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六度

 

 

◎網路分享文章:

遇水捨己,而成茶飲,是為佈施;

葉蘊茶香,猶如戒香,是為持戒;

忍蒸炒酵,受擠壓揉,是為忍辱;

除懶去惰,醒神益思,是為精進;

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為禪定;

行方便法,濟人無數,是為智慧。

 

煮茶論道分享● 茶之六度

 

佈施概括性有三種,財佈施,法佈施,無畏佈施。財佈施得富貴果,法佈施得智慧果,無畏佈施得長壽果。人生的價值在於奉獻,這句話可以涵蓋了所有的佈施。

但是人往往害怕丟失,害怕吃虧。付出一分,就想得到十分。豈不知奉獻多少就會得到多少,因果絲毫不會錯。有捨才有得,有得必有失,這在於一個人的胸懷大小、氣度大小。

我們常常以茶會友,每次不應該想我這次泡掉了多少價值的茶葉,而是應得意你交到了怎樣的朋友,學到了怎樣的知識。

當我們將每一杯茶喝到至淡如水時,茶也默默地結束了它的使命。我們品悟的香、味、愉悅其實就是茶的精華,不管你是達官顯赫,還是布衣草農,茶給你帶來的感受是一樣的。

茶給人類的佈施皆是一碗水的和平。

 

煮茶論道分享● 茶之六度

 

戒學的精神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持戒是修正惡業,改惡向善。好比我們要遵紀守法,凡事按規矩去做,要符合大道。做茶也要遵循規矩,我們知道:用農藥在茶園殺蟲後立馬採茶是不道德的。在茶葉裡添加化工色素是違背良心的。短斤缺兩、以次充好是要遭人唾棄的。惡意炒作、哄抬市價是遠離大道的。

佛教與茶,一個精神,一個物質;前者度人,後者養人。都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出自《心經》,無上正等正覺之意)之境界。佛靠人去弘揚,茶靠人去傳播,做的好能普度眾生、惠澤世人;做的不好,與佛(人)交易,販賣如來(良心)。

 

煮茶論道分享● 茶之六度

 

世俗所說的忍辱一詞包括兩個義項。一是忍辱、容忍之義。如《尚書.湯誥》云:『爾萬方百姓,罹其凶害,弗忍荼毒』。另一個義項則是克制之義。如《荀子儒效》:『志忍私,然後能公;行忍性情,然後能修』。如果單獨說一個忍字,則還有殘酷、忍心之義。如賈誼《新書‧道術》云:『惻隱憐人謂之慈,反慈為忍』。還有勾踐臥薪嚐膽,韓信胯下之辱,謝安的東山再起等典故,都是當下的隱忍,而為了他日的崛起。

佛教所說的忍辱,來源於梵語和巴利語,包括忍辱、忍耐、忍許、忍可、安忍等多種含義。其中忍許、忍可、安忍等意義,是漢語忍辱一詞完全不能表達的。佛家的最高忍辱境界是接受,是怎樣就是怎樣接受,該怎麼面對就怎麼面對。

茶正是如此,對於來自於自然界的寒熱風霜、天災人禍以及人類對它的摘、炒、揉、曬、烤、酵、泡等等一切考驗,都顯得那麼坦然,那麼自若,最終把自己一生的精華都奉獻給人類。

當人類在不斷地馴化茶葉的時候,茶葉也在不斷地教化著人類。

 

煮茶論道分享● 茶之六度

 

精進乃勤勞、勤奮之義,在正的路上不停止,不懈怠。

人類認識茶之前,茶一直都在自然演化。當人們利用它後,從藥到膳、飲,從煮到蒸、炒,逐漸精進,這個過程總共花了五千年。

所以說茶也好,人也罷,精進路上莫著相、不放逸。著相會使人急功近利,放逸會徒長貪嗔癡。

「千里之路,始於初步」,不論多麼遙遠的道路,都要由第一步開始。想要把茶學精,總要從源頭點滴學起、做起。今天該做的事若不能專心做好,而老是想著昨天的那點成就,這是錯誤的,這是故步自封,不肯精進,便永遠不會進步。

 

煮茶論道分享● 茶之六度

 

對外不起動心稱之為禪,對內不散亂稱之為定。

禪定,是修菩薩道者的一種調心方法,它的目的是淨化心理、鍛鍊智慧,以進入諸法真相的境界。《心經》:『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所謂行深」,即是禪定、深定。觀自在菩薩在禪定中發現,當五蘊皆空~~也就是「無我」的時候,一切的煩惱與痛苦就解脫了。

禪意雖無處不在,也可以通過修習達到禪定,但禪定是在「佈施、持戒、忍辱、精進」四度後才能達到的的境界,而不是修習時一時三刻的意境,更非佛珠、道壇、麻布衣等著相的假大空。只有心住無動,一切動亂才能皆悉遠離。

禪要修好,需要工夫 ;製茶泡茶,也需要工夫。只有排除外念,心無旁騖,才能將茶做到極致,才能泡出一流的茶品。

禪茶一味不是掛在牆上的那四個字,它的本意是讓我們做到人茶和一。

 

煮茶論道分享● 茶之六度

 

沒有般若的人,就是盲人摸象,不能看清事物的真相。「般若」不同於「智慧」,因智慧有善有惡,若智慧「生病」則成「癡」,如同科學有益也有害,有邪正之分;而般若是純善的、不可言說的、意義深遠的,聞者大都能生殷重之心。般若分三種:

文字般若:在於方便引導,重於解悟,如舟筏。猶如茶經、茶道等學習工具,能讓我們對茶進行瞭解、入門、認知。

觀照般若:在於體驗真理,重於實行,如駕駛。猶如訪茶、製茶、泡茶等行為,能讓我們在實踐中得到昇華。

實相般若:在於所悟所證,重於性體,如抵目的地。猶如每次喝茶甘苦麻澀香味,能讓我們悟到人生百味的真諦。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一千個人喝茶有一千種味道,三千個人喝茶有三千個境界。同樣的茶,不同的人,不同的泡法,不同的茶具,口感、香氣各有不同。無所謂好與壞、真與假,只有心性合一,道法自然。

不欲人知之善,卻不經意為人所知,乃是最大的喜悅。隱而未顯的美感,非經發覺無法得到;有所保留的表現,卻能透露出一切。

 

煮茶論道分享● 茶之六度

 

茶,人在草木間。人,利用了茶,茶,卻征服了人類。

茶之六度,實則乃人之六度。

有六度,又有三得在焉,飲茶「三得」,你到達哪個境界了? 

飲茶能得「清醇恬靜、自然澹泊」的神韻,使人們從古樸雄渾的傳統文化之中,感悟「以茶可行道」的精華,有助於社會文化的教化、和諧與穩定。

 

煮茶論道分享● 茶之六度

 

一曰得神

《神農食經》上記載:「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其意思是飲茶能使人精力飽滿、興奮愉悅。飲茶的妙處在於清虛和睦。它崇尚簡質恬淡,不迎合世俗的習氣,而在於申明「無我」的意識,幫助人們「洗胸中之積滯、致清和之精氣」,給人以一個自信而含蓄、祥和而清麗的文化氛圍。

人們如有機會在山下的茶館裡,用山頂「活源」流下的泉水沏一杯岩茶,觀飛瀑山色,品甘冽香茗,自有一種太和之氣,使人眼福口福兼而得之,頓生「氣蕩空谷、魂銷青山」的心神胸臆!

 

煮茶論道分享● 茶之六度

 

二曰得趣

飲茶可清心,能給人以滿足和享受,增添生活的情趣。飲茶講究「活火活水」,水以泉水為佳,因為泉水經過沙石岩土的過濾,吸收二氧化碳,溶解了鈉、鉀、鈣等60多種元素,使水質潔淨甘洌,營養豐富;火以木炭為上,火候以狀如「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的三沸水為好。

品茶要依靠視覺、觸覺、嗅覺和味覺,憑藉自己有素的訓練與長時間的體驗,通過對茶葉色、香、味、形的鑒賞,才能品嘗出茶湯的芳香與滋味。

飲茶對人有造境、通理、體性和怡神的作用。親朋故舊聚首,泡壺好茶,含英咀華、細細啜飲,邊談邊飲、談古道今、越談越飲、融合輕鬆、意得情新,別有一番「塵心洗盡興難盡」的雅趣,給人以一種不是神仙勝似神仙的感覺!

 

煮茶論道分享● 茶之六度

 

三曰得味

飲茶最講究的就是一個「味」字。在古宋代,人們飲茶有一條法則,謂「新茶、甘泉、器皿乾淨為一;天氣景色宜人為二;風流儒雅、心性相同者為三」。這就是說,努力做到茶要「新、香、純」,水要清、洌、甘」,茶具要「小、雅、古」,環境要「清、樸、靜」,才能得其真味,領悟其「清高」之道。

它還要求隨季節時序的更替而選擇搭配茶葉和茶具。春季飲茉莉花茶或玫瑰花茶,用青色瓷蓋碗沖沏為宜;夏季飲菊花茶或玫瑰花茶,用白瓷蓋碗斟酌為好;秋季飲鐵觀音或高山烏龍茶,用紫砂壺泡為上;冬季飲「三大工夫茶」(老人茶),用紫砂壺煨(ㄨㄟ)煮,做到天心、人心、茶心互相感應、貫通合一。

 

插圖04.gif

 

 

來源:網絡 /

溫馨提醒:

這是網路轉載文章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與學習

若轉載圖文有侵權,請告知必當刪除。

煮茶論道分享● 茶之六度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煮茶論道
    全站熱搜

    羅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