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jpg

 

拙,通常代表愚笨、粗略、不靈活、不純熟、有缺陷……起初就是一個貶義詞。因而, 「精」可以和「美」登對,「拙」卻要與「劣」苟合。

一個形容詞,常常帶有感情色彩,也附加了我們的價值判斷。我們看一件事物,說它是精美的,或是拙劣的,實際上就已經表明了我們的喜惡與取捨。

可是,古人不會那麼直白地看問題。在一些看似不美的事物中,他們發現了內蘊深刻的美感。

 

b1.png

 

傳統藝術講究「拙」:畫家迷戀枯筆焦墨,詩人以拙句為奇作,匠人以粗樸成雅器……那些看上去粗陋、欠雕琢的東西,在文人眼中呈現出了獨特的美感。

文人願以「拙」字來命名著作或居所,如林之奇的《拙齋文集》、王獻臣的「拙政園」。甚至連做人也追求「拙」,在為人處事上,主張藏巧於拙、以退為進的智慧。

 

b3.jpg

 

b4.jpg

 

「拙」,成為美學精神的一個特色命題。古拙,樸拙,稚拙,清拙……以「拙」為中心,展開了廣闊的審美視界。「拙」,也賦予了我們對事物的另一種執著與熱愛。

人生在世,求巧在所難免。做人做事都一樣,都希望從原始的粗糙,逐步走向精巧成熟。然而,老子卻說:「大巧若拙」,指引著我們做反方向的思考。

一般我們看到的巧,是人工經營、刻意為之的;而最高級的巧,不露人工雕琢的痕跡,看上去好似很笨拙,實際上卻順應著自然規律和事物本性。

 

b5.jpg

 

大巧若拙,也是「不巧之巧」。從人工手段上看,它是不純熟的,沒有技術含量的;但是從自然之道上看,它超越了工巧,呈現出本真狀態,蘊含著純全之美。

我們常常看到,一個高超的匠人,做出的器物看上去平平無奇,好像也沒有用到什麼技巧。實際上,匠人與自然材料已經有過無數次對話,用真心看透事物所蘊藏的意義,把深刻的感悟、溫暖的關懷投注給器物,在不動聲色的造物過程中,還原一種生命狀態,賦予其生動的性格。

 

b6.jpg

 

拙,是本色純真,是自然天成。拙,處處流露天飾之美,不在形式上殫精竭慮。今天一些心浮氣躁的人,貪圖名利,會對「拙」進行歪解,以為「拙」就是「不巧」、「不工」,所以只管標新立異,刻意做出粗糙的樣子。

其實,這種鑽營奔競、矯情偽飾的行為,恰恰違背了「拙」的涵義,非但成不了「大巧若拙」,充其量只是「弄巧成拙」而已。

 

b7.jpg

 

拙,常常有一種在時間裡打磨出來的厚重感,因而附著了「古」的氣息。古拙之中,有時間的沉澱,有靜穆的崇高,有超脫的情懷。

「發纖穠於簡古,寄至味於淡泊」。人生經歷再多繁華,也要回到淡泊中體會。拙,讓我們在最沉寂的狀態裡也可以尋到新的生機。

在一個機械化的現代社會,也處於一個分外尚「巧」的時代,對「拙」的追求和審視,也有了反思的意味。

拙,是人以天地的秩序,來實現自身。失去了拙,也便失去了內在的生命體驗。當我們只憑人的意志去改造世界,那麼,就算拼到精疲力竭,也無法獲得超越的眼光,感受自然與天真的意趣。

 

b8.jpg

 

「拙」,通常被當作一個美學境界,而回到根本上,其實是人生的命題。

守拙之人,守的是生命內在的自然本性,守的是精神裡的天真與純淨。以拙心表現拙態,進而體味生命的拙境。在平淡而天真的生活裡,才能獲得內心的逍遙。

求拙不易。在浮華的世界裡,守拙更難。但也唯有「拙」於喧嘩吵鬧的世間,才能在紛繁複雜的包圍下,做到寵辱不驚、淡泊寧靜,愉悅地生活。

巧與拙,這一對辯證而玄妙的概念,已經被探討了千百年。在今天,如何更接近真理,既要回歸原初的簡單,又不失去生命的張揚與進取,全有賴對「拙」有更好的拿捏。

 

b9.jpg

 

插圖04.gif

 

 

來源:網絡 /

溫馨提醒:

這是網路轉載文章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與學習

若轉載圖文有侵權,請告知必當刪除。

 

插圖06.png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漫步雲端
    全站熱搜

    羅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