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砲台、八斗子

 

   無論是巴賽族稱為Tuman島,西班牙人稱為「聖薩瓦多」城,或漢人開墾後稱為「社寮島」,現在的綽號叫「和平島」,想像16世紀時,這個島上,僅一座西班牙城堡及教堂外散布當地土著巴賽人的荒涼島嶼,曾幾何時,四百年後,當今所謂的「和平島」車水馬龍,路窄房舍壅擠,缺乏島嶼綠色景色的魅力,十多年前雖曾帶小孩到過和平公園遊玩,但對我而言,此地不再有誘惑力。

:「社」,約五百人的單位;「寮」,通常是以草搭蓋的屋舍,所以「社寮島」,顧名思義就是集結約五百人所組成番社小屋舍的島嶼。

  

120201.jpg - 2016年 第4季

聖薩瓦多城模型。圖示來源:維多百科。

  

   日前,隨吳智慶指導老師文史導覽到社寮島參訪西班牙修道院考古挖掘遺址,也就是現在台船停車場位置,並聽取當地原住民後代潘江衛先生詳盡地說明社寮島的過去與今世。

  

120202.jpg - 2016年 第4季

西班牙考古團隊正辛勤地挖掘其祖先的遺物。

 

★目前正在開挖中的過程 錄像影片

 

 

120203.jpg - 2016年 第4季

當地原住民文史工作者-潘江衛先生。

 

西班牙人曾殖民社寮島前後共16年,被荷蘭人驅逐四百年後,西班牙後代人回顧祖先的豐功偉績,拿國家預算開始到基隆和平島古修道院遺址,開挖尋找當年西班牙教堂遺跡,古歐洲人有將遺體埋於修道院庭院的傳統,迄今在地下兩公尺已挖掘出四具遺骸確認是歐洲人,其中一人骨骸完整,另三人則僅挖到頭部及部分遺骨,但是無法確定是西班牙人還是荷蘭人,四具遺骨頭部都是朝西仰躺,雙手交握抱胸前,頭部仰躺朝西,這是歐洲人的殯葬習慣,深信靈體再生。同時考古團隊也挖掘出三千年前新石器時代的陶片及台灣玉等古物,顯示台灣北部早期即有人類的活動。

和平島,位於基隆港東北方,面積不到1平方公里,最高海拔61米,由於台灣位居航線戰略位置,值南臺灣為荷蘭人所佔,1626年西班牙遂自菲律賓呂宋島出兵佔領雞籠島(即今和平島),建聖薩爾瓦多城作為統治中心,並逐步征服北台灣,隔著中台灣原住民「大肚王國」,與荷蘭分治台灣南北,惟當西班牙因內外條件無力繼續維持北台灣經營時,1642年荷蘭人乘機攻陷雞籠,驅逐西班牙人,重建聖薩爾瓦多城,改稱「北荷蘭城」,並駐軍淡水,改建原西班牙人的紅毛城。聖薩爾瓦多城現已不復存在,其規模遠比至今尚留存的淡水紅毛城宏偉。

 

120204.png - 2016年 第4季

圖片來源:維多百科

 

基隆港,位居北台灣戰略重要天然港灣,昔日鄰近環山大大小小古砲台有12座,我們一般所熟知的基隆港附近有開放的砲台就有獅球嶺、二沙灣、槓子寮、白米甕、大武崙五座,有西班牙、荷蘭人所建,也有滿清時期所建,現在所見的都是日本殖民時期改建過後的景象。

我僅到過白米甕砲台,這次隨文史導覽到了槓子寮砲台,另外三個砲台計畫擇期出訪以完成拼圖。

 

120205.jpg - 2016年 第4季

槓子寮砲台兵舍區

 

120206.jpg - 2016年 第4季

原兵舍區辦公室前團體合照。

  

槓子寮砲台,位於基隆港右側高地,俯瞰基隆嶼及八斗子漁港,雖在滿清統治時期已有防禦工事,惟真正的建構完成仍在於1900-1908年日本殖民初期,利用滿清時代砲台基礎改建而成,光復後由國軍接手至十多年前才廢棄,所以砲台遺跡保存得尚稱完整,分為砲座區、觀測區、庫房區、兵舍生活區。

 

120207.jpg - 2016年 第4季

十多年前才廢棄的炮台,地面上的鋼筋仍在。

 

120208.jpg - 2016年 第4季

三組排列的雙炮台區。

 

120209.jpg - 2016年 第4季

所謂「五星級」的開放廁所,是七十年前日本官兵所遺留至今。右側是小便溝,左側是無門的蹲坑。目前僅供憑弔。

 

★砲座上下景觀 自錄影片

 

 

兩兩砲座之間的陶管傳聲筒設施,為此砲台的特色之一。我們沿著兵舍區、砲座區、庫房區,踏上觀測區高地,此時天候不是理想,高地上僅可遠眺淡霧籠罩下的基隆嶼,右後方可以觀賞朦朧的九份山區,順著下方陡峭的山崖可清晰可見八斗子漁港。

 

120210.jpg - 2016年 第4季

高炮區與夜間探照燈自走水泥路軌。

 

120211.jpg - 2016年 第4季

觀測區,左方孔洞即為兩兩砲座間的陶管傳聲筒。

 

120212.jpg - 2016年 第4季

從高地遠眺即是基隆嶼。從和平島直線距離約3.3KM,海拔182米,面積約24公頃,四周皆為峭壁,為火山島嶼,孤懸海上,無百姓居住之無人島。

 

120213.jpg - 2016年 第4季

砲台高地峭壁下之八斗子漁港鳥瞰。為台灣北部最大多功能漁港,三面環山,離基隆港東南2.5浬的沿岸岬角,為天然良港。

 

沿著觀測所高地懸崖側邊穿過樹林,這條狹窄山徑還好並不長,等於大家繞了個大圈回到原路,再順著舖成很好的龍崗步道石階,往山下走到海洋大學校區內。

 

120214.jpg - 2016年 第4季

從高地邊懸崖側邊穿過樹林,繞一圈山坡地。

 

120215.jpg - 2016年 第4季

龍崗步道,往山下走入海洋大學校區內。自然步道上植物生態分布有山棕(可以做掃帚、棕刷)、艷紅鹿子百合、楓香。

 

120216.jpg - 2016年 第4季

步道進出口前,海洋大學的告示牌。

 

造訪八斗子漁村,老漁厝與新蓋的新建築交錯,如果沒有漁民古厝的點綴,實在也很難看出八斗子漁村的模樣,印象中漁村的場景,應該有修補漁網、曝曬漁網或漁船零配件維修,但我們穿梭在村內的蜿蜒巷道,少有村民走動,僅見大半的破敗古厝沒人居住或者任其荒廢,不過我特別被老厝用咕咾石堆疊成屋牆所吸引,岩塊間用珊瑚或貝類燒成的石灰塞黏,顯示當地漁民就地取材建屋的特色。

 

120217.jpg - 2016年 第4季

白天的海邊不管什麼時候,都有釣客自得其樂。

  

120218.jpg - 2016年 第4季

八斗子沿岸潮間帶開始形成的蕈(音讀:)狀岩,背景為基隆嶼。

 

120219.jpg - 2016年 第4季

破敗的老厝與新蓋的建物交錯著。

 

120220.jpg - 2016年 第4季

咕咾石(珊瑚)堆積成的土牆。走近細看,確實有珊瑚石、貝類交雜著。

 

也許是我們到訪的時間不湊巧,不過在拐彎處無意間遇上了隱身在巷弄內的「八斗子漁村文物館」許先生及退休的老里長伯,在地人對於漁村往事點滴如數家珍,館內收藏有滿清統領時期、日本殖民時期、二戰結束到早期建港及建港至今的古早文物,並有系統地整理擺置,非常讓我敬佩,老里長是為了八斗子漁港的未來發展而努力,讓他最罣礙地是港邊的中油三個大型油庫搬遷問題。而年輕熱情的許館主是為了保存昔日的漁村器物,重拾漁民集體的共同記憶而狂熱地付出心血。

 

120221.jpg - 2016年 第4季

八斗子漁村文物館。空間雖不大,但是館主很用心地營造。

 

一老一少都為漁村社區人文歷史發展而努力,這也是身為台灣人必須了解台灣四百年來的台灣史一樣,換言之,無論是早期祖先移民穿渡黑水溝,或者是後期才到台灣的唐山客或新住民都必須了解安身立命的台灣史。

我喜歡讀史,過去的教育讓我們只能在一個設定簡單的框架下讀台灣史內容概要,大學時我讀經濟,我們必修『中國通史』、『中國經濟思想史』,甚至為了瞭解中共,還必修一門叫做『中國大陸(經濟)問題研究』,並且在特定的教室內開放閱讀對岸的紅色書報,當然不准借閱。但是對於生於斯長於斯的台灣經濟史卻完全付諸闕如,因此課餘之時,我只得各方面搜尋台灣四百年來多元文化的真相。

我相信身為台灣人大半都接受台灣文化是源自中華文化的基因,但是中華文化是源自於華夏文明的延續,這也是日、韓、越及南洋華人文明的根源,此也勿庸置疑,無獨有偶,古早台灣即有史前文化,南島原住民族,因此四百年來隨漢人族群移入及先後吸納西班牙、荷蘭、明鄭、滿清、日本等文化,早已經文化基因突變,後期又融入隨政府撤遷來台與歐美開放文明的注入,當長達38年的台灣戒嚴令解除之後,台灣的文化得到充分解放並暴衝,過去與現在的歷史相互衝擊,形成很特殊的價值多元化的台灣社會。

基隆港的砲台遺跡,就是一部流動的台灣歷史,任何人都無法否定不同時空的存在。和平島的命名,來自於二二八事件的清鄉武力掃蕩屠殺後,為祈求和平,殺戮不再,事件後改名「和平島」並沿用至今,在歷史的演變道路上,綽號叫做「和平島」的命運,也就是身為台灣人的共同命運。

 

:

2013.10.04.白米甕炮台隨筆

http://blog.xuite.net/swelllo/twblog/130561635

 

120222.jpg - 2016年 第4季

台灣煤炭開採,可溯自西荷統治時期,滿清官礦通風井遺址,也是台灣第一座直井煤礦,主井於滿清光緒三年(1878)開鑿著炭,井徑2.56米,深26.82米,由於清法戰爭,巡撫劉銘傳下令焚毀井內機械,清法戰爭議和結束後,清國井也受創嚴重。目前井口以水泥板覆蓋封閉。

 

120223.jpg - 2016年 第4季

封井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羅佬 的頭像
    羅佬

    修羅居

    羅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