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將敵人的佔領稱為『解放新生』

 

 

j1.png - 2021年冬 日誌用相簿

 

01.

1945年,既是日本戰敗之年,也是其重生之年。當時的日本滿目瘡痍,幾代為之奮鬥的現代化成果毀於一旦。但是在盟軍總司令部的推動下,日本沉痛反思自己走過的道路,開始在廢墟之上重建家園。企業家創業,知識人啟蒙,科學家探索,政治家抉擇,民主人士呐喊,環保主義者抗爭,普通人為生活而拼搏……

僅僅經過20多年,日本就成為經濟總量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國家。

1973年,日本不僅成了世界各國羡慕的經濟大國,還成了一個民眾共用發展成果的福利國家,貧富差距小,社會安定和諧。在《擁抱戰敗》的開篇,美國歷史學家約翰·W. 道爾就寫道:「日本作為現代國家的興起令人震驚:更迅猛、更無畏、更成功,然而終也比任何人能夠想像的更瘋狂、更危險、更具有自我毀滅性。」不足60字的一段話,概括了日本從1853年到1945年的歷程。其實,這段話後面還可以加上一句:戰後日本的復興更有力、更快速、更令人稱奇。

日本戰後重建的這段歷史豐富多彩,儘管其中有汗水、血淚、挫折與不幸,但是總體來看,這仍是一個成功的現代化故事。緊隨日本之後,韓國、新加坡、臺灣、香港也相繼起飛,被譽為「東亞奇蹟」。從20世紀下半葉的世界圖景上看,東亞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繁榮昌盛,與其他諸多失敗國家形成了鮮明對比。

改革開放初期,新加坡大學邀請周有光先生參加國際學術會議,他問一位英國教授:「許多人說新加坡是一個奇蹟,你是什麼看法?」

英國教授回答道:

「世界上沒有奇跡,只有常規。什麼叫常規呢?就是按照國際先例去做。」

這個故事啟發了我,看來沒有什麼「日本奇蹟」,日本只是尊重戰後的國際規則,然後循規蹈矩地去做而已。

戰後,為了防止戰爭悲劇重演,歐美國家屏棄以殖民地和霸權為特徵的舊秩序,構建了新的世界秩序與貿易體系。坊間流傳一種說法:「戰後跟著美國跑的都富了。」其實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應該說是尊重新的世界秩序與貿易體系的國家都富了。

日本就是一個成功的典型,它徹底放棄了與世界主流文明為敵的老路,走上了民主與和平的新發展路徑。日本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一旦認同和遵循國際規則,致力於融入世界,就能通過和平的方式從世界上獲得各種資源,通過國際貿易發展自己。

 

02.

曾出任日本首相(1991~1993年)的宮澤喜一在回憶錄裡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200174日,在東京舉行「回首日美安保五十周年研討會」,在我提到「國土被占實為喪權辱國」時,一位與會者指出:「先生此言差矣,與其說是喪權辱國,不如說是解放新生。」該人士德高望重,人格修養都無可指摘,他的話令我無法忘卻。

起初看到這則史料,筆者感到非常吃驚。

為什麼在日本的精英階層裡,竟然有人認同戰後盟軍對本國的佔領,而且將其稱為「解放新生」,甚至連宮澤喜一似乎也傾向於這種觀點?對於被日本軍國主義蹂躪過的國家的民眾來說,日本戰敗當然是值得歡欣的。可是對於日本人來說,讚揚佔領者難道不是有些「不愛國」的味道嗎?仔細想來,這並沒有什麼不可理喻的。日本民眾支持1946年頒佈的《日本憲法》,實質上就意味著拋棄和廢止「大日本帝國」,從此開始建設一個新的國家~~「日本國」。

 

j2.png - 2021年冬 日誌用相簿

 

同樣的土地,同樣的國民,這兩個「國家」有什麼不同呢?

根據從1890年開始施行的《大日本帝國憲法》,「大日本帝國」是由萬世一系之天皇統治的國家,國家主權屬於天皇,國民都是天皇的臣民,有限的權利也是天皇恩賜的,隨時可以被剝奪。

1946年的《日本憲法》規定,天皇只是國家的象徵,國家主權屬於國民,國民享有的一切基本人權是不可侵犯的永久權利。

戰後初期,曾有學者提出這樣的觀點:資源貧乏、人口過剩、沒有軍備,日本在今後的世界中將失去存在的價值。這個觀點既反映了日本知識界對於未來的憂慮,也折射出某些人在思想深處對於國家的執念。在他們看來,日本只有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才能夠在今後的世界中具有價值。這意味著只承認國家的利益,經濟發展和軍力強大就是終極目標。

如果按照這樣的邏輯,日本就應該重啟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明治夢」,但是人們從沉重的歷史教訓中認識到,這條老路只會走向自我毀滅。與國家利益相比,根本的還是每個人的權利和自由。

如果把1853~1945年視為日本的第一波現代化,那麼1945年戰敗則是日本第二波現代化的開始。在第一波現代化過程中,日本把國家/天皇作為價值,終走上了一條自我毀滅的歧路。

在第二波現代化過程中,它校準歷史航向,徹底改變政治和經濟體制,不再強調國家利益,而是把民眾的利益作為原則。日本通過對現代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全面革新國家制度,順利完成了第二波現代化,成為亞洲首個現代化國家。

國家存在的意義是什麼?這是每個追趕型國家早晚都要面對的問題。在當代世界,如果一個國家沒有建立對此問題的普遍價值認同,那麼它的建國任務就沒有完成。

如果不能正確處理國家與國民的關係,那麼一個國家即使經濟再發達,軍事力量再強大,也不能說它完成了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轉型。如果國家利益壓倒一切,蔑視、踐踏國民的個人權利,那麼就可能給整個民族帶來災難。

 

03.

201911月,在完成了《國家的歧路:日本帝國毀滅之謎》之後,筆者開始寫作本書。起初很順利,但是兩個月後,隨著疫情暴發,便很難再安心讀書寫作。接連發生的不幸事件,無數人的悲劇命運,讓我感到恐懼、悲哀、憤怒、失望、無奈。由小小的病毒引發的國際局勢動盪,更讓我對未來充滿了疑慮與擔憂。

在這個充滿暴風雨的時代,在一道道鋥明徹亮的閃電中,每個國家都清楚地暴露了它的優點和弱點。不同的國家湧動著不同的社會激情,價值觀的對立與衝突凸顯。因此,有人預言人類將迎來「大蕭條」以來困難的時期,也有人預言世界將陷入「新冷戰」。不管怎樣,世界發生了巨變,我們再也回不到過去了。在大時代的轉彎處,面對充滿風險的未來,瞻念前途,路在何方?

季辛吉多次警告世人,「當今世界比一次世界大戰之前還要危險」。確實,一次世界大戰前德意志帝國強調國家至上,敵視外界,導致了一場人類歷史上空前的浩劫。

20多年後,民族主義和國家主義的主張又在日本帝國和希特勒的第三帝國氾濫。作為追趕型國家,它們都否定以18世紀啟蒙運動思想家宣導的自由、理性為核心的價值觀,蔑視以現代民主政體、自由市場經濟等為代表的現代文明秩序,期望走出一條新的現代化道路,實現「彎道超車」,而英法等國採取綏靖政策,結果釀成了更大規模的人類悲劇。

20世紀的思維也仍然糾纏著許多人,20世紀遺留的諸多問題仍然困擾著世界。許多人雖然身在21世紀,但頭腦仍然停留在20世紀。許多貌似剛剛出現的新問題,其實可能只是老問題在「借屍還魂」。如果各國能夠審時度勢,取長補短,慘重的歷史代價就沒有白白付出。

 

640 (7).gif - 2021年冬 日誌用相簿
 

 

來源:網絡 /

溫馨提醒:

這是網路轉載文章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與學習

若轉載圖文有侵權,請告知必當刪除。

 

b7d0342df1974550a464dd83f54f7b43.jpeg - 2021年冬 日誌用相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羅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