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的就是你—
平平無奇的營養維生素D
維生素D
維生素D是中老年保健品中最「平平無奇」的一種營養素,嬰兒也建議從出生2周開始補充維生素D,那青壯年缺乏維生素D嗎?維生素D發揮什麼作用?如何補充維生素D?本文就這三個問題探討維生素D。
1.缺的就是你—維生素D
流行病學
維生素 D 缺乏目前已成為全世界的公共健康問題。全球維生素D不足的發生率為30%~50%,近10億人存在維生素D不足或缺乏。而國內維生素D不足發生率大約在85%左右,高於全球一般水準。
因處於疫情限制外出的冬春季,本中心2020年2-5月體檢青壯年(19-50歲)維生素D缺乏達到90.31%,維生素D不足高達99.4%,提示維生素D缺乏在青壯年中同樣有很高發生率。
當25羥維生素D3<30ng/ml為不足<20ng/ml為缺乏
維生素D缺乏原因
紫外線不足:戶外活動不足、化學、物理防曬(防曬霜、口罩、防曬服等)、高緯度地區、冬季
皮膚合成吸收下降:皮膚疾病、黑種人、老人
維生素D消耗增多:嬰幼兒、孕產婦
維生素D攝入不足:蛋類、魚類和乳類等食物攝入不足
疾病或藥物影響:肥胖、影響吸收的胃腸道疾病、肝腎疾病等,抗癲癇藥、糖皮質激素等影響吸收藥物
2.營養小天才—維生素D的作用
人體大部分組織均發現有維生素D受體,維生素D早就是科研界的「熱搜」,而且不時占領頭條。研究發現維生素D在很多系統都有重要作用。
骨骼相關作用
1.促進骨礦化,防治「骨軟化症」
2.鈣磷吸收「伴侶」,防治「骨質疏鬆」
3.促進肌肉組織蛋白質合成,改善肌無力和肌肉疼痛
骨骼外作用
① 癌症
在已進行的研究中顯示,維生素D可以促進癌細胞分化和凋亡,降低癌症風險。當25-羥基維生素D缺乏時,結直腸癌、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的發生率增加30-50%;當25(OH)D的水準大約30ng/ml時,常見癌症的風險均有所下降,其中幾項研究中維生素D高時肝癌、肺癌、前列腺癌風險下降55%、28%、36%。
② 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
研究發現維生素D在抗炎、降膽固醇、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率發揮一定作用。生活於高緯度地區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且一項研究將高血壓病人接受紫外線治療,血壓下降明顯。維生素D可促進胰島素合成,改善糖尿病患者預後。
③ 感染性疾病
維生素D缺乏時更易患肺結核、肺炎、瘧疾、HIV等感染性疾病。在近期的新冠狀肺炎研究中發現,嚴重缺乏維生素D與新冠肺炎死亡之間存在著強烈的相關性。
④ 自身免疫性疾病
高緯度地區多發性硬化症、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I型糖尿病、克羅恩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風險高,攝入推薦了的維生素D可降低發生率。
⑤ 抑鬱症、精神分裂症
3.如何補充維生素D
維生素D缺乏發生率如此之高,如何補充維生素D呢?可分為光補、食補、藥補三種補充方式。
光補
雙15原則:
每天15%的皮膚曝露在陽光下15分鐘可以產生大約1500IU的維生素D,根據營養學會提出19~50歲人群維生素D每日推薦攝入量為400IU(10ug),完全可以滿足需求。
☆10:00-14:00的陽光
直射:不隔玻璃
不塗防曬霜
食補
雞蛋黃、牛奶、野生深海鮭魚、香菇、肉類中富含維生素D,但單純食補很難達到維生素D需求量。
1500IU維生素D≈75個蛋黃
≈15杯牛奶
≈半斤野生深海鮭魚
400IU推薦攝取量≈20個蛋黃
≈4杯牛奶
≈1.3兩野生深海鮭魚
藥補
一、哪些青壯年人需藥物補充?
孕產婦、維生素D缺乏性骨病、骨質疏鬆人群
二、如何選擇維生素D?
①補維生素D2(植物性維生素D)還是維生素D3(動物性維生素D)?
維生素D3穩定性好,不易失活,安全性好,需要劑量小,優於維生素D2。
②普通維生素D(維生素D2或D3)還是活性維生素D(骨化三醇)?
普通維生素D經過肝腎代謝為活性維生素D,兩者療效無明顯差異,普通維生素D安全劑量範圍更寬,活性維生素D導致高尿鈣明顯高於普通維生素D。且活性維生素D的價格是普通維生素D的3.6倍。
故除肝腎功能不全、絕經後骨質疏鬆等的病人需活性維生素D(如骨化三醇(Calcitriol)、阿法D3)治療,一般治療普通維生素D(如維生素D滴劑、魚肝油、善存)更合適。
具體劑量請在內分泌科專業醫生指導下服用
1 維生素D缺乏在青壯年中發病率很高,需引起重視
2 維生素D缺乏時不僅影響骨代謝,也與心血管、癌症、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相關
3 一般成年人建議光補+食補為主,孕產婦、維生素D缺乏骨病、骨質疏鬆人群需藥物治療。
◎來源:網絡 /
★溫馨提醒:
這是網路轉載文章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與學習
若轉載圖文有侵權,請告知必當刪除。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