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朱顏改
~~華岡及前美軍宿舍群
陽光普照的日子就是要來山上,不然就浪費了一覽白雲深處眾山小的氣定神閒,頂著豔陽高照的午時,毫無懸念地在華岡前巷道林間遊走,不巧遇上母親節前夕,裝飾得各具特色的餐館都滿座。
我所居的山腰住處,每天晨起,開窗,東北方位映入眼簾的就是草山華岡樓群,我可以從華岡每日山氣看得出這天的陰晴風雨,三十年前,兩位女兒讀小學時,我們便常登山,其中一條路線就是往華岡踏青。
從天母有多條登山步道可上天母古道,原始林相,林木蔽天,行走山路小徑,讓人心曠神怡,當時猴群幾乎少見,松鼠倒是時常看到,當平緩地走向水源地,再往上沿天主教陽明教堂走向華岡,經常假日午時,便在學校門前的「華美自助餐」用餐後,走進華岡校園內閒逛,在大恩館旁小憩,打個盹兒,才再沿陳氏墓園、前美軍協防司令官邸旁走下石階,途中必停留土地公廟喝喝茶水休憩,燒炷香,舒緩筋骨,再從水管路古道直下天母公園,過磺溪返家。這條路徑不知反覆走過幾次,女兒們至今都還在抱怨,小時候假日沒睡好覺,都得清早被挖起來爬山。
昔日,讀書時,倘遇草山花季,我們下課所乘通勤專車不易搭上,經常同學結伴從華岡後山陳氏墓園走下石階,直下天母公車總站,所以這條路徑留下太多熟悉的回憶,校門前的華美自助餐館,挺立至今,頗不容易,當年下課後午餐幾乎都得在餐館門前排隊點菜用餐,每餐費用記憶中大約10元上下,除非在學生餐廳吃比較便宜,那個時候餐廳老闆娘還懷孕在身仍然忙進忙出,撿菜計價,肚子內的小孩如今應該都已經步入中年大叔了。
當時學生用餐的選擇性很有限,校外僅兩排的店面,離開公寓樓下店面外就是一大片美軍顧問團大小不一的宿舍群,不僅家家戶戶有綠油油的草地,同時以當時台灣每戶人家住家坪數大小以觀,每棟紅磚白瓦的老外宿舍內外空間都不小,寬敞的草坪庭院,居住者為軍階較高的軍官,山腳下的天母地區美軍眷舍則以較低階的軍官與士官為主。
我頗欣賞每棟美軍房舍之間隔著舒適的距離,且碧草如茵,這是隔鄰的華岡學生無法享受到的校園綠地風光,我所欣賞的大學校園,校舍與綠地若能有2:8的比例,讓學子學習的環境更加寬闊,庭園步道,花木扶疏,藍天綠地,心靈遨遊,只可惜華岡校園校區本不大,校舍又集中,空間顯得相當狹隘,過去校舍間還保留著少數的草坪,我們還曾在草坪上坐聽于老師講授經濟學,沈老師笑談票據法,曾幾何時,小小的草坪已不復可見,大成館前原有的迷你操場也改建成圖書館大樓,原本就沒有的校門,如今與民宅公寓更挨著為鄰,只能用「質樸堅毅」(校訓)作為精神門牆了,整個校園就是一座大學樓宇群集,與鄰近前美軍宿舍社區相較,東西方在住的建築文化交會上顯出很大的反差。
于老師盤坐在草坪上講授總體經濟學。
隨台美斷交,美軍撤出台灣後,宿舍群集幾乎遷空,大部分的閒置木造房舍讓歲月摧殘得破舊不堪,昔日,我帶女兒們途經宿舍群部分無人居住的宿舍旁已見斷垣殘壁,很適合拍攝「倩女幽魂」的古裝時空戲,歲月如斯,不舍晝夜,但華岡周遭的變化不因宿舍的老朽而停滯,數十年後火鳳凰重生,反而更加蓬勃文創,如今的華岡學生著實好命,校外的選擇吃的文化多了,也更高階化,偏僻的草山角落,前美軍宿舍群落改變了飲食文化,去(2018)年10月初,星巴克咖啡又敲進了改造過後的獨棟宿舍庭院。自所有權人台灣銀行釋出招租,吸引各餐館各領風騷,整體的舊日美軍宿舍群集更顯得有生氣,每逢假日車水馬龍、遊客群聚也成了新商圈,熱鬧之餘就有文資團體提出質疑,認為昔日的歷史景觀受到商業行為所破壞。
我見證了宿舍群四十餘年的盛衰,這些木造房屋只有賴維護才能長久,所有權人與政府無此能力時,讓民間業者共同創造,何樂而不為?否則只能任由建築物繼續風霜破敗、廢墟到塌陷而止,殊為不值。
冬季時分,冷冽北風從擎天崗風口直掠過紗帽山及華岡,往天母及大台北盆地吹襲,因此,野風朔大更顯得山上的低溫酷寒,回顧四十多年前在風聲、雨聲的華岡文化學院經濟系就讀的情景,當校園通勤專車難以搭上時,有時被迫從校園走往山仔后等待陽明山線公車的風雨狼狽相,撐雨傘只有開花,沿途沒有遮雨的建築物,當路過一棟棟紅磚白屋的美軍宿舍,永遠忘不了在淒清的道上,似乎聽到『rain and tears』熟悉的旋律,如今,雨在陽光裡,我們不再玩這種遊戲,美式復古鄉村風的咖啡香已經吹拂了整座華岡,我所有的記憶不再塗滿黑與灰的古老生命!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