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書,則不俗
圖: 網絡 / 昔物所
豐子愷( 1898~1975,77歲,文學漫畫家 )把人生分為三層樓:一為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
想來今人浮於世,是為物質奔波,也是為得一方精神天地,安養靈魂。只是城市山林,人微如蟻,忍過了絲竹亂耳,卻又是案牘勞形,安身不易,棲心更難。生活,倒像是本讀不懂的無字天書。
讀書,是為了謀心,而非謀生。觀今世讀書風氣:打開電子設備,或把曾國藩作成功學,或把林清玄作雞湯,或在媚俗網文中顛倒歷史,或在八卦閒談中擁抱謊言,人,被亂象叢生的碎片化資訊襲擊,逆來順受,心甘情願。究竟謀生還是謀心?謀心還是誅心?
讀書之貴,在明志知理,在修身養性。書中有山水,可以棲身;書中有草木,可以怡情。
落雨天,軒窗下,讀罷一卷書,再看日影飛去,何懼世間萬般荒蕪?明代陳繼儒有謂: 「讀書隨處淨土,閉門即是深山」。深山雖遠,淨土在心。一顆文心若想求閑,還需放於字裡行間。字入心間,化成骨血,則篤定靜默,可與人為伍,也可遺世獨立,身居塵世,卻又不在塵世。有書,則不輸;有書,則不俗。
書道千秋,可以明理。古人云:「風雷雨露,天之靈;山川民物,地之靈;語言文字,人之靈」。文字是文明的載體,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金玉良言,盡在書中。若能得老莊為師,姬昌(周文王)為友,莊周在左,楚辭在右,則三千世界不過爾爾。
讀書,是一個見天地,見眾生,也見自己的過程。古今多少風流憾事啼笑皆非,統統一紙文章書盡。曹洞宗有首頌偈這樣寫: 「春開見花,子規鳴夏,月當秋夜,隆冬茫茫雪送寒」。想來人生四季,也是如此。
看過綠肥紅瘦,聽過雨打芭蕉,少時讀「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中年讀「我亦飄零久,十年來深恩負盡,死生師友」,老來讀「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才覺一夕忽老,於是或弄扁舟,或採菊東籬,一生也就這樣過完。
喜歡木心( 1927~2011,84歲 )的一首舊詩:
你是從詩三百篇中褰(ㄑㄧㄢ)裳涉水而來
髧(ㄉㄢˋ)彼兩髦,一身古遠的芹香
越陌度阡到我身邊躺下
已是楚辭蒼茫
見字如晤,心字相惜。有誰能像文字這樣懂得你,或者像你這樣的懂得它?如果千年以後,我們還是會因為「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去巫山不是雲」、「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這樣的咒語而如鯁在喉、眼鼻發酸,是不是可以證明我們的基因裡睡著古人?
圖: 網絡 / 晦菴
圖:網絡 / 椿戀
古人云:「饑讀之以當肉,寒讀之以當裘,孤寂而讀之以當友朋,幽憂而讀之以當金石琴瑟也」。酒酬知己,文酬知音。若是能在書中覓得幾位老友,管得他貧富貴賤,長幼高低,且與蒲佬( 蒲松齡,著《聊齋誌異》 )說說鬼神,和孫武鬥鬥兵法,跟老莊聊聊道家,縱使人生苦短相見恨晚也是快哉。
《清靜經》道: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文人多雅事,四行詩,兩盞茶,一書讀罷,兩袖清風,哪有什麼黃金屋和顏如玉?倦了就枕書而眠,醒來又讀,興起時再胡謅幾句,揮就的那幾行字,全當是靈光乍現的妙筆生花。如果可以這樣老去,也是無怨無悔。
爐火升,茶煙起,墨香溢,松風停雲處,有幽蘭菖蒲為伴,是崢嶸寂寞,也是風雅清閒。落雪天讀書,有我與梅花白頭;風雨夜讀書,有鐵馬冰河入夢。待你看罷滿紙荒唐言,抬眼四顧,茶未老,香未斷,卻恍覺世間光陰已謝,心中諸般皆無,真真是人生如夢,夢如人生。
三毛說過: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在流浪。當下之世,紙張不足貴,文字漫天飛,肉身跨越千山萬水,心卻孑然飄零。謝肇淛( 1567~1624,57歲,明代進士,文學家 )那「讀未曾見之書,歷未曾到之山水,如獲至寶,嘗異味」的快樂,淵明兄(约365年-427年,62歲,東晉隱士)「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的執著,早就如同那逝去的一紙風雅,蒙上了厚厚風塵。
風蕭蕭,路漫漫,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冬日兀坐,茶煙嫋嫋,卷冊在案,既讀之,則安之;心可宿,則不俗。嗟呼!閱盡千千字,終是為拾掇渺渺心。字裡行間,移步換景,縱使有書無房,道的也是「此心安處是吾鄉」。
★溫馨提醒:
這是網路轉載文章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與學習
若轉載圖文有侵權,請告知必當刪除。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