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財聚集之地
---集集驛站及車埕驛站雲遊
2012年七月暑日,我偕妻曾造訪南投縣草屯鎮新開幕不久的『寶島時代村』,領略仿製的早期庶民文化;但當親臨現場之後,才發覺所謂的『寶島時代村』是建立在一座大型室內倉庫的房舍內,裡面滿是霓虹燈與路燈,宛如夜市,事實上,它就是一家典型的大賣場,懷舊僅是陪襯,銷售的商品百百種,應有盡有,其餘都是「道具」,無論軟硬體的內容物都很貧乏,當時我心想不會再有第二次再到訪的誘因,但是在仿製的早期建物中,「集集火車站」是其中之一,站內外都很用心地黏貼早期的模樣,因此也促使了我實地到「集集火車站」造訪的驅動力。
1996年,鐵道支線的「集集火車站」改為簡易站,1999年站房因921大地震嚴重傾斜,幸賴民間有心者的捐助與當地政府的撥款,才得於2001年2月站房依原貌重建啟用,再度恢復舊日古味古香的風情。
乾隆35年(1770年)以前,集集鎮仍是林木叢生,山野荒蕪之地,漢人與原住民雜居其間,來年有漳州人士三人到此地開墾,10年後墾成田園,自此各地居民始逐步遷入,形成聚落,後來將墾殖收穫集中在固定場所,做為以物易物之地,由於萬商聚集,人財聚集,因而謂之「集集」。
集集鎮內,家家戶戶環境非常乾淨,馬路不寬但很整潔,停車定點也規劃得很理想,雖然是假日前往,但是找個停車位不用太久的時間,不只當地南投人喜歡到訪,類似我們背著相機的外地人也慕名前來。
走在鎮內,我不時地停下腳步,用心呼吸當地與外地不同的景物,不管是向左走,或向右走,我都用田園的心情欣賞當地的學校、教堂、市集。
「集集火車站」宛如主題樂園,是大批遊客聚集的地點,雖然只是一座歷盡滄桑的老驛站,但是進出車站的遊客總喜歡聞出斑駁木椅的味道,並過月臺上等候鮮豔色彩的集集支線小火車,當彩色繽紛的車體進站,互映周遭的山林綠意,心情有種無以言狀的舒暢!
聽說,小火車平均每天有近七百位遊客及當地人進出,也有不少老外家庭也知道到這個遠離塵囂的小山城遊蕩,長期的聞名遠播啟動了山林鄉間的物換新移,老鎮繼續用歲月陪伴遊客感受不同的驚奇。
小火車快飛,載著滿滿的遊客,越過鄉間,越過小溪,穿過山洞,終點站便是水裡鄉「車埕火車站」,車程約11公里。
車埕,再往東北方前進不遠處,便是日月潭風景區及明潭發電廠。老山城兩端環山,沿溪邊形成小聚落,當小火車穿過小山洞,便見豁然開朗,幾乎被遺忘的早年伐木產業留下不少歲月痕跡,只是它不大,但有花蓮的林田山林場味道,也有宜蘭太平山林場的雲淡,車站旁的『林業展示場』濃縮了50年代伐木工人的聚落。
環山的小聚落,坡度上下頗高,地窄路不寬,又逢假日,停車確實不易,所幸遇到一位元掛臂章的社區服務老先生協助,才勉強在山陂處得以停好車,這位老先生口中碎碎念,「今天已經進來了16輛遊覽車,這裡也沒什麼好看的,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喜歡擠到這裡來?」顯然這位老先生是早期伐木退休的老工人,當年辛勤地運木、鋸木、運木都是血汗交織的歲月,有什麼好看的,確實也說得沒錯,他在車埕入口山路邊當交通指揮已一整天了。
當鮮豔的小火車進站時,驚起山林一群鳥叫,上上下下的遊客一波波的進進出出,驚喜、回味、尋幽、落寞交雜,我彷佛也看到了幼時的日式老木屋,也看到我家後面的伐木場,整日「唧唧」複「唧唧」的大型鋸木機聲響,還有寬闊的貯木池,都一一映到我眼簾;但是眼前的銀幕都是靜止的畫面,不動的假人操作不動的鋸木機,以前曾喜歡跳下玩水的貯木池已成了綠意盎然的親水公園,水鴨漫遊,錦魚忘乎江湖,成了一幅愜意的寫照,想留住舊日的記憶,只有山城還沒有被記憶所遺忘,因為我往昔的幼時歲月景物早已化做一棟棟的房產高樓。
山城天漸昏,一番風,一番雨,一番涼,「聞天語,殷勤我歸何處?我報路長嗟日暮」,尚待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聞名遐邇的南投縣「集集火車站」。
午時,在農會露天廣場餐桌上,我們點了盒飯~「集集鐵路便當」及香蕉味霜淇淋,口感差強人意。到鄉下,就是要感受鄉下口味。
漫步在鎮內,看到了小而美的教堂。
校舍設計有創意的集集國民中學。
1913年美國製造的蒸汽火車頭,原為阿里山森林鐵路運送木材專用,重28公噸,牽引重量140公噸,1976年9月停駛,隨歲月流逝成為古董,供遊客觀賞懷舊。
車站邊小公園,放了一輛孤零零的二戰古董戰車,不知與火車站有何因緣?怎看就是不搭軋。
在逐漸退卻的歲月中,走不掉但沒有被遺忘的老木屋,仍留住人間記憶,終於在將遺棄中掙脫,再現舊時代的風華。
在集集火車站前,我看到這位街頭藝人,這位周小妹妹年紀甚輕,她是唐寶寶,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唐氏症的小孩,她說,「雖然不善於言語表達,但喜歡透過音樂與大家分享歡樂」,雖然她吹出不很專業的陶笛,但她很認真的吹奏,也博得四周圍喜歡她的群眾非常熱烈的掌聲與打賞,我與妻都深受感動,也分別投下對她這位遇到困難,但永不放棄努力學習的小女孩各方之支持與鼓勵。
火車快飛,火車快飛,越過小溪,穿過山洞,便豁然開朗,眼前便是車埕火車站到了。
南投縣水裡鄉車埕火車站木造老建築,1999年遭921大地震損害嚴重,2001年七月重建完成,2013年元月又遭祝融洗禮,日式舊宿舍展示屋也全付之一炬,可謂多災多難。
當鮮豔的小火車進站時,驚起山林一群鳥叫,上上下下的遊客一波波的進進出出,驚喜、回味、尋幽、落寞交雜。
車埕火車站旁,原振昌木業舊廠房改建成的「木業展示館」內,採用新舊交迭的設計模式,2008年6月開放參觀,環境寧靜寬敞。
類似的日式老木屋,是我幼時的回憶。
貯木池與天車。車埕伐木產業在1960~70年代達到顛峰,從丹大林場砍伐下來的木材經載運到車埕貯存,再將篩選過的原木吊起,置放在鐵道輕便車,拖至場內加工後轉裝貨運火車外銷。貯木池是用來浸泡貯存原木的水池,以便於原木樹脂的釋放,延長木材使用的年限。天車就是起重機的俗稱。
木業展示館內的柚木展示,簡單的造形,我喜歡。
木業展示館內的紅檜木展示,都是很珍貴的木材。
在車埕車站前廣場巧遇來自彰化某鄉鎮的阿公阿嬤巡迴表演團,由年輕小夥子帶領著,這些上了年歲的阿公阿嬤又唱又跳又敲鼓,最年長的有八十餘歲,我給了這群「不老族」最熱烈的掌聲。
車埕村依山伴水,我沿著溪邊行走,只見河水非常清澈見底,沖刷下來的大小石頭與山上土石流的落石都躺在溪床,等待發電廠放水或颱風天來臨時的再一次滾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