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巷道與窄巷子

                  ~~漫步「昭和町」與「牛磨車街」

 

   青田街,日治時期原本屬「昭和町」,被認為是台北市「綠寶石」的街道,因為籠罩在一片綠蔭中。

雖被稱為「街道」,但還不如稱為「寬巷道」,因為路面不寬卻流長,它的兩旁還參差不齊地衍生寬窄不一的小巷子。

日治時期,在這區塊群居的高級文人宿舍,百年來還保留有三十多棟,尚點綴在比鄰的高級公寓及小豪宅間,而濃密的老樹遮蔭穿梭其間,是這條街道巷弄的特色。

 

 台北漫遊● 寬巷道與窄巷子  

青田街七巷。

 

 台北漫遊● 寬巷道與窄巷子  

50至60年代間,部份日式建物被改建成公寓,近15年的小豪宅風,也一棟棟地悄然出現。

 

漫步並穿梭在巷弄內,粗大的老樹叢,或在巷道邊,或公寓前,或在宅院內,被濃蔭綠樹包圍的感覺很好,陽光穿透樹梢而下,對映著百年老宿舍,當地居民推展「老樹生在老屋中,護樹必須先護屋」,走在其一間間已被修護的老屋,在滄桑中帶出一絲絲老青春,這種濃郁的日式風情,只有我們這一代的初老者才感受得到。

 

 台北漫遊● 寬巷道與窄巷子  

事實上,要維護百年老木屋也不容易。

 

 台北漫遊● 寬巷道與窄巷子  

「老樹生在老屋中,護樹必須先護屋」。

 

但是百年老屋的故事,只有藉著改裝過後的茶館、餐館、畫廊與書舖來延續老屋的記憶,在斑駁的木窗、牆面上,生命餘力仍然看著模糊的歷史。

 

 台北漫遊● 寬巷道與窄巷子  

隔鄰的高樓與幸運逃過被改建命運的老屋。

 

 台北漫遊● 寬巷道與窄巷子  

斑駁的木板門及窗櫺也在訴說歷史。

 

假日午後,到青田街攜伴走訪的年輕人三五成群,他們也是到這裡來讀歷史,我想歇個腳的青田茶館及青田七六,都客滿,但原本都是昭和年代家居生活的日式木屋,已變革為一張張小茶桌供顧客享用,相隔空間狹小,只能以欣賞早期日式風味為滿足,而無法以一壺茶感受悠閒的寧靜。

 

 台北漫遊● 寬巷道與窄巷子  

 

與青田街大不同的迪化老街,吹著更長遠歷史的風,秋日,與老伙伴們一同導覽清代老街道的大稻埕商街。

大稻埕,是繼艋舺成為台北城外新興市集,1889年艋舺來自福建漳、泉移民械鬥事件,泉州同安人敗走大稻埕並重建家園,成為著名南北雜貨集散的迪化街市集。

 

 台北漫遊● 寬巷道與窄巷子  

文萌樓周邊一帶,清代皆為土角厝,現存的建物約為1924年左右所改建,在娼館興盛時期的歸綏街,尋芳客人聲鼎沸, 2006年經台北市文化局指定文萌樓為市定公娼館古蹟。至今仍為全台灣唯一被保存為古蹟的合法「性產業」空間。

 

迪化街比青田街更老,老街道的名稱另一個解說,也是「寬巷道」,尤其位於商業馬路上,在兩旁商店襯托下更顯得狹小擁擠。

 

 台北漫遊● 寬巷道與窄巷子  

早年南北雜貨集散的迪化街。

 

青田街,我沒看到有佛寺廟宇神壇,但有教會與天主堂,迪化街一段有出了名的霞海城隍廟及年貨大街,但這回我走的是迪化街二段,不同於迪化街一段的巴洛克式紅磚建物,這裡是台北大橋北段的故事,多為泉州式傳統街廓,路窄又巷弄蜿蜒曲折,沒有濃密的樹蔭遮天,沒有人行步道,但保留不少老厝連莊,半新或老舊屋舍密密麻麻。

 

 台北漫遊● 寬巷道與窄巷子  

老舊危屋與翻厝後的半新樓房。

 

迪化街二段,舊稱「牛磨車街」,又改稱「枋隙街」,很有鄉土的味道,現在的街名太政治了,這條彎曲、狹隘、無市容的寬巷道,早期即包括四崁仔與草埔仔兩聚落,以傳統炊粿及粽米食品供應雙北市各大傳統市場聞名,簡單說,就是庶民草根經濟。

古老街道一定有廟宇神壇,此地也不例外,但讓我驚艷的是還停留在19世紀的舊街路道旁出現了一棟1885年的「大橋教會」,此棟角樓尖塔及寬敞的廣場長老教會,與鄰近都未經整建的老厝舊屋相較顯得很突兀。

 

 台北漫遊● 寬巷道與窄巷子  

1884年清法戰爭,民眾攻擊教堂,原位於延平北路三段教堂變廢墟,但教會焚而不毀,加拿大人馬偕博士向清政府力爭,以賠償款部份在此地重建教堂,1885年建峻,即為大橋教會。

 

 台北漫遊● 寬巷道與窄巷子  

紅磚老厝,狹窄的巷道,夾雜著改建的樓房與屋頂違建,這裡就是迪化街二段,與其說是「街」,不如說是「巷」還來得貼切。

 

「四崁仔」老厝,也就是此地在清代少有人煙時期做買賣的四間相連的矮厝仔,除了有一間有經過「翻厝」外,另三間似乎無法入住,從屋瓦上還見到已長出的小綠樹,似乎在陪伴已奄奄一息的古厝,用綠色的生機喚醒老厝的殘命。

 

 台北漫遊● 寬巷道與窄巷子  

 

從延平北路三段要拐進迪化街二段狹窄路口,豎立了一座很醒目指標,「粿的故鄉」。

 

 台北漫遊● 寬巷道與窄巷子  

右為延平北路三段,左進便是迪化街二段口。「粿的故鄉」高高掛。

 

但是這個古樸老社區隨著城市的發展,小型家庭米食工場已逐漸消失,導覽老師帶我們參觀選購一家仍然健在的米食粿行家庭工場,顯然該工場生產條件不是很理想,也可以說,要具備正規的食品場環境衛生條件,則有待好好加強。

 

 台北漫遊● 寬巷道與窄巷子  

地面上擺放的是什麼碗糕?又有磚頭,又是粉層,我也納悶,掀開來才知道是「蘿蔔糕」;也是供應傳統市場的食品。嗯,以後我便記住了。

 

走訪青田街老屋及迪化街二段老厝,百年後,兩地人文條件相差懸殊,也無從比較,從老樹遮蔭的青田街,到光禿見日的迪化街二段,唯一共通點便是不算寬的街巷弄,走在其間,你仍必須隨時留意突如其來的摩托車及汽車跟你搶道。

如果站在「大稻埕碼頭」,淡水河畔,看對岸的新北市高樓,再對照大稻埕林立的整宅與平宅,誠如台北市府都發局局長所大嘆的,「台北好難看」,是城市的「蛀牙」。

 

 台北漫遊● 寬巷道與窄巷子  

很難得見到台北市區內仍存有清代時期的石頭屋。

 

 台北漫遊● 寬巷道與窄巷子  

隱身在巷內的辜振甫家的早年鹽館,含腹地達千餘平方米,1920年完工,獨佔日治時期台灣鹽務事業,面向淡水河,現做為幼兒園使用。

 

是否「都市更新」便會讓「粿的故鄉」變美觀?無論是「都更」或老屋翻厝,若能維持歷史的刻紋,並將老樹的生存權與老居民的共同記憶,綿延流傳,那麼代代都有說不完的老故事。

 

 台北漫遊● 寬巷道與窄巷子  

青田街旁,台北市政府受保護樹木,編號652。

 台北漫遊● 寬巷道與窄巷子  

兼顧老樹生命與巷道通行,但沒旁根的老樹,只擔心颱風。

 

曾在網路上看到這麼一句話,『寬巷子的窄,是逍遙人生的印記,窄巷子的寬,是安逸生活的回憶』,無論是逍遙或安逸,最美麗的寬巷道或是還未抹上胭脂的窄巷子,從百年前到今天,不知道換過多少的屋子主人,順其自然,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才是真。

 

插圖04.gif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台北市行腳
    全站熱搜

    羅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