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不要選擇你會打7分的東西

 

 

c1.png - 2021年秋 日誌用相簿

 

你的人生得到過高人指點嗎?

前幾天在Medium上看了一篇文章,作者Vincent Carlos分享了自己看過的100多本書裡各種大咖提供的全新視野和充滿實踐性的做事方法。

這些建議來自於包括丹尼爾·康納曼( Daniel Kahneman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查理芒格(波克夏公司的副董事長)。、班傑明·富蘭克林( Benjamin Franklin,美國博學家、開國元勛之一)、柯比·布萊恩(Kobe Bean Bryant美國職籃名將)等各種傳奇大咖。

這或許就是普通人能夠得到的「高人指點」。

建議很多,其中有5條特別實用,這些tips看似細微,卻能實打實在潛移默化中讓負重前行的人生變輕鬆很多。

 

01

「打7分的東西才是最差的」

7有什麼錯?錯在它太安全了。

如果你在Booking或者Agoda上訂過房間,旅程結束後平臺總會邀請你給入住酒店打分:如果以1~10打分,您會有多想將此店推薦給他人?

7分則是個很微妙的數字,屬於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分數。

它比及格6分高,但又遠談不上8+的滿意。所以這到底算是推薦還是不推薦?給一家酒店打個7分,就像在巧妙地逃避該履行的推薦義務。

因為我們自己選酒店的時候都知道,要選就選8.5分往上的,7分的話,太勉強了吧,沒有參考價值。

所以Tim Ferris在《Tribe of MentorsShort Life Advice From The Best In The World》裡提出建議:在生活中做自己的決策或給他人建議時,不要有慣性的「七分思維」。

乾脆一點,要麼8分往上,要麼6分向下。

這樣做能讓你完美避開很多原本就並不想要的選擇,也能幫助你更清楚的辨別喜好,做出決定。

這個建議不管是決定要不要去喝咖啡,還是要不要開始一段感情,嘗試一份新工作都適用,摒棄掉「來都來了」的心態,不打安全牌。

狠得下心割掉不需要的,才能留得下最喜歡的。

 

02

減少做決策的次數

如果仔細把每天做的事梳理一下,你會發現我們每分每秒都在做決策。

穿哪雙鞋去上班,中午吃湯麵還是炒飯,下午茶要3分糖還是5分糖?今天下班幾點走?晚上要不要健身?睡前看哪本書?

你會發現這個待決策事項的清單列下來長度驚人,每個人都是自己私人事務領域的國王,日理萬機。

然而科學研究發現,人能夠集中精力做出正確決策的次數是有限的,如果你透支了太多決策機會,意味著真正需要做決策時卻是個廢貓了。

舉個很形象的例子,女孩子約會出門前都會不斷換衣服首飾來決策哪件最好看。

 

c2.png - 2021年秋 日誌用相簿

 

但如果換的次數達到5次以上甚至更多,大概率最後反而選不到最滿意那件,而是草草了事,「算了隨便穿一件吧,都不好看」。

John Tierney在《影響力》中將這種情況稱之為決策陷阱:指你當下做決策所損耗的腦力會直接影響你在未來做決策的品質。

他是一種不易被察覺的生理現象,完美解釋了為什麼有些平日理智且克制的人也會突然向同事和家人發脾氣,亂買衣服,吃垃圾食品。

因為決策力被不斷消耗掉了,到了一定極限就不再能做出正確決策,只能放棄抵抗。

所以這大概也解釋了為什麼現代社會提倡『斷捨離』。

一旦生命中容納進了太多事物,決策力都會被消耗得更快。看起來大腦飛速運轉,使用充分,但到了一些真正該用力和拎得清的時刻,卻恰恰無能為力,因為你的大炮都拿去打蚊子了。

所以解決方式是,儘量減少每日內需要做決策的次數,不要想著凡事都要自己操心,把有些無關緊要的事忽略掉或者授權給別人來做就好。

下次出門前選衣服,把備選件數限制在3件以內。

 

03

撕毀待辦清單

待辦清單本是好東西,但如果上面的待辦事項太多,就不一定了。

畢竟成功不屬於每天最忙碌的人,而屬於每天做完了最重要事情的人。

每天都很忙碌,或許會讓人感覺充實。但對大多數人而言,實際上什麼都把握不住,因為不聚力啊。

 

c3.png - 2021年秋 日誌用相簿

 

凱勒威廉姆斯房地產公司董事長Gary Keller在他的暢銷書《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裡寫到:待辦清單很長,但成功清單卻很短。

前者將你朝四面拉扯得暈頭轉向,後者引領你去往一個堅定的方向。

因此,如果你的待辦清單事項多且雜,結局很可能是它會把你帶到除目的地之外的任何其他地方。

 

c4.png - 2021年秋 日誌用相簿

 

正確的打開方式是,假如你已經列好了待辦清單,不如花20分鐘把所有事項做個優先順序排序,只留下榜單上的Top.3去完成就可以了。

集中力量辦大事才是正解。

 

04

不要做那頭蠢驢

Derek Sivers寫過一本很厲害的書叫《巨人的工具》,裡面介紹了各種厲害的超人使用的思維武器和成功法則。

當作者Derek被問到這本700多頁的書裡,最想給年輕的自己哪一條建議,他的回答是:不要做那頭蠢驢

他講了書裡的一個故事:有只驢又餓又渴。幸運的是,他左邊目之所及有堆乾草可以吃,右邊某處也有桶水可以喝。但不幸的是,兩者離他都有距離,且距離差不多。

最後這頭驢因為做不了決定到底先吃草還是先喝水,在猶猶豫豫反復不決中死掉了。

所以Derek給年輕自己的建議是:當你什麼都想做,又不知道該做哪件事,選一件先做起來吧。不要這山望著那山高,反復權衡利弊,躊躇不前。

 

c5.png - 2021年秋 日誌用相簿

 

拿筆者自己舉個例子,我興趣有點多,有一陣甚至幻想同時學日語和德語, 外加準備CPA(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考試,在白天還要上班的情況下。

結果那段時間累得發瘋,堅持了不到1個月就放棄了。

因為過程中我總在擔心做這件事沒有做那件事有價值,導致每件事進展都緩慢,情緒內耗很大,每個事項間切換又耗費精力,事倍功半。

反而是後來不那麼貪心,靜下心,一個大項完成了再啟動另外一項,效果就好多了。

而這也是Derek的建議:如果未來10年你有10件想做的事,那一年做一件就行了,你總有機會去完成這所有10件事的,但不要急著在當下同時開始。

如果你同時追兩隻兔子,那麼一隻也追不到。

 

05

練習貧窮生活

我們大多人經常焦慮的根源,其實都在於「要是沒錢了怎麼辦」?

我們總在擔心如果有一天經濟來源突然斷了,負擔不起現在擁有的一切,被迫過上窮苦的生活該怎麼辦。

這種擔心,通常又是直接導致我們不快樂,甚至總圓滿不了的原因。比如明明忍受不了一份工作了卻不敢辭職,想去追尋真正的夢想卻不敢放手一搏。

 

c6.png - 2021年秋 日誌用相簿

 

與其擔心真變窮了該怎麼辦,還不如預演一下那些令你恐懼的貧窮場景具體會是什麼樣子。

斯多葛學派哲學家塞涅卡在《Letter from a Stoic》裡面說:花幾天時間,讓自己沉浸於粗茶淡飯和粗布麻服中,然後問自己:這就是我一直恐懼的生活嗎?

這實際上是一種心理學技能,叫做「恐懼預演」Fear Rehearsing。你可以定期拿3~4天的時間來體驗一下你想像的那些最糟糕的情形。

比如連續穿一套衣服,吃3天泡麵,不網購,不外賣,只喝水或只喝最便宜的速食咖啡。

將日常花銷標準減半,去掉一切形式的娛樂休閒活動,只坐公共交通或者走路,洗冷水澡,睡睡袋,去公立圖書館借書,等等。

 

c7.png - 2021年秋 日誌用相簿

 

總之想像自己身無分文,卻必須生活下去的樣子。

然後你會發現原來離開物質保障的自己也還是可以獨立生活。再要冒險和克服那些關於貧窮的恐懼就變得容易很多,也能更深刻的理解何為並不重要的身外物。

你知道即便真的要突然經歷這種重大財務創傷,自己也還是可以應付自如。

已經預演過那些最艱難的時光,就敢於直面恐懼本身了。如果最壞的結果都能夠接受,就沒有什麼患得患失的。

 

寫在最後

生活中,我們總是習慣於積累和捕獲,但疏於清空和保留餘閒。但實際上,從這些已經獲得超乎想像的世俗成功的人身上卻能看到:放棄是比獲得更難習得的一種技能。

 

 插圖02.gif - 2021年秋 日誌用相簿

 

來源:網絡 /

溫馨提醒:

這是網路轉載文章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與學習

若轉載圖文有侵權,請告知必當刪除

 

 插圖03.jpg - 2021年秋 日誌用相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羅佬 的頭像
    羅佬

    修羅居

    羅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