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國以及國際經濟走勢展望

~~中美貿易斷崖下跌

 

 

c1.png - 2023年春 日誌用圖片

 

2020年相比,2021年是平靜且祥和的一年,但之後的2022年卻是我們所經歷過的宏觀不確定性最強的一年,網上有句話形容的很貼切:「去年啥也沒幹,天天見證歷史了」。如果追溯過往,很難想像在如今這個「發達」年代,仍有如此多的艱難,如此多的困惑。當然,幸與不幸歷史自有它的走向,我們還是要善待自己,努力尋找屬於自己的活法。

 

一言難盡的2022

白日去如箭,達者惜分陰。2022年發生了很多重要大事,都影響到經濟領域和金融市場。

從國外看,俄烏戰爭深刻改變了全球地緣政治走向,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任達巍將其生動的比喻為「跨越國際秩序的盧比孔河」。預示著世界從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時代,進入到安全與鬥爭的時代。俄羅斯原本打算以閃電戰速戰速決,結果進程不順,俄軍在烏克蘭遇到頑強抵抗,出現了戰事膠著、騎虎難下局面。

作為全球能源、糧食、部分金屬的主要出口國,北約對俄羅斯的制裁以及俄羅斯實施的反制裁,都引發了金融市場巨大的波動。比如美元兌盧布在戰爭發生後從80漲到了173,翻了一倍還多。隨後因俄羅斯央行和能源部門實施了強有力的反制,美元兌盧布非但沒貶值,反而在美元升值週期中還實現了小幅升值。LME鎳價在3月前10天暴漲了3倍,甚至導致倫敦交易所停牌幾天,中國民營企業青山集團遭受逼倉,甚至影響到中國金融系統。

其次,美聯儲暴力加息堪稱全球金融市場第二隻黑天鵝(black swan)。2022316日開始,美聯儲一共暴力加息了7次。其中,從6月開始連續4次加息75個基點,到了12月才降回50個基點的加息。短短不到1年時間,美國聯邦基準利率大幅飆升4.25%,創下2008年以來最高,其加息深度與速度遠遠超過市場年初時的預料。直到1213日公佈的美國CPI通脹再次超預期改善,美聯儲才放緩加息步伐。

總結一下,美聯儲激進加息導致美元單邊快速升值和俄烏戰爭引發世界能源危機所造成的「雙核衝擊」幾乎貫穿了整個2022年。雖然有些國家經濟回暖,但隨之而來的卻是高昂的通貨膨脹代價,呈現出一種「工資物價螺旋上漲」的狀態,這在美國表現的尤為突出。

 

c2.png - 2023年春 日誌用圖片

 

最後,俄烏戰爭、疫情衝擊和大國博弈等動盪因素都對居高不下的全球通膨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估算,2022年世界平均消費物價指數增長8.8%,與20214.7%的增長率相比有了大幅度提升,已經達到21世紀以來的最高全球通膨水準。但除了這些短期因素以外,更值得關注的是一些中長期結構性因素所導致的通膨中樞上升。

首先,是不斷蔓延的逆全球化思潮。雙邊協定、區域自貿協定正在取代WTO等全球自由貿易體系,自由貿易範圍被人為分割;各種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死灰復燃,制裁大棒到處飛舞,貿易保護主義甚囂塵上。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逆全球化正在從經濟因素轉向政治考量,從加征關稅(成本推升)轉向供應鏈脫鉤。

其次,居高不下的通膨導致利率中樞顯著抬升。截至11月底,依據BIS的資料,相比2021年底,2022年全球政策性利率大多顯著上行。在美元及美元指數經濟體中,只有日本還在維持政策性負利率(-0.1%),其他經濟體政策性利率都有較大幅度的提高。由於中國貨幣政策週期與主要發達經濟體和部分新興經濟體貨幣政策週期是錯位的,因而下降了15個基點,目前維持在3.65%左右。

從國內看,令人欣慰又不安的是,2022年中國經濟最亮眼的資料依然是出口。海關總署資料顯示,20221~11月,進出口貿易總額38.34萬億元,同比增長8.6%,好於2022年絕大多數的行業,其中出口同比增長達到兩位數,全年貿易順差超過5萬億,整體的增幅超過了42%。但是,如果以美元計價,中國出口202210月增速由正轉負,同比下降-0.3%11月繼續下跌-8.7%,顯然未能延續2021年的高景氣。而且隨著歐美經濟進入衰退的風險加大,中國出口回落的壓力會進一步增大。

 

c3.jpg - 2023年春 日誌用圖片

 

投資方面,過去近20年間,一直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半壁江山,今年也是基建挑大樑。從投資結構上看,20221~11月,基建、製造業投資分別增長8.9%9.3%,高於2021年同期的0.8%4.8%及全年的0.6%5.4%,基建和製造業投資實現加速恢復拉動,而地產投資同比增長-9.8%,低於20215.7%的增速,是投資的主要拖累。從資金來源看,2018年至今,地方專項債以及廣義財政工具比如政策性金融工具已經成為主要的資金來源。

消費方面,由於疫情反覆,各類經濟活動處於一種缺乏信心和動力的僵化躺平狀態,居民對經濟的預期不足,導致消費的恢復更為緩慢。20221~11月,社會零售總額累計同比下降0.1%,顯著低於2021年同期的4.0%2020-21兩年複合增速)和2019年同期的8.0%,全年大概率負增長。其中,各品類增速全面回落,可選消費和接觸性聚集性消費尤為疲軟。

 

c4.jpg - 2023年春 日誌用圖片

 

展望2023:冬去春會來嗎?

對於2023,各個金融機構對海外經濟的基準判斷是:全球經濟開始「由膨轉滯」。

海外市場流動性會延續趨緊,歐美高通膨及經濟景氣收縮下衰退可能性加大,而且能源的供給受地緣政治因素等多方博弈下仍存在不確定性。美國方面,繼「大空頭」Michael Burry高喊2023年「美國衰退已經成定局」、前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警告「美國經濟衰退是最可能的結果」之後,穆迪也作出悲觀預期,認為美國正在面對可能會持續一整年的「衰退」。

雖然美聯儲2022年的加息已經顯示出一定的效果,各種通膨指標有所緩和,但對比歷史上幾次相對成功的「軟著陸」,可以看到,本次通膨水準較高,勞動力市場較為緊張,這些因素都顯示出實現「軟著陸」的難度比較大。2023年,歐美政策利差進一步收窄加上美聯儲加息幅度減弱,其對美元指數上升的支撐作用邊際遞減,可能出現美聯儲政策維持高位但美元指數回落的背離局面。

但即便如此,筆者認為對於美國經濟,哪怕真的衰退也不需要過度關注。首先,從歷史上看,美國經濟衰退持續的時間一般都比較短(2-3個季度)且程度不深。其次,從本輪週期看,就業和通膨均表現出較高的韌性,部分經濟指標呈現的弱勢主要是美國貨幣政策有意推動的結果,即通過緊縮貨幣政策壓制美國國內需求,以控制通膨水準。

 

c5.png - 2023年春 日誌用圖片

 

就業方面,不管是需求下行、還是供給回升,都是決定美國經濟是「硬著陸」還是「軟著陸」的重要因素。當前市場對於美國的通膨有一個共識,認為通膨壓力主要來自於勞動力的短缺。美聯儲研究表明,既有因為新冠的原因許多老年工人失去工作,也有財政補貼導致的臨退休人員提前退出,都導致了這種不均衡的狀態,這也是薪資被動增長的主要原因。

往前看,美國勞工市場重返供需平衡、工資增長回落至趨勢水準尚需時日,持續加息並不能解決勞動力短缺的問題。這也意味著非農的表現可能會持續強於預期,下降的拐點可能會比預期的更晚,程度會更輕,同時薪資的上漲也會更有韌性。即使經濟增長減速,聯儲短期也不具備「轉鴿」條件。

 

c6.png - 2023年春 日誌用圖片

 

此外,勞動力市場也關係到通膨的韌性。我們看到10月和11月美國CPI連續兩個月走低,預計一季度和二季度分別回落至4%3%,但這種走弱主要是由中期因素主導的。例如能源危機暫時緩和,11月國際油價顯著下跌;又例如行業供應鏈壓力改善,因而汽車等此前受影響的商品價格下跌。但勞動力短缺,特別是和人工密切相關的服務類價格,隨著名義工資增速保持在高位,未來仍然有上漲壓力。除此以外,上游原材料投資長期低迷,貿易壁壘提高和去全球化,ESG《環境保護(EEnvironmental)、社會責任(SSocial)以及公司治理(Ggovernance)》的縮寫因素限制製造業資本開支等,這些長期因素依然支撐著通膨的韌性。

站在2023年開端的歐洲,仍在變亂與進退的十字路口上彷徨。經合組織經濟展望報告顯示,歐元區經濟2023年增速將放緩至0.5%。歐盟委員會、歐洲央行等均預計歐元區經濟2023年一季度將萎縮。能源衝擊加上通膨壓力,繼續成為妨礙增長的主要障礙。生活成本危機將使歐洲經濟在冬季陷入衰退,然後才會緩慢復甦,但這並不意味著通膨會減弱。

首先,由俄烏衝突帶來的能源衝擊依然難解。國際能源署近日對歐洲今年能源供應形勢「敲響警鐘」。執行幹事法提赫·比羅爾表示,預計2023年歐盟面臨約27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短缺,約占歐盟天然氣基準總需求的6.8%。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發佈的2023年經濟預測報告也稱,如果當前的能源危機惡化,歐洲將面臨非常嚴峻且困難的經濟形勢。至於能源轉型,在歐盟內部將受制於克服通貨膨脹和經濟衰退風險的緊迫政策目標,在外則受制於歐俄之間的能源博弈同時存在巨大的成本和風險控制問題。

 

c7.jpg - 2023年春 日誌用圖片

 

其次,國際油價可能繼續提高。供給側方面,OPEC將繼續進行限產保價,以對沖原油需求增長不及預期的壓力,美國產量可能會繼續增長。而俄羅斯產量則是供給側最大的不確定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歐美對俄羅斯原油禁運實際執行程度;二是「美增俄減」的政治博弈可能持久化。

最後,政府債務壓力導致成員國即便想改變局勢也力不從心。據歐盟委員會預測,2023年歐元區財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將擴大至3.7%。在2022年至2023年之間,財政赤字占GDP比重超過歐盟《穩定與增長公約》規定的3%的成員國數量將從10個增加到12個;預計2023年歐元區公共債務占GDP的比重將降至92%,但仍遠高於新冠疫情前水準。

 

c8.png - 2023年春 日誌用圖片

 

尤其需要注意義大利,它很有可能在2023年引發第二次歐債危機。作為歐洲大陸僅次於德、法的第三大經濟體,它的公共債務卻是整個歐元區的第二高,僅次於希臘,債務比上GDP高達145%

隨著歐洲央行持續加息,義大利還債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十年期國債收益率相較一年前翻了四倍,來到了4.6%,比德國同款債券高了2.1%,這樣的利差已經接近疫情以來的最高水準。更糟的是,隨著右翼政府上臺,新總理梅洛尼打算削減政府財政赤字,雙重因素讓義大利債券處於一個非常脆弱的位置。

巴倫週刊的一篇分析就指出,如果義大利出現了債務危機,這個體量可能會大到難以拯救,甚至導致整個歐盟再一次瀕臨解體。

亞洲方面,作為2023年的「灰犀牛」之一,日本在通膨和量化寬鬆之間,正面臨著兩難境地。2022年底,日本央行宣佈調整收益率曲線控制(YCC)政策,此舉意味著日本央行有退出超寬鬆政策的預期。2023年,隨著領導層換屆,投資機構預計日央行將在未來5年謹慎、漸進推進超寬鬆政策的退出。如果到20233月的貨幣政策會議,日本核心通膨拐點仍然沒有出現,或者持續高於3%的水準,日本央行可能會加快貨幣政策收緊的速率。

 

c9.png - 2023年春 日誌用圖片

 

另外,日本央行的壓力還取決於2023年美元指數是否下降,只要不出現非美經濟體風險導致美元指數被動上漲,美元指數的大概率(high probability)下降會令日本央行壓力減小。隨著美聯儲加息放緩和日央行態度轉變,全球資金配置將發生結構性變化,促使資金回流日本市場,推動日圓在2023年持續升值。如果日本央行把握不好政策調整的節奏,很可能引發從日本發生繼而瀰漫全球的「金融海嘯」,甚至成為一隻意想不到的「黑天鵝」。畢竟,像日本這樣高負債國家,利率中樞一旦進入抬升週期,後果將不堪設想。

 

c10.png - 2023年春 日誌用圖片

 

最後再說中國,從海外經驗看,放開後,美國、歐元區和英國都出現了勞動力短缺。招商宏觀的張靜靜認為,放開後中國的勞動力市場可能會出現兩種局面:其一,類似韓國和越南的情況,中國的勞動力供給不會成為內需復甦的顯著約束性因素,但是一季度的疫情高峰期會和外需底部相疊加。這段時期應為供需均弱和強勁反彈前的築底階段。其二,中國的勞動力供需匹配效率有望出現改善,在暫時性衝擊消退、內需底部確認之後,失業率會隨經濟回暖而下行,而消費復甦的落地很可能出現在勞動力市場的實質性改善之後。

投資方面,基建和製造業投資的拉動效應可能下降。具體到地產和工業生產等分項表現更加疲軟,202212月,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積同比下滑22%,預計在多地感染高峰壓制下,房地產銷售跌幅難以快速收窄,銷售-信用-投資的修復過程需要更多的時間。當前地產行業處於政策底部已是市場共識,但市場底還沒有到來。因此,房地產行業的徹底回暖或許還需等待。2023年,由於政策性金融工具仍有望承擔重要角色,所以基建投資仍有表現空間但會更加審慎,因為邊際收益率會下降,且地方專項債務壓力已經過大。

消費方面,政策優化後需求有望逐步恢復,但短期而言,全國多地的感染高峰尚未結束,上半年並非最有利於消費復甦的時點。而且,中國居民消費占GDP比重依然偏低,近10年來全國居民平均消費傾向一直呈現長期下滑態勢。央行四季度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報告顯示,四季度居民當期收入感受指數和未來收入信心指數再度下行,傾向於「更多消費」的居民占比也維持低位,在短期疫情感染高峰和居民收入信心及消費意願較弱的環境下,消費的復甦難以一蹴而就,轉折將在下半年到來。

出口方面,隨著海外貨幣緊縮的滯後效應持續顯現,海外商品需求和價格將進一步降溫2023年中國出口可能出現量價齊降的局面,疊加服務支出恢復,不排除外需淨出口對2023年經濟增長轉為負貢獻,更重要的是,中國的外貿環境也在逐漸惡化,美國等國家已經制定了供應鏈「去中國化」政策,這個影響是深遠且長期的,但在今年借著中國疫情闖關的「混亂局勢」,短期的負面效應很可能會加速顯現。

也因此,更加凸顯擴大內需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但要想地方經濟恢復活力,還有一個「灰犀牛」需要排除,那就是地方債,尤其是集中在城投平臺等主體形成的隱性債務。在城投平臺有息債務中,短期債務規模占比達到24.5%,意味著一年內近四分之一債務需要借新還舊。隨著3年期債項的即將到期,2023年城投債償債壓力也因此集中在3月、4月。但是2021年末地方政府總體債務率已經達到105.8%,早已是無米之炊了。

 

c11.png - 2023年春 日誌用圖片

 

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後,促消費成為2023年擴大內需的重點。財政政策上,加力提效力度預計不會弱於2022年。財政部長劉昆在《健全現代預算制度》一文中指出「強化跨週期、逆週期調節,科學安排赤字、債務規模,將政府槓杆率控制在合理水準」,這意味著2023年財政政策仍會保持一定力度,赤字率可能會上升至3%左右的水準。

貨幣政策,將延續穩健寬鬆的政策基調,在維護市場流動性穩定的基礎上,推動信貸投放和促進寬信用效果。202211月降準之後,雖然總量型貨幣政策工具的空間依舊存在,但央行對總量型工具的使用可能更加謹慎,短期內,以調降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等方式促進寬信用的概率更大,促消費等結構性再貸款等措施也有望成為主要拉動手段,而一季度可能是重要的時間視窗。

再加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堅持推動經濟發展在法治軌道上運行,依法保護產權和智慧財產權,恪守契約精神,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對於民企來說,也算是給他們吃了顆定心丸。

行文最後,希望新的一年,大家還是要降低自己的預期,修煉內功,靜等春來。

 

 

參考資料:

2023:結束的開始》智本社

《徐小慶:2023年宏觀經濟和大類資產展望》敦和資管

《中信證券-2023年宏觀與政策展望報告:突出重圍》中信證券

《日央行會成為2023年的“灰犀牛”嗎?》國金宏觀  趙偉團隊

2022年經濟運行分析和2023年經濟形勢展望:中流擊水,直掛雲帆》騰景AI經濟預測

《穆迪警告:美國“衰退”避無可避,可能會持續一整年》華爾街見聞 朱雪瑩

2022-2023年國際宏觀經濟分析:全球能源供給衝擊下的政策“兩難”》國開證券

《移動靶時代:邊開槍,邊瞄準——宏觀2023年度策略報告》華創宏觀

《十字路口——2023年宏觀經濟展望國內篇》招商宏觀

《經濟重啟,會有勞動力缺口嗎?》招商宏觀 張靜靜團隊

《美聯儲加息放緩的資產啟示》中金點睛

《美聯儲怎麼看待通脹?》財主家的餘糧

《至暗一年中,哪些國家贏麻了?》經濟學人

《中國外需前路》財經

 

【中美貿易斷崖下跌】

 

c12.jpg - 2023年春 日誌用圖片

 

作者:子銘

以下是一位外貿行業人士對中國外貿前景的看法,他認為明年的外貿非常嚴峻:

1.可能大家都想不到,歐洲已經成為美國最大的進口來源地。我們在北美是商品需求中可能已經排在第三了,第二可能是北美聯盟,就是加拿大、墨西哥的進口。

2.美國的供應鏈已經更加多元化,不得不說,拜登很老辣。通過供應鏈扶持,供應鏈重組,美國供應鏈回流,已經部分達成了供應鏈多元化的目標。

3.本身美國的商品需求在衰退,這也是出口下跌的主要原因之一,美國的商品需求同比衰退了20%左右,這個資料挺可怕的。

4.現在外貿公司普遍訂單嚴重下滑,往年的這個時候要接春季訂單,目前春季訂單普遍的下滑40%以上。可以預見明年的外貿鐵板釘釘是負增長的,這個還是在我們的新興產業快速增長的情況下,傳統商品出口都是腰斬。

5.個人判斷明年可能會引導貶值,人民幣匯率再次貶到7.5左右,用於刺激出口。

現在我們一定要啟動內需了,看怎麼樣讓利。

美國對中國進口訂單下降了40%,接近腰斬,的確令人驚恐。美中貿易總額每年大概7000美元,其中出口美國大概5000多億美元。每年對美貿易順差3000多億美元,占了我國每年外貿總順差的絕大部分。

如今對美出口下跌40%,也就是對美貿易順差也會相應減少40%左右。而生產這2000多億美元的外貿企業會因為失去訂單而倒閉破產,或者大量裁員,當然也會波及到與之配套和服務的上下游企業和商家。

比如一家大型外貿企業倒閉關門了,那些生產配套產品和零部件的企業,還有附近的餐館,娛樂場所,超市,旅館等都會關門。這個影響是非常巨大的。會因此產生一波大的失業潮。

美國對中國進口的訂單斷崖下跌,其原因有二,

一是因為我國防疫封控,導致很多企業無法正常生產,外商只能將訂單轉移到其他國家。

二是供應鏈轉移,也就是很多外資企業撤離中國,到其他國家去重組供應鏈。比如印太經濟框架組織國家。

第一種訂單轉移,還可能因為防疫政策放鬆而訂單回流。但如果是第二種供應鏈轉移,那就是釜底抽薪,相應的訂單是很難再回來的了。而中國現在是這二種因素的疊加,所以才有對美出口訂單40%的斷崖下跌。其傳導效應產生的影響是非常可怕的。

 

 

 042801.gif - 2022年插圖 日誌用圖片

 

來源:網絡 / 首席商業評論 / 宛都小伙 / 小銘

溫馨提醒:

這是網路轉載文章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與學習

若轉載圖文有侵權,請告知必當刪除。

 

 WeChat 圖片_20221029103307.jpg - 2022年插圖 日誌用圖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羅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