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命長不長,從飯量能看出來?
~~決定壽命長短,請重視這3條準則!
長壽,是老人們追逐一輩子的目標。而飲食作為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和長壽自然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在以前,大多數人都偏向於「少吃才能長壽」。有著例如「千金難買老來瘦」,「人一生吃9噸食物,誰先吃完誰先走」等說法。
但到了現在,人們的生活條件更富裕,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也有了新的觀點:很多人覺得老人吃得多,說明身體吸收好,反而才是長壽的表現。所以覺得「吃得多才能長壽」,哪種說法才正確?
吃得多長壽,還是吃得少長壽?
10年研究告訴你答案
美國喬治亞州立大學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將200只猴子分為兩組:其中一組嚴格控制飲食。而另一組,頓頓吃飽吃好,衣食無憂。
在大多數人看來,可能頓頓吃飽,衣食無憂的猴子營養充足,更加長壽。但實際上,在經過10年以後,控制飲食的猴子只有12%死亡;頓頓吃飽吃好的猴子,死亡率卻達到了50%。
而又經過了5年,頓頓吃飽的猴子全部死亡,而嚴格控制飲食的猴子卻產生了幾位「老壽星」。
有專家發表過「不貪吃,能長壽」的說法,由此可見,「少吃」,的確會比「多吃」更長壽。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少吃的人比多吃的人更長壽?
關於這一點,同樣有相關實驗加以佐證,美國研究發現, 當人們從飲食中攝入的能量比較低時,肝臟中會產出一種叫做羥丁酸的抗氧化酶分子,這種抗氧化分子在抑制氧化,延緩血管和臟器衰老方面,能起到不錯的效果,這也是「少吃」能長壽的有力證據。
不僅如此,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少吃點,收穫的好處也不少:
好處一:避免了肥胖的隱患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肥胖是引起併發症最多的身體症狀之一,例如心血管病,癌症,代謝疾病等,肥胖都是主要的致病因素。
如果我們能夠在平時「少吃一點」,熱量攝入減少,肥胖的可能性也能降低,對長壽也是有益處的。
好處二:降低一定的心臟病風險
我們的胃是有彈性的,如果吃得太多,胃部會出現比較明顯的膨脹,從而對其他的器官造成擠壓。
這個時候處於胃部橫隔上方的心臟,就會成為主要的負擔器官,長期吃太多,心臟受到擠壓而血流不暢,心臟病風險提高。反之,如果平時能少吃一些,避免心臟受到壓迫,心臟病風險也會降低。
好處三:降低老年人精神疾病風險
根據東京國立研究所的調查,臨床上50%左右的阿茲海默症患者,都曾經有在青年時期過度飲食的習慣。
換句話說,如果平時吃得太飽,可能會增加老年癡呆的風險。這是因為過剩的營養,會讓大腦細胞組織氧化速度增加,加速大腦衰老,從而增加疾病風險。如果平時吃得比較少,大腦衰老萎縮速度減緩,阿茲海默症的風險也會有所降低。
綜上所述,少吃一點能夠減少各類疾病風險,從而幫助長壽,是非常推薦的養生行為。但俗話說得好:「凡事都要有個度」。少吃也不例外,如果不能保證基礎的營養供應,從「少吃」變成了「節食」,反而是不利於老人的健康和長壽的。
不要讓「少吃」變「節食」,
第一個原則:營養充足
「少吃」是要建立在足夠的營養攝入前提下的。如果老人營養攝入本就不足,身體素質和免疫力下降,疾病風險會增加。「少吃」也會失去它原本的作用和意義。
老年人的食物種類應該豐富多樣,例如蛋白質高的肉、蛋、奶等,以及富含植物蛋白的大豆等食物,都是著重推薦的選擇。每天吃1到2個水果和若干蔬菜,補充維生素和膳食纖維等營養物質。
至於飲食的量,建議老人每天吃「八分飽」即可,八分飽既能保證老人充足的營養供應,也能避免過量飲食的情況出現,也是指南所推薦的飲食標準。
第二個原則:「少吃」不健康食物
減少老年人過量飲食,自然要從對老年人健康不利的食物種類入手。
比如醃漬食物、油炸食物、刺激性食物等。適當減少這些不健康食物的攝入量,降低老人腸胃疾病風險,自然能有利於長壽。
第三個原則:吃飯速度「緩下來」
想要「吃得少」,不妨「吃得慢一些」。一方面,吃得慢無疑延長了吃飯的時間,會讓你潛意識認為自己已經吃很多,從而變相減少食量。另一方面,吃得慢代表咀嚼次數多,減輕了腸胃負擔,降低消化系統疾病風險,對長壽而言也是助力。
總而言之,吃得少,的確是要比吃得多更長壽的。但「吃得少」卻有著一系列的前提,在健康飲食的基礎上,瞭解「少吃」的原則,才是真正長壽的門檻,才能進一步幫助老人健康和長壽。
《決定壽命長短,請重視這3條準則!》
常言道: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人無長壽之意識,必無健康之身體。
長壽,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也是人們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標。其實,最好的「長壽秘訣」就在我們身邊,而且都是免費的!
以下三條準則,如果你做到了,說明你比想像中更長壽噢!
《黃帝內經》~『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 圖:愛看健康
起居有常
清代小說家李汝珍,在《鏡花緣》裡描繪了好多有趣的國家:黑齒國,兩面國,勞民國,女兒國,君子國等等。
其中,有個伯慮國,裡面的每位國民都不敢睡覺,因為他們總擔心「睡去不醒,會送了性命」。所以每一個人從出生起便日夜愁眠,混混沌沌,沒有一天開心日子。
由於長期睡眠不足,再加上憂慮過度,伯慮人的壽命也很短。故事很有趣,睡眠不足會折壽,又不僅僅是一個故事。
據研究表明,每天睡眠不足6個小時的成年人,體內有711種基因功能發生變化。這700多種基因,直接與我們的代謝、炎症反應、心理狀態、精神狀態掛鉤。
簡而言之,它們的改變,會導致我們脫髮、記憶力減退、糖尿病、癡呆、加速衰老,增加患癌風險......並且,每天睡眠不足4小時的成年人,死亡率要比其他人高180%。
莎士比亞曾說:「舒服的睡眠,才是大自然給人的溫柔護理」。
夜深了,人靜時,應該關掉電腦和手機,儘量在23點之前,進入夢鄉,為明天積攢元氣,為未來儲蓄健康。工作的時候,好好工作;該睡的時候,好好休息。睡得好,人生才好。
飲食有節
希波克拉底說:「要讓食物成為你的藥物, 而不是讓藥物成為你的食物」。
吃飯雖日常,但不是件小事。能吃能喝不健康,會吃會喝才健康,胡吃胡喝要遭殃。
有句俗語說:皇帝的早餐,大臣的中餐,叫花子的晚餐。很多健康專家也這樣宣導:早餐吃好、午飯吃飽、晚飯吃少。
但現實中很多人卻恰恰是「早飯不吃,午飯湊合,晚飯撐個飽」。
好好吃飯,就是一種養生。恰當的飲食習慣,是少用煎炸等烹飪方式,不挑食、葷素合理搭配,粗糧、細糧、水果都要吃一些,保證營養均衡。
曾有一位學僧問禪師:「和尚最近怎麼用功?」
禪師答:「饑來吃飯睏來眠」。
學僧不解:「平常人不也吃飯睡覺?這也叫修行嗎?」
禪師答:「平常人吃飯時千般計較,不肯乖乖吃飯;睡覺時百般思索,不肯乖乖睡覺」。
好好吃飯的人,不僅懂得健康的可貴,更深諳養生的智慧。一日三餐,就是一場生命的修行。
情緒穩定
記者採訪語言學家周有光先生,向這位老人問起長壽的秘訣。
老人答:「凡事要往前看,要想得開。」
記者玩笑道:「要是我想不開呢?」
老人說:「拐個彎不就想開了嘛!」
古人說得好:心寬壽自延,量大智自裕。心放寬,壽命自然延長;氣量大,生活的智慧就多。
生活從不會一帆風順。總有一些事,讓我們怒火中燒;總有一些人,讓我們心生怨氣。
有智慧的人,要懂得「裝糊塗」。生活認真,而不較真;不與人吵,氣不過夜;心不留怒,不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致命的情緒》一書中指出:人體很多疾病都與不良情緒有關。常常鬱悶,心臟病的風險會增加50%;總是忍氣吞聲,癌症的幾率是正常人的3倍。
擁有癌症性格的人,比一般人更容易罹患癌症。壞情緒並非無關痛癢,為雞毛蒜皮的小事氣得睡不著覺,心堵得慌,往往身體就在醞釀著一場大病。
脾氣不是人生的全部,但卻決定人生的品質。懂得管理情緒,有好的脾氣,讓自己活得開心,活得長壽。
俗話說:心胸寬大能撐船,健康長壽過百年。
想健康長壽其實不難,保持良好的心態和生活習慣,就會有一副健康的身體,減少病痛,長壽過百年。保持健康,是一輩子的任務。健康要從每一天開始,每天健康,就一生健康。
以上的「長壽秘訣」,你都做到了嗎?
★溫馨提醒:
這是網路轉載文章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與學習
若轉載圖文有侵權,請告知必當刪除。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