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需要儀式感
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
有儀式感的生活,是詩意的;有儀式感的生命,是偉大的。
儀式感,讓生活有意義
古人云,「沐浴焚香,撫琴賞菊」。意思是,在彈琴之前,要沐浴焚香,營造出氛圍、創造出意境,既是對音樂的尊重,也能奏出好曲子。
這與喝茶有異曲同工之妙,備茶、洗杯、注水、出湯,在安靜的細節中有虔誠之心,品出的是茶香,更是一種精神的修煉。
人藉儀式感,讓生活慢一些、莊重一些、色彩豐富一些,也讓日常生活有一些不同的體驗。
著名童話《小王子》中,有這樣的對白。
小王子問:儀式是什麼?
狐狸說: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不必華麗,也無需刻意,當有意識地感受、珍惜生活中的某些特殊時刻,儀式感就已經呈現。
儀式感是內心與世界之間的一座橋,帶來的自我暗示讓人更專注認真,也更能體味日常中的趣味與美好。
現代人在高效率、快節奏的世界裡,很多事情常常顯得倉促忙亂。小到一頓飯,網上外賣,草草對付;大到逢年過節,酒店包桌,推杯換盞。
即便是閱讀,用手機代替書本,獲取碎片化資訊,在瓦解閱讀儀式感的同時,也瓦解了知識的系統性。
一個對任何事都敷衍了事、得過且過的的人,怎麼可能擁有趣味盎然的生活呢?
儀式感對於生活的意義就在於,用莊重認真的態度去對待生活裡看似無趣的事情,把此時此刻你正在做的事情,看作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要賦儀式感,生活總是有趣的,「生活是很好玩的」。
儀式感,讓生命有價值
儀式感,不是只重形式、不重內容的外在表演,也不是花裡胡俏的裝腔作勢,而是通過外在形式引導的內在體認。
只有儀軌而沒有靈魂的表演,都只是騙局。真正的儀式感,是一個賦予意義和堅定目標的過程。
王陽明年輕時,曾因直言上書,得罪了大太監劉瑾,被杖責四十,發配貴州龍場。他幾經輾轉,一路險死還生來到福建。
在一個寺廟中,王陽明遇到了一個與他有過一面之緣的道士。
道士為王陽明卜了一卦,得『明夷』卦,明夷卦的卦像是坤上離下,意思是太陽隱沒到土裡去了,其光明難以顯現,智慧將被埋沒。
但是道士告訴王陽明「君子利艱貞,晦可明」,意思是君子只要堅守自己的德行和對遠大志向的追求,就能度過黑暗,光明終會到來,而人生也將到達一個新的高度。
心理學中有一種錨定效應,當因事物的不確定性而產生恐懼時,可以通過一段預測、設想的過程來降低內心的不安。
道士的占卜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一種心理錨定,給了王陽明一種儀式感,這種儀式感讓王陽明對自己的未來更有信心,對自己生命的意義更為確定。
他放棄了此前隱居山林的打算,決定赴任龍場驛,經歷光明到來前的黑暗磨礪,為了人生中新的高度。
在離開時在寺廟時,他在牆壁上題了一首詩《泛海》:
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
夜靜海濤三萬里,月明飛錫下天風。
譯文:
一切艱難險阻,在我看起來,就如天上漂浮的一朵朵白雲,不應停滯於心中,而天空的顏色,是潔淨湛藍的。
夜深人靜時,我思考著未來的命運,思考著自己的人生經歷,儘是大起大落,如海中波濤一般。我將乘天地之正氣,秉光明的心地,去接受任何的人生艱難險阻的挑戰。
生命的過程有時候是艱難的,要在這種艱難中做成一點事情,難上加難。如果沒有一點儀式感,不能路途中堅定自己的目標,並賦予意義,這樣的生命過程必然渾渾噩噩。
王陽明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找到了自己生命中的道。道是什麼呢?
《莊子.齊物論》中說:道,行之而成。
韓愈《原道》中說:由是而之焉之謂道。
由此可見,道就是由這裡去往那裡的一條路,這條路有目標,有方向,但是它的實踐和意義是人為賦予的。
王陽明在經歷種種磨難之後,終於在龍場悟道,提出心學。所以,每個人生命的意義是自己賦予的,而儀式感就是賦予生命意義的一種方式。
美學家說,神話雖然不存在了,可是儀式的聖潔性還在。
再普通的人,再微小的事,只要祛除苟且,帶上儀式感,就能獲得一份詩意,甚至在平凡的生活之外,體味到生命真正的意義。
◎來源:網絡 /
★溫馨提醒:
這是網路轉載文章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與學習
若轉載圖文有侵權,請告知必當刪除。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