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的智慧
夏至夏季的第四個節氣,處在仲夏時節。
民間常說:「吃過夏至麵,一天短一線」。夏至,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天,這天過後,日頭就一天天短了。
《二十四節氣解》說:「陽極之至,陰氣始生。日北至,日長之至,影短至,故曰夏至。」
這一天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方陽氣到達極致,陰氣開始顯現。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夏至有三至:至天、至地、至人。得其宗旨,自可頓悟天地人生。
1
至天——天法道,盛極則衰之理
《雪心賦》裡講「孤陰不生,獨陽不長」。
陽氣不會一直高漲,陰氣也不會一直下降。凡事都有一個限度。夏至之前,太陽高度角持續攀升。高不可久,到達一定高度之後,必然會呈現出下降的趨勢。
《易經》裡也說:「亢龍有悔」。孤高在上的龍不可能一直上升,一定有它的極限。到了極限,就一定會下降。這就是天地之間永恆不變的「道」。
水滿了就會溢出,月圓了就會缺損。人爬得太高,摔得就會越慘。所以《尚書》講:「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凡事不可太過,學會知足才能常樂;話不說盡留餘地,福不享盡想將來。就是這盛極則衰之理對我們的人生的啟示。
「花未全開月未圓」,才是生命的最高境界,讓人安心的同時,也有盼頭。
2
至地——地法天,物極必反之道
夏至有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
麋與鹿雖屬同科,但古人認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而麋因屬陰,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脫落。
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後,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
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在最為炎熱的仲夏,陽性的生物開始衰退,喜陰的生物反而開始出現。天道盛極則衰,地道物極必反。大地上的陽之風物開始衰落的同時,陰之風物則開始出現和興盛了。萬事萬物都有一個限度,人生也是這樣。否極泰來,禍福相依。
人生的每一次痛苦背後,都是一次浴火重生。人生的所有順遂之外,都隱藏著不為人知的危機。萬物有生有長,有盛有衰,盛極而衰,衰極必復。世界永遠在動態平衡之中,萬物循環往復,所以才能生生不息。人生得意的時候,要謙遜低調;失意的時候,也不要沮喪。
3
至人——人法地,陰陽中和之境
順應天時,合應地氣,天人合一,是大漢文化中的最高境界和追求。
先哲把它總結概括為兩個字「中和」。《中庸》裡講,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於內含藏是「中」,於外和順是「和」。中和,就是陰陽二氣的和合與和諧。
人之中和,包含身、心兩面。一方要注意順天時以養身,也要順天時以養心。「身」就是身體的調養。
夏季陽氣盛於外。從夏至開始,陽極陰生,陰氣居於內。此時人很容易脾胃虛弱,沒有食慾,也就是所謂的苦夏。唐朝的孫思邈提倡人們「常宜輕清甜淡之物,大小麥曲,粳米為佳」,又說:「善養生者常須少食肉,多食飯」。在強調飲食清補的同時,勿過鹹、過甜,宜多吃具有祛暑益氣、生津止渴的食物。
「心」就是精神調養。夏屬火,火亂心,此時人心浮動,容易心煩意亂。心煩之後,燥熱更增。所以要注意正定。古人說:安禪制毒龍。夏天的時候,外面毒蟲較多,天氣又熱,不妨結夏安居。調養自己的身體,安頓自己的心靈,儘量不要動氣上火。心靜自然涼,因此,要善於調節,多靜坐,排除心中雜念。
儒家常講「中庸之道」。一個人不被情緒左右便是「中」,情緒發作的時候又恰到好處便是「和」。中正、平和,此乃君子之風。走中庸之路,行中和之道,人生也便完備、圓滿。
◎來源:網絡 /
★溫馨提醒:
這是網路轉載文章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與學習
若轉載圖文有侵權,請告知必當刪除。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