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塵修行 禪意人生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唐·六祖慧能禪師
三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
自從一見桃花後,直到如今更不疑。
~唐·靈雲志勤禪師
金鴨香消錦繡幃,笙歌叢裡醉扶歸。
少年一段風流事,只許佳人獨自知。
~宋·圜悟克勤禪師
艷詩悟道:
圓悟克勤大師是宋朝臨濟宗楊岐派著名僧人。他開悟的機緣尤為奇特,是從一首艷詩悟道的。克勤自幼稟賦聰異,一日能記千言,過目不忘,有神童之稱。
一天偶然到妙寂寺遊玩,看到案上的佛經,再三翻閱,愛不釋手,遂出家為僧。他參訪過許多著名禪師,後來投到五祖法演的門下。
數年之間,克勤精進不懈,時有所悟,並且將自己所寫的詩偈呈法演印證,但師父卻始終認為克勤還沒有見到自性。
有一位曾在朝廷任職的吏部提刑大人,剛巧辭官返回蜀中,特來向法演問道:「什麼是祖師西來意?」法演回答說:「提刑大人,你少年時代可曾讀過一首艷詩?
『一段風光畫不成,洞房深處惱予情。頻呼小玉元無事,只要檀郎認得聲。』
後面這兩句和祖師西來意頗為相近。」
古時男女授受不親,一個女子是不能主動對男性表示愉悅之情的,縱然是洞房花燭之夜的新娘子,也不能大聲呼叫自己的夫婿。只能枯坐洞房、等待夫婿的新嫁娘,自不免愁惱之情。她只能頻頻使喚貼身丫環小玉拿茶倒水的,無非是要引起丈夫的注意,讓他知道自己正在房中等待。
歷代的諸佛祖師就是這位用心良苦的新娘子,而眾生就是那位感覺遲鈍的檀郎。祖師們的語錄公案、諸佛的教示言說,就是那頻呼小玉的弦外之聲。
法演引用這首艷詩,自有其深意。陳提刑聽了,心解意會,口中頻頻稱諾,滿意地回去了。
克勤剛巧從外面回來,聽到這段公案,滿臉疑惑地問道:「剛剛聽到師父對提刑舉一首艷詩,不知提刑會也不會?」法演回答說:「他識得聲音。」「他既然識得聲音,卻為什麼不能見道呢?」
法演知他開悟的機緣已經成熟,遂迅雷不及掩耳地大喝一聲:
「什麼是祖師西來意?庭前柏樹子呢!」
克勤豁然開解,跑出方丈室外,看見一隻公雞飛上欄杆,正鼓翅引頸高啼,克勤笑道:「這豈不是『只要檀郎認得聲』的『聲音』嘛!」
於是將自己開悟的心得寫成一偈,呈給師父:
金鴨香爐錦繡帷,笙歌叢裡醉扶歸。少年一段風流事,只許佳人獨自知。
詩意謂悟道如熱戀中的情事,只能自證自知,旁人是無法知道個中況味的。悟境言語道斷,不立文字,好比少年的風流韻事,如人飲水,只許自知。
五祖法演見了,欣慰萬分地說:「見性悟道是歷代諸佛祖師們念茲在茲的大事,不是小根劣器的凡夫眾生所能造詣的。今天你能和諸佛聲氣相通,我真為你高興!」
五祖於是對蜀中的禪門耆舊傳出消息說:「我的侍者終於參禪悟道了!」
克勤成了法演最傑出的弟子。
常憶西湖處士家,疏枝冷蕊自橫斜。
精時一片當時事,只欠清香不欠花。
~宋·虛舟普度禪師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
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
~唐·寒山子
嶺上白雲舒復卷,天邊皓月去還來。
低頭卻入茅簷下,不覺呵呵笑幾回。
~宋·白雲端禪師
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雲。
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唐·無盡藏尼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唐·布袋和尚
來是無跡去無蹤,去與來時事一同。
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是夢中。
~唐·鳥窠禪師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宋·無門慧開禪師
◎來源:網絡 /
★溫馨提醒:
這是網路轉載文章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與學習
若轉載圖文有侵權,請告知必當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