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由流氓導演並主演的

 

 

在中國,想做皇帝的人大概不少。

李逵所謂「殺去東京,奪了鳥位,晁哥哥做個大宋皇帝,宋江哥哥做個小宋皇帝」云云,便是這種念頭直白的表露。從古到今,舞臺上、電視裡,皇帝戲久演不衰,則是這種心理曲折的表現。

然而,真正做成皇帝的卻不多。有的人眼看做成了,卻發現只是一場夢,如王莽、袁世凱。也有人不曾想過卻又居然做成了的,如溥儀。這些都不在本文討論之列。

本文要說的,是那些本無繼位資格,卻一心想做而且又做成了皇帝的人,即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中國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除贏政兄這位「始皇帝」外,其他的人,都是把別人的江山據為自家所有者。

 

k1.png - 2021年秋 日誌用相簿

 

所用的手段,無非兩種:一『篡』,說得好聽一點叫「禪讓」;二是『奪』,也就是明火執杖地用武力去奪取。

有力量可以「篡」的,是軍閥,如隋文帝楊堅、宋太祖趙匡胤。這些人兵權在握,眾望所歸,對手又多半是些孤兒寡婦(如北周靜帝八歲,後周恭帝七歲),問鼎自然易於反掌。

有膽量敢於「奪」的,則是流氓,如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這些人反正本來就一無所有,如果忽然一下子居然有了皇帝可當,自然決不肯放過這一機會,必得把腦袋放到輪盤上去賭他一賭。

一個人如果既是軍閥,又是流氓,時機運氣又好,那麼,他的篡位奪權,便十有八九會要成功,如南北朝時的宋武帝劉裕即是。這位老兄當過農夫、樵夫、漁夫和小販,是個酷愛賭博的無賴,曾因賭輸,被京口大族刁逵綁在馬樁上逼索賭債。後來從軍,因屢積戰功而扶搖直上,到東晉末年已是全軍統帥。他的成功,最是理所當然。

 

k2.png - 2021年秋 日誌用相簿

 

像宋武帝劉裕這樣流氓兼軍閥的開國皇帝,還很有一些。如五代時的後樑太祖朱溫(又名朱全忠、朱晃),壯年時「不事生產、以雄勇自負,里人多厭之」,大約是個地痞。他的黨徒,如張慎思、葛從周等,也都是些無賴。

又如後周太祖郭威,少年時曾在街上尋釁鬧事。上党市的一屠夫體壯如牛,人人畏之如虎,郭威卻偏要去找他的岔子。郭威借著酒醉,命屠夫割肉,稍不如意,便大聲叱責。屠夫怒起,挺著肚子對郭威說:你他媽的還敢殺了老子不成?郭威便果真一刀刺進他的肚皮。如此敢作敢為,當然也敢去奪皇帝的寶座。不過此公當了皇帝後,倒還是個不壞的皇帝,做了不少好事,這是後話。

其實,由豪族、軍閥而皇帝者,其中不少也都多少有些流氓品性。

比如唐高祖李淵起兵汾晉時,就公然把兒子扔下不管,結果長子建成、三子元吉逃得性命,幼子智雲則被隋朝所殺。這種「捨不得孩子打不得狼」的魄力,便兼豪雄與流氓而有之了。

又如魏武帝曹操,史書上說他「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說不定原本就是一個流氓,或準流氓。所以魏的開國皇帝曹丕填起履歷表來,雖然也算「高幹子弟」,其實血統中是很有些流氓因數的。唯其如此,這位老兄參加朋友葬禮時,才不致悼詞而學驢叫。

魏的兩個對頭——蜀與吳,其創始人也是流氓。

劉備原本是個賣草鞋的,因為「好交結豪俠,年少(即小流氓們)爭附之」。他終於得到「中山大賈」的資助,這才開始了他的政治投機事業。

吳的孫堅則是流氓團夥頭子,專一收羅「好事少年」,「接撫待養,有若子弟焉」。有這些人隨軍征伐,孫堅才得以由下級軍官一躍而為諸侯。

正因為魏、蜀、吳三國的「老爺子」都是這種角色,這一歷史時期才端的是「好戲連台」。

如此這般地數下來,則秦以後,滿清以前,改朝換代的歷史活劇,便可以說是由流氓來導演並主演的。這裡說的流氓,當然既包括軍閥化的流氓,也包括流氓化的軍閥

流氓之所以能充此大任,其原因又有以下幾點:

第一,凡流氓,均「不事生產」,「不治產業」。要他們老老實實地種田做工,靠誠實勞動致富,那真是比登天還難。

他們最喜歡的是巧取豪奪,打家劫舍,吃大戶,發橫財。不用生產勞動,便能富甲天下;不用寒窗苦讀,便能出人頭地。所以,流氓大多嗜賭,而奪人江山,則正是一場豪賭。一旦成了贏家,便是享用不盡的富貴榮華。即便賭輸,反正原來身無分文,也不算賠本。哪怕掉了腦袋,也畢竟風光過一陣,「何不瀟灑走一回」?

 

k3.png - 2021年秋 日誌用相簿

 

西漢九年,漢高祖置酒未央宮,大宴群臣。劉邦起身給他老爸敬酒,道是父親大人當初總認為兒子我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二哥有用。請老爸看看,現在是我的產業多呢?還是二哥的多呢?

話音一落,「殿上群臣皆呼萬歲,大笑為樂」。

劉邦的這番話,正是一個賭徒大贏一注後的志滿意得;群臣之所以「大笑為樂」,則因為他們和劉邦都是同一出身,大多是些雞鳴狗盜之徒;陳平是浪人,樊噲是狗屠,周勃是吹鼓手,灌嬰是布販子,婁敬是車夫,彭越是草寇,張良、韓信雖然是貴族之後,實則本人已是流氓,自然心態與劉邦同。

第二,凡流氓,均少「私有觀念」,因為他們除自己一百多斤肉外,並無多少私產,當然最主張視天下為「公有」。在中國,但凡「公有」者,差不多也就是「人人有份」,可以白吃白喝白拿白用,不必心怯手軟的意思。

所以,公費吃喝屢禁不止,公費旅遊人人嚮往,公費醫療開支越來越大,公家的小車用起來比自家的自行車還便當。天下既然是「公有」的,那麼,「和尚摸得,我摸不得?」

當初,劉邦抓住了曾經鼓動韓信自立為王的謀士蒯通,要把他下油鍋,蒯通便「理直氣壯」地說:秦王朝弄丟了自己的鹿兒,普天下的人都爭著去搶它,當然是誰的本事大、跑得快,誰就得到它啦!那個時候,磨快了刀子要幹陛下這勾當的人多著呐,陛下還能把他們都下了油鍋不成!結果,惺惺惜惺惺,流氓惜流氓,劉邦便把蒯通放了。

第三,凡流氓,均「膽大妄為」。因為他們沒有「身家性命」,自然「無私也就無畏」。正如中華民國憲法學家薩孟武先生(1897~198487)所言,「生的快樂既未嘗過,死的苦痛也不恐怖」,也就「最肯冒險,由九死一生之中,突然的置身於雲霄之上」(《水滸與中國社會》)。所以只有他們才「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自己爬到馬背上去。

社會上的其他階級、階層,或有二畝薄田一間茅舍,或有萬貫家私世代宦祿,便「割捨不下」,決不敢貿然地去幹「成則王候敗則寇」的風險事業。所以農民當不了皇帝,商人也當不了皇帝。商人中最敢政治投機的是呂不韋,但他的辦法,也不過是用小老婆作賭注,希望自己的私生子能登大寶而已。

第四,凡流氓,均「最少束縛」。他們對於忠孝仁愛、禮義廉恥、溫良恭儉讓那一套,根本就不當回事。他們最討厭禮教,最看不起儒生。劉邦一見到儒生的帽子,便要拿來當尿壺用;與人說話,動不動就破口大駡。但是,正因為他們不講禮義,沒有廉恥,在風雲變幻的政治鬥爭中也就沒有羈絆,可以為所欲為,翻臉不認人,或者立馬將冷臉變作笑臉。

當年,韓信攻下齊國,揚言要做「假齊王」。劉邦被困滎陽,正等著韓信發兵來救,所以一聽韓信的話,便破口大駡他媽的。張良和陳平知道這時不可得罪韓信,就用腳去踢劉邦;劉邦醒悟,接著又罵,「他媽的,男子漢大丈夫,要做齊王就做真的,做什麼假王?」

這種變臉的本事,實非流氓所不可能有的。所以當項羽俘虜了劉邦的老爸,軍前相見,要把老頭子下油鍋,以此要脅劉邦時,劉邦就不但不為所動,反倒嬉皮笑臉地說,咱倆本是哥們,我爸就是你爸。哥們要是想把咱爸烹了,別忘了給兄弟我留一碗肉湯。這種耍賴的本事,也實非流氓所不可能有。結果,講禮義廉恥的貴族項羽,終於敗給了不要臉的流氓劉邦。

第五,凡流氓,均「不吝財物」。因為流氓生存的社會是江湖,江湖上最重的是義氣。「仗義」就是「疏財」,小氣鬼當不了流氓。何況流氓的財多半來路不正,不是勞動所得,當然無足吝惜。又何況流氓連命都可以不要,臉都可以不要,對於身外之物的錢財又怎會斤斤計較?有此豁達豪爽,便可在政治鬥爭中收買人心,集結力量。

劉邦以一無賴而為天子,道理就在這裡。相反,項羽雖然對人「恭敬慈愛」,但卻小氣。手下人有了功勞,應該封官賜爵的,他卻把官印拿在自己手裡,戀戀不捨,反覆把玩,印玩爛了都捨不得給人。

所以韓信批評他是「婦人之仁」,老臣范增也終於離他而去。愛罵人而大方的劉邦,終於戰勝講禮貌而小氣的項羽,不是沒有道理的。

要之,流氓不事生產,無私有觀念,這就有了奪取天下的動機;不怕死,不要臉,不吝財,就有了奪取天下的心理能力。一旦天下大亂,有了社會條件;握有兵權,有了物質條件,他們就不難做出「翻天覆地」的事業來。中國封建社會改朝換代的歷史,之所以主要由軍閥化的流氓和流氓化的軍閥來創造,道理也就在於此。

所以,流氓問題實為中國史研究的一個不可或缺的課題。今人陳寶良君著有《中國流氓史》一書,對流氓在中國歷史社會上的作用影響,多有闡述,惜未能專章討論流氓與皇帝之關係,亦未能揭示歷代開國皇帝多為流氓或具有流氓性之原因,故特此作文,以為補闕發微。

 

640 (7).gif - 2021年秋 日誌用相簿
 

 

來源:網絡 / 陳卿美

溫馨提醒:

這是網路轉載文章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與學習

若轉載圖文有侵權,請告知必當刪除。

 

 插圖06.png - 2021年秋 日誌用相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羅佬 的頭像
    羅佬

    修羅居

    羅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