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與哀愁

                                     ---第四回生活讀書會

 

阿昭與鄭少爺第一次出席,兩位氣色都不錯。

少爺從歐洲火藥庫曬了22天,大家很「心疼」地說,曬黑了。

阿昭昨日才植牙手術打鋼釘,所以無法吃硬喝熱,豆腐及冷飲也算是簡單,在紐西蘭過慣了簡單生活,回到故鄉也簡單過。

北島的田園、綠地、空氣、好山、好水,雖阿昭戲謔說,「好無聊」,但確實是好生活,的確也吸引不少台灣人移民過去。

昨晚,我才到天母華威影院看了侯孝賢導演,齊柏林空拍,吳念真旁白的『看見台灣』紀錄影片,我推薦阿昭撥冗看看,絕對讓他這位移民多年的台胞對故鄉的戀情有所感動,也有更多感觸。

台灣山林大地可以看得見的是美麗與哀愁,看不見的是恐怖與危險,紀錄影片是如此描述著,顯然用腳投票,許多台灣人選擇了移民,似乎在已步入初老到晚年階段,阿昭當年的決定隱然是有意義的。

現在老同學相見,已拋去「低階」的孩童學業,也不再談及「中階」的兒女們成家立業,而是逐步涉及「高階」的兩老面臨如何相伴到一生一世,無論誰先走,另一位老伴如何接受的身心獨處。

日前我一位年近耳順老友過生日,他在FB上發表,「我會繼續努力為我們幸福的家庭打拼」,女兒感性的寫道,「爸爸,如果累了,就休息吧!」老婆更感性地說,「親愛的老公,請保重共享退休後的另一段人生!」母女的不捨之情,讓我感動不已。

在座老同學都很慶幸當今步入初老期老伴都在,除了慢性老毛病外,身子大半都很康健,麗貞姐說,她很難得感冒;Mishell嬤說,她是很傳統的主婦,除教書外,歡喜為家庭做牛做馬,所以她幾乎忘了何謂生病。我相信高貴的老婆們縱使得病時,也永遠會對兒女說,「媽媽沒事」。

老婆口中說沒事,最在意的還是老公的健康,讓老公活得開心,即使到了七老八十,老倆口相伴,一起做投資研究、讀報章雜誌、看兩人想看的書,一起旅遊一起邀約老友泡茶聊天,一起在花圃草坪漫步,夜晚一起聽優質音响,品紅酒聊共同的話題;這份悠然自在,是兒女們無法替代的,也是無線網路沒法替代的。

但人生很無常,永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發生什麼事;Mishell嬤說,老公給她的是安全感。雖然『你的手,我會甲你牽緊緊,因為我是你的家後』,不過,如果留心些就會發現無論是城鄉,老年人中,很多兩老中只剩下的一位;大半是女人,老公總比老婆早許多年便永別。『等待返去的時陣若到,我會讓你先走,因為我會嘸甘,放你,為我目屎流。』

我母親高齡89歲,她目前留在世上的老同學清一色是女生,同時老伴也都早已不在,所以無論老伴誰先走,印證了如何用恬靜平淡的心情,面對孤獨。

這次讀書會的書談的都很生活,因為都是未來必須面臨人生的美麗與哀愁,這本在初版時,聖嚴法師生前曾序言,作者要讀者「放下」不要「放棄」,不要「逃避」要「親蜜」,不「孤獨」,要「擁抱寂寞」。

我們從脫離母体,是寂寞、是孤單的,所以必須仰賴外界而存活,從而焦慮而哭泣;長大成年後為追逐群体的價值肯定,無論是讚美或失落,內心卻也都存在孤單寂寞而焦慮;退休後,渴望群体的互動,無論是重拾光彩、尋求親蜜或追逐平淡,最終面對的是與老伴難以再牽手到盡頭,而產生的孤寂與憂慮。

我經常與老妻談生死,孔夫子說,『不知生,焉知死?』儒家避諱談生死,我個人認為是逃避,以現代的社會而言,生與死已無所忌諱,而在借來的軀体與租來的人生中,如何面對自己無可逆料的未來,當自己或妻子單獨面對孤單及寂寞時,如何學習孤獨及與自己親蜜,如何懂得孤獨,享受孤獨,我曾經一個人環島,我和自己在一起,自己與自己對話,書上說,『社會對於孤單寂寞的評價是很負面的』,我一直品味作者的這一段話,『如果我有機會可以孤單寂寞的話,我會非常開心。』所以作者鼓勵讀者擁抱孤獨,擁抱親蜜;我看這種的意念,只有心理的轉化與宗教的超越才能体會得到,換言之,唯有在心靈高處的恬淡才能見山又見林,宛如「看見台灣」的這部電影,吳念真在開頭很震撼的一句話,「如果你沒看過,只是因為你站得不夠高。」

孤獨的智慧在於隱藏;自由的隨心在於修行;親蜜的迷惘在於放下。

 

插圖04.gif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原始心情
    全站熱搜

    羅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