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願新年,勝舊年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王安石的《元日》
夜色漸濃,街巷裡飄來陣陣飯菜香。孩童們追逐嬉鬧,手中的爆竹劃破暮色,點亮了歲末的天空。又是一年除夕。
除夕的起源,要追溯到遙遠的先秦時期。那時的人們在歲末舉行「逐疫」儀式,敲鑼打鼓驅趕「疫鬼」,祈求來年平安。這種樸素的願望,穿越千年時光,依然在今日的爆竹聲中迴響。歲月更迭,朝代更替,唯有這份對平安的期盼,始終如一。
在許多人的記憶裡,除夕總是從清晨的忙碌開始。廚房裡,母親的身影在蒸汽中若隱若現,砧板上傳來規律的切菜聲,空氣中瀰漫著湯汁和醬料的香氣。客廳裡,父親踩著凳子,仔細地將春聯貼在門框上,紅紙黑字間流淌著對新年的期盼。孩子們則興奮地跑來跑去,幫著掛燈飾,擺果盤,時不時偷吃一顆糖果,換來大人寵溺的嗔怪。
除夕是農曆年的最後一天,依照傳統習俗的做法,在這一天「辭歲」,除夕拜地基主是一項重要習俗,感謝這位守護家的神明,感謝過去一年對家人的庇佑與守護,祈求新的一年家庭平安、順利吉祥。一般家庭會在年夜飯前完成祭拜,祭祖供品:水果、團圓飯菜、茶或酒三杯等。象徵讓祖先先享用餐點,再由後輩共享團圓飯。因此,大多數人會選擇在傍晚 5 點前完成祭祖。
傍晚時分,家家戶戶的燈光次第亮起。圓桌上擺滿了精心準備的菜餚,熱氣騰騰的火鍋及火鍋料在桌邊堆成小山。一家人圍坐在一起,舉杯祝福,笑語盈盈。
窗外,鞭炮聲此起彼伏,爆竹煙火在夜空中綻放,將整個街道映照得如同白晝。這一刻,時間彷彿靜止,所有的煩惱都被暫時遺忘,只剩下團圓的喜悅和對新年的期待。
長大後,漸漸明白除夕不僅僅是一頓飯、一場煙火。它是時光長河中的一座燈塔,照亮遊子歸家的路;是歲月長卷中的一個標記,記錄著生命的成長與變遷。無論走得多遠,除夕這天,我們都會不約而同地回到最初的地方,尋找那份熟悉的溫暖。這種回歸,不僅是對親情的眷戀,更是對自我根源的追尋。
現代社會的除夕,形式在變,核心卻始終如一。視訊通話讓遠隔重洋的親人也能「團聚」,那份對團圓的渴望,對新年的期盼,依然如故。我們依然會在這一天,放下手中的工作,卸下平日的面具,做回最真實的自己。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除夕給了我們一個停下來的理由,一個重新審視生活的機會。
除夕是一場跨越千年的約定。在這個特別的夜晚,我們與古人共用同一輪明月,許下相似的願望。或許這就是文化的魅力,它讓時光變得柔軟,讓記憶有了溫度。當我們舉起酒杯,說一聲「新年快樂」時,其實是在向時光致敬,向生命致意。每一句祝福,都是對未來的期許;每一次團圓,都是對過去的緬懷。
夜色漸深,新年的鐘聲即將敲響。除夕是一年中的最後一天,習俗上透過祭拜神明和祖先來感謝他們在過去一年中的,而玉皇大帝(天公)是是地位最高的神,也是除夕一定要祭拜的神明。祭拜天公講究的子時,來表現對神明的敬意,像天宮祈求新的一年也能平平安安。
這一刻,萬家燈火,人間團圓。紅燈籠在風中輕輕搖曳,春聯上的墨跡還未乾透,空氣中瀰漫著年夜飯的餘香。遠處,煙火在夜空中綻放,像是為這場跨越千年的溫暖約定,畫下最美的句點。
願新年,勝舊年。
願春風拂面,歲月靜好;
願燈火可親,家人安康;
願山河無恙,人間皆安。
願每一場團圓都不被辜負,每一份期盼都有迴響。
願你我,在這煙火人間,歲歲常歡愉,年年皆勝意。
◎來源:網絡 / 改自富貴兒
★溫馨提醒:
這是網路轉載文章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與學習
若轉載圖文有侵權,請告知必當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