
楊百萬座位中國第一代資深股民,他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知名度不亞於當下的頂級基金經理。他的出現喚醒了新中國個人投資者參與資本市場的熱情。
今天的投資界人士認為,楊百萬的那個時代,那是讓散戶熱血沸騰的時代,但那個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今天的資本市場,和那個時代相比,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時代的主角,不再是散戶,機構已主導A股行情,主流資金越來越具話語權,而廣大散戶正在逐步退出市場,流動性差、低成交量的個股正大批湧現。
中國證券市場前三十年走完了美國二百多年的道路,過去散戶為主,散戶聰明、勤奮點就可能成功。但現在機構為主,機構都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並且這批人經過市場淘汰證明投資能力後留了下來,散戶想戰勝他們,成功可能性極低。
機構主導市場,必須告別投機,長期價值投資才能像巴菲特一樣成功,楊百萬在鼎盛的時候,沒有與時俱進,成立自己的專業投資機構,有點遺憾。楊百萬自始至終都是散戶投資者裡的極少數倖存者,他的退場,是一個時代的結束。
05
散戶精神
6月14日,楊懷定家屬公告,楊懷定於2021年6月13日淩晨去世,享年71歲。楊懷定去世之後,有不少人士公開悼念。有人緬懷楊懷定個人早年的股海沉浮,更有人感慨中國改革開放的大浪淘沙。
楊懷定曾經的成功,今天的萬千散戶已經無法複製。但是他很多關於散戶的炒股理念和精神,值得借鑒學習:
「不倒」秘訣:信奉「落袋為安」,「不把錢全投進股市」、「炒股,最好不要定什麼不現實的目標,腳踏實地才是取勝之道。」、「股市中,不要懼怕被石頭絆倒,但一定不要被同一塊石頭絆倒兩次。」
如今,中國股票、債券市場規模也均達到相當規模,市場基礎制度也已經走過了多個階段,進入更加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的新時代。
時代不能出現第二個楊百萬,機構在資本市場的力量,正變得越來越壯大,但中國證券市場獨有的散戶投資文化短期並不會消失。傳奇人物已逝,散戶精神不息。
被譽為「中國散戶第一人」的楊百萬(本名楊懷定)於本月13日凌晨去世,享壽71歲。財訊傳媒董事長謝金河昨(16日)臉書發文緬懷楊百萬,表示楊百萬的離開,也代表著大時代的一個段落,對其來說,楊百萬是中國經濟奔馳的一個啓蒙人物之一!
謝金河表示,其曾多次邀請楊百萬來台灣走走,但可惜都未能成行。謝金河稱,他已10幾年沒有見過楊百萬了,直到近日看到新聞報導,才知道楊百萬已辭世,且據悉,楊百萬生前有交待,其骨灰要灑在上海證券交易所門前,他的一生與股市結下一世情緣。
參考資料
1、每日經濟新聞,《“中國第一股民”楊百萬的“K線”人生:曾靠2萬炒到2000萬,要做股市的贏家》,2021年6月15日
2、第一財經,《傳奇“楊百萬”逝世,散戶進取精神不息》,2021年6月15日
3、21世紀經濟報導,《痛惜!“中國第一股民”楊百萬逝世,享年71歲!2萬炒到2000萬,他的股市訣竅就4字》,2021年6月14日
◎來源:網絡 / 商業評論 老刀
★溫馨提醒:
這是網路轉載文章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與學習
若轉載圖文有侵權,請告知必當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