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老派閑情
日前,有老同事邀約相聚用餐,未料一位小哥全家確診隔離中,另一位確診後稍癒,想來每天四萬確診案例上下推波搖晃,彷彿日前台東池上6.8地震,過程中真讓人窒息。很多的時候,生命若水,當無常的大自然讓水流湍急,碰撞到水中大石頭,誠有如驚滔駭浪。
但是,地震歸地震,病毒歸病毒,三年前僅個位數的病毒傳播就讓大家驚恐不已,全國翻轉疫調,只差沒像專制國家的「封街」,感謝滄桑,讓芸芸眾生學會了「韌性」,過去大家有所畏,如今大家已無所謂,雖經『新冠』反覆日夜摧殘,似乎眾生百姓已經麻痺,馬照跑,舞照跳,生活似乎一切如常,每天14時的指揮中心記者會所提報的確診數,似乎僅是一組「數字」,慢慢激不起眾生百姓的忐忑。
光陰的故事
三年疫情的時間很短暫,短暫到尚未告別病毒,卻又必須迎來每年造訪的地震與颱風。人生世事自有因果,難以改變,世間的紛擾,行路難,但日子總得要往前行,雖不能把日子過成詩,但也得設法將日子過得清寧靜下來,任其一切只有隨時間的沉澱與隨自然的來與去。
一天的時間很短暫,短暫到還在品味早晨的曼巴咖啡香,就又要煮水飲午後的高山茶,也許生活慢下來,步調慢下來,午後慵懶的音樂慢下來,再慢下來;泡茶簡單一點,慢下來,再簡單一點,再慢下來,也許時光會跟著慢下來。
有人說,「讓生活慢下來,你就順了」。生命的道路無須爭分爭秒,老後退隱後,人生有什麼樣的想法,便有什麼樣的生活。那麼什麼樣子的生活最有閑情呢?
南宋詩人陸游(1125年~1210年,85歲)如此說,
獨坐閑無事,燒香賦小詩,
可憐清夜雨,即此種花時。
他可以一邊焚香,一邊寫詩,不管有沒有完成,累了就到庭院種種花,這是他的一種生活態度,我宅居高樓,沒有庭院尤不識蒔花弄草,充其量吳自牧(生年不詳,南宋)『夢梁錄』寫出古人的俗諺比較符合我意,
燒香、點茶、掛畫、插花
四般閑事,不宜戾家
他說,有一種生活樂趣,是在窗明几淨的室內,點起薰香,桌上擺著梅枝膽瓶,牆上掛著名畫,與好友喝茶時點茶比試,…
老後我特別留意與講究生活質感,自從我到過遠在260km外的嘉義「故宮南院」參訪之後,我才回神到離我家僅6km遠的外雙溪「故宮博物院」反而少有往來,於是我便關注起「故宮博物院」的經常性參展主題。
『閑情四事』 展覽網絡海報
閒情四事
九月中旬,「故宮博物院」有『閑情四事』的展覽,此展內容物正投我所好,於是我滿腔歡喜驅車去感受古人花、香、畫、茶世界。
會場入門的地方,有陶潛的『賞菊圖』看版,版上變換出不同的字句:
讓我們穿過桃花林
透過插花、焚香、掛畫和喝茶
探訪古人的閑情與幸福感
不分古今,現代人應也有不少人雅好此道,看板上寫著『宋代人插花時,份外講究花器與花材的搭配,品香的同時還要講究個人專屬的味道,而且掛畫除了美化居家環境之外,更重要的是創造一個走入其中的優雅空間。朋友相聚,舉辦以點茶為主的茶席宴會,獨飲或人少時,則以古意盎然的煎茶展現格調』。
古人煎茶圖
我沒有古詩人如此的「堪稱人生樂事」,也無意更無法如此這般地附庸風雅,但是長期來,我每日燒(焚)香打坐、沏茶品茗、賞讀閒書以自娛,偶或酌酒、聽雨、尋幽、觀漫空閑雲為平淡無奇的日常增添一些起伏與風味,也夠我的生活情調充滿,更感覺日行飛逝,老後時間不足使用,也體會出古人常思秉燭夜遊,良有以也。
從商周漢唐宋元明清各朝代,我比較留意唐宋,尤不喜讀清史,有人謂「宋亡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宋代的覆滅,一脈相傳幾千年的中華文明由此產生斷層,其影響深遠延續到近代,再經過中共文化大革命的敗家自殘洗禮,所謂的中華古文明遺產幾乎破壞殆盡。
宋代雖然沒有漢唐兵強馬壯之威武,卻有史學家所稱的中華文化造極於宋。宋代文人講究生活品質,當時宋代美學獨步全世界。
焚香
宋代黃庭堅(1045年-1105年,60歲,宋四家之一)就已經問世了『嬰香方』,紀載嬰香所需的配方,黃庭堅所用的「角沉」,是當時沉香之最。我很喜歡沉香之味,尤其清晨之際,香沉滿屋,非常殊勝,但由於價格不斐,所以只備用沉香碎片以薰香,平日皆以檀木精油噴霧香氛,並以檀木線香禮佛。
蘇東坡(1037年~1101年,64歲)也喜好香方,黃庭堅曾贈送東坡居士「江南李主帳中香方」,香譜文章所述,是將沉香浸在鵝梨汁內,再蒸製而成,蘇東坡高興之餘,並以詩回禮,顯示當時文人對於香氛趨之若鶩。
宋代文人更講究白瓷「盤香具」與「青瓷香爐」和「香盒」,詩人楊萬里( 1127~1206,79歲,南宋人,嗜茶如命,一生力主抗金 )認為碧綠色的鼎型爐才是上選,才能展現文人的品味。蘇軾手書『臨安香盒極佳妙』,顯示文人入手香盒(盛放香料的容器)的風尚。
燒盤香的香具
左:北宋 定窯 白瓷弦紋樽 12世紀 / 右:霍窯 瑩白三足盤 金代 13世紀
碧綠色的鼎型青瓷鬲式香爐
青瓷夔花鳳紋香爐 / 金代 12世紀
蘇東坡喜歡的『臨安香盒』
我僅有一只普通市售的白瓷素面香具與鐵製香盤,以及友人致贈的來自西藏木製香盒,當香薰繚繞,有形與無形的交錯,非常閑雅,我已經很滿足了。
插花/青瓷膽瓶 / 元代 1271~1368
插花
宋代文人喜歡歌頌梅花,『梅花喜神譜』充分地將梅花八階段生命史作成梅花畫譜,『蓓蕾、小蕊、大蕊、欲開、大開、爛漫、欲謝、就實』,不僅賞梅,還將梅花寄託在人間品味。
『梅花喜神譜』
左:白瓷梅瓶。右: 青瓷瓶
談插花,就必須要有花器來襯托,詩人楊萬里傳世的詩作『膽樣銀瓶玉樣梅』,就是當時人喜歡用膽瓶來插花,才能顯示出玉般的質感,同樣也適合插萱草與石榴花。
經典膽瓶
飛青瓷花瓶,現為日本國寶
宋代民間使用的花瓶,不同於文人調性的美感
青瓷八角瓶
又有以青瓶插花,『青瓷瓶插紫薇花』(楊萬里詩句),在在顯示當時宋人的時尚。
象徵友誼的花盆 有冰裂紋,透明且具層次之青瓷長方盆 / 南宋 12-13世紀
古器插花的白瓷碗,碗內有七種銅器造型
掛畫
『西園雅集』~版本二
掛畫,是一個人美化與創造個人風格的優雅空間,南宋時期,『洞天清錄』為東方文化史上最早專門論述古玩書畫辨認的書籍之一,書上提到家裡最好有幾軸畫作,畫前擺上桌案,桌上宜放置香爐、琴與硯。古文人對於名畫的定期更替、保護與溫度太有「儀式感」。
我特別留意到傳說北宋皇室駙馬曾在府邸舉辦一場風雅盛事『西園雅集』,當時蘇軾、黃庭堅、米芾等文人雅士等十餘人在庭園的同樂會,套用現代語就是home party,後人則將這段吟酒、賦詩談笑與作畫的逸事追摹畫成不同版本的作品,以供賞玩。
全作品鋪彩清麗,層層有序,畫中十六人分四組,有觀蘇軾寫書法者;有聽撥弦彈琴者;有觀米芾題石者;有觀李公麟畫『陶潛歸去來圖』者;有與圓通大師談「無生論」者。後人稱此圖堪稱與晉代王羲之『蘭亭集會』相比。
陶潛賞菊圖 / 趙令驤 宋代 1070~1100
『桃花源』 明代畫作1599~1652
我另駐足良久的畫作則是『陶潛賞菊圖』,小亭內,兩人對坐飲酒賞花,修竹流水,群卉爭發,賞菊圖淡雅秀麗,陶淵明(365年~427年,62歲)出名中意飲酒,更出名愛菊,有詩云「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後世稱陶淵明為隱逸詩人,也是以菊喻隱逸,他的作品『桃花源記』,更為後世人所慕,尤以六百年後的蘇軾(1037年~1101年,64歲)更為推崇,蘇軾稱許陶潛的隱逸,但蘇軾認為天壤之間處處可以找到桃花源,勿庸避世。
宋人煎茶
畫烹茶圖 / 唐伯虎(1470~1524,54歲),畫中主人安坐於松下茅屋中,翹首望著屋外備水的童僕,似乎在叮嚀什麼細節,小童也轉身應答。屋內桌上放置著茶具與書冊,另一間可以見到香爐與瓶花,反映出文人悠閒生活方式,與必備的基本涵養,即使在現代也是一種高尚品味的表徵。
喝茶
唐宋詩人不乏或愛酒,或愛茶者,唐代白居易(772~846,74歲)就自稱「別茶人」,茶、酒與老琴是常伴詩人的莫逆知己,並陪伴老後的時光。宋代的蘇軾對品茶、煮茶與種茶也是精彩絕倫,又創作出多篇的詠茶詩,其中一句『從來佳茗似佳人』,更是膾炙人口。
茶之興,始於唐,盛於宋。但宋代文人更是品茶悟道,茶香飄逸,茶品茶具,美不勝收,喝茶,也是我個人的嗜好,飲茶是飲一份圓滿,以前我只留意到茶壺,尤以平日我喜歡以收集的宜興紫砂壺泡茶,此次展覽中的茶碗讓我目不暇給,我特別喜歡黑釉「木葉貼花盞」與「鷓鴣斑寬口茶盞」。
黑釉木葉天目茶碗/南宋 12~13世紀
「木葉貼花盞」,木葉為桑樹枯葉,呼應南宋詩人陳與義的詩句「桑葉能通禪」,器內殘留八百年前金彩梅花紋的痕跡。
「鷓鴣斑」,指的是與鷓鴣鳥羽紋相像的釉面紋理,呈斑紋放射狀,簡潔又奔放灑脫,讓人驚艷。
鷓鴣斑盞
鷓鴣斑盞
文載說,宋人追求鮮亮純白的茶湯顏色,黑釉茶盞因此成為襯托茶湯的最佳組合,各地陶工無不絞盡腦汁幻出各式紋樣的黑釉茶盞。
黑釉茶盞,二次施釉技法以營造玳瑁狀紋理,又稱『玳皮天目』
古往今來
若僅參訪『閒情四事』,而不再走訪故宮古文物,乃是憾事,所以,我再去毛公鼎、翠玉白菜、玉辟邪…等百看不厭的鎮館之寶一一巡禮。
茫茫天地之間,縱橫古往今來,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天驕競風騷,但多少風流人物,俱往矣,惟古物如如不動,而人間卻已經是滄海桑田,普渡眾生僅是一個虛無缥渺的夢幻泡影。
毛公鼎(前828年-前782年)腹內刻有500字金文冊命書,字數為舉世銘文青銅器中最多。是西周散文代表作,其書法也是金文中最高等級( 維基百科 )
毛公鼎文
翠玉白菜
肉形石,現在南部院區展覽,展期:7/26~10/30
玉辟邪 /漢代 73BCE~220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