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宜讀李白,中年宜讀淵明,晚年宜讀...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一位作家曾說道:「不同年齡段,應該去閱讀不同的書籍,很感謝我能在30歲時閱讀《道德經》,而不是在20歲,或者是40歲」。
書中的知識是亙古不變的,但閱讀的我們卻有不同的心境,書籍是如此,詩詞也是如此。
中年時宜讀陶淵明:心境淡然、內斂沉穩;
那麼將至老年,或者已到老年的我們,應該讀誰的詩詞呢?
01
少年宜讀李白:
意氣風發、鮮衣怒馬
少年,是人生中最為堅強的一段時期,因為年齡尚小,所以有無限的可能。
但少年時期,同樣也是人生中最為脆弱的一段時期,尚且不成熟的心智,很容易被挫折打敗。
所以在少年時期,宜讀李白的詩詞,詩中除了浪漫外,更多的是對命運的反抗,以及自我的救贖。
天寶初年,李白被引薦進入朝廷為官,本欲在仕途路上大放光芒的他,卻頻頻出現差錯。最後竟然惹惱了唐玄宗,導致被「賜金放還」,自此算是徹底斷了仕途路。
面對如此巨大的落差,李白傷心過,迷茫過,但他還是走了出來,並寫下名句: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當後人在誦讀李白的《將進酒》時,又有幾人能聯想到,這首詩是在李白被貶官之後所作。
人生僅此一次,少年當如李白一般,時刻提醒自己:在面對挫折困難時,不要對自己失去自信心,要永遠懷著自信堅強地走下去,繼續發揮自己的特長,相信自己的才能。每個人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別人無法取代的。
02
中年宜讀陶淵明:
心境淡然、內斂沉穩
有著名文人說過:懂得看淡得失的中年人,才能漂亮地走好餘生。
人到中年,安穩為首,時間為貴。人到了一定年齡就像一壺好茶一樣,年少時候的活力慢慢沉澱下來,對世界已經不再有那麼多的衝動,只想安安穩穩的生活。
西元417年,辭官歸田十二年的陶淵明寫下一首名句: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少年時期的陶淵明嚮往仕途,因此哪怕仕途之路並不順暢,但也屢屢嘗試,一直沒有放棄。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再加上官場的腐敗讓他內心失望至極,於是臨近中年的他選擇歸田隱居,自此再也不入仕途。
人到中年當如陶淵明一般:靜守淡然,隨遇而安。
當人生過半,就會明白所有的一切都已經過去了,現在的人生是最為平穩的階段,你只需要保持著一顆寧靜淡然的心態,順其自然就好。
03
晚年宜讀蘇東坡
樂觀豁達
提起蘇軾,人們總是嚮往他那份在苦難之中的樂觀,以及發自內心的豁達。
這份樂觀和豁達,正是晚年的我們所最缺少的東西,老人為什麼不快樂?並非是物質上不夠滿足,而是精神上不夠豁達。
當年過六旬的蘇軾被貶到嶺南(今廣州、海南)時,他沒有不滿,更沒有提出抗議,而是毅然決然的踏上了前往嶺南的道路。別人眼中的嶺南,是荒蕪之地,是流放罪犯的地方。蘇軾眼中的嶺南,卻有不同的模樣,他也因此作詩一首: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在蘇軾筆下,嶺南似乎沒有那麼令人畏懼和荒蕪,反而是一片宜居之地,令人心生嚮往。
人到晚年,此生已過大半,之後的時光已經不多,何不珍惜當下,好好享受每一天。
與其每天操心一切,不如就同蘇軾一樣,看開一點,豁達一點,如此便能快樂一點。
少年時讀李白,是告訴自己:
不管遇到什麼問題,都不要對自己失去自信心,要永遠懷著自信堅強地走下去,相信自己是最棒的。
中年時讀陶淵明,是告訴自己:
人生如泡茶,一遍水,兩遍茶,三遍四遍是精華。最好的狀態便是看遍世間滄桑,內心安然無恙。
晚年時讀蘇東坡,是告訴自己:
自己不幸福並非是因為受到外界的影響,而是源於自己的內心不夠快樂,凡事看開一點,看到好的一面,如此便是人間好時節。
◎來源:網絡 /
★溫馨提醒:
這是網路轉載文章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與學習
若轉載圖文有侵權,請告知必當刪除。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