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心自在
---法鼓山生命園區
雖然經常到法鼓山參訪,但每一次上下山,我都用不同的方向與步伐体會朝山時的心情。
有時搭接駁車上山,有時用腳步走河流景觀步道。
每次到訪,我與老妻必到輕食小站,喝杯咖啡稍事休憩,這回我們特意進入齋堂,與眾多信眾與志工共進午食,由於多年不曾再入內用餐,目前的齋堂規矩也多了,顯然聞香而來的信眾食客太踴躍,原本左右入口現改為單一入口,並多了兩列排隊桿子,同時堂內香積與知客志工多了許多。
眼見食者眾,我特別提示老妻,多布施些,以免有被嗟來食之感。
由於法鼓山正準備大型水陸大法會,暫停我等閒雜人士入內禮敬諸佛,以致我只能於祈願觀音與三寶佛殿前,內心合十默禱。
山門旁的山坡地,已開放多時的「自然生命園區」,我第一次踏入。
塵歸塵,土歸土的「自然生命園區」,親臨實境,內心無從發出的感動與無以言狀的感受,地面上的草坪躺著的不僅是回歸大地的生命植存,也是名利、權勢、財富回歸土地的終站;這裡沒有排場的祭拜,沒有大把的香燭紙錢,更沒有顯赫的立碑刻字,只有與大自然共譜生命之園地。
坐在植存區邊的石板上,我看到的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離去前,雖然我不認識已與自然植存天人合一的往生者,但是我以非常謙卑的心情,双手合十默禱『阿彌陀佛』,向著生命藝術園區的往生菩薩給予無限的心靈祝福。
趁暖冬陽光下,再造訪我家後花園—草山公園,只見這位老先生單獨一人,享受陽光,當我來回走動公園拍照,這位老先生兀坐多時,在陽光的催化下他直接翹腿打盹,一副優哉自在樣,相信他並不會寂寞與無聊,因為山林與他做陪,同時自己與他一起做伴;我想再不消多時,也會重演一樣的畫面,有伴何妨你唱我和,無伴獨賞風聲雨聲。
草山不老,但公園老了,每到假日國民與國外旅行團到此一遊的遊客也不少,如果稍加留意,你會發現草山公園真的該拉皮了,若說維持它自然景態也罷,圖中這座橋的另一邊扶手就倒在一旁河畔,如果將它移走,那麼所剩獨邊的橋樣也頗具風格。
每年草山公園三月櫻花盛開的台灣山櫻,如今的季節枯枝滿樹,但枝頭並沒有枯萎,只是在等待春暖花開的氣旋,讓它重新綻開滿枝群櫻乱舞,醉人寰。
每年草山花期在2~5月盛開的杜鵑花,花色有粉紅、白色及紫色,此時卻因氣候的暖冬變遷而造成生理時鐘大亂,此時11月步入寒冬前夕,一個暖陽光便已杜鵑含苞待放。
時值11月的草山公園,卻已因暖陽搞亂了杜鵑花的初啼。
11月中旬仍處於溫暖的陽光,草山公園內不知名的花朵也逐漸綻開了笑容。
我經常開車穿過草山公園停車場邊,從這條山路橫過,接陽金公路往金山海邊,樂山樂水;這條熟悉的路徑,宛如我家的院子。
每到法鼓山,山門前,「來迎觀音」。
法鼓山,山門邊,潺潺流水,自然生態很用心。
潺潺河流畔,一塊大石,「聽溪」,樂山樂水。
聽溪,賞水,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雖然不知到法鼓山朝山多少回,但第一次站在對山上遙望法鼓山風采,此時法鼓山正方準備做大型法會,因此原本敞開的寬闊陽台全以半透明塑膠布掩住。
從對山看法鼓鎮山之物—重25噸的「法華鐘樓」。
從山路踏上祈願觀音正殿前,有由右而左,也有由左而右的橫匾,『觀世自在』,『祈願壇』,『大悲心起』。
位於生命園區的門前,這個作品是以「淨化簡約、傳承」為創作意涵,石板作品含有三元素:1.裂紋,象徵生命的無常變化;2.泥土牆,係就地所取的泥土逐層夯實,土牆經過多年歲月歷鍊,終將回歸大地,象徵生命的無限;3.光線,有順序且重覆的排列,每道光線看似相同,卻是獨立的,同時也相互關聯的存在,在明與暗的交織,象徵沒有永恆不變的情境。這個作品,很讓人發心自省。
塵歸塵,土歸土的「自然生命園區」。親臨實境,內心無從發出的感動與無以言狀的感受,雖然我不認識已與自然植存合一的往生者,但是我以非常謙卑的心情,双手合十默禱『阿彌陀佛』,並給予無限的心靈祝福。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