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茶旅行





 


看到一本雜誌旅遊篇報導了「巧雲小棧」,引起我好奇與歡喜,也促使了這趟深山之行。





車上導航器測不出位址,到了嘉義市,問起「巧雲小棧」,當地人一臉茫然不知道是何物?到了山腳下的梅山鄉,問當地著名賣梅子「梅農店」的老板,他也不知道大興村「巧雲小棧」是何地方?不過當我提起三十六彎的時候,老板才恍然說出大概方位,但也沒什麼把握,當我道謝後臨行前,老板還大聲告訴我,「要找對路,不要走錯路喔!」鄉下的人情味可見一斑。





從梅山往太平村的方向上了三十六彎路,原來大興村比太平村更深山,從第一彎海拔362米開始,我們就開始數番號,途中意外的看到「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的看板,我也覺得很納悶,不過我與湛哥還是在看板前拍照並傳到facebook上,有些親友還真以為我是到了阿里山,事後也才知道從條縣道再經由產業道路確實可以到達阿里山風景區,不過當地人說還得開上三小時的車程,差太遠了吧。





當數到第三十二彎道海拔911米,恰巧今天是911日,所以特地下車也拍了照,過了三十六彎道就是太平村海拔1000米,沿路都可看到製茶小工場,太平村落口還矗立著「太平老街」的大看板,據說阿里山茶系中最大宗者,其實就是梅山高山茶,同時也是深山村落的經濟來源,也許我經常喝的阿里山高山茶有些是來自此地。





太興村必須再往內山右邊森林道路開去,從山區的產業道路開始,車子越開越感覺荒涼,同時路又寬窄不一,又沒有護欄,不小心隨時會有掉落懸崖的危險,途中僅遇到一部來車,山間整個空寂,是不是迷路了?只見蜿蜒的山路與倒臥的枯萎老樹,好不容易才遇到一戶山地人家,一位原住民姑娘告訴我說,再往內走就會看到村落,雖說如此,但往前開了許久仍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心情跟著忐忑,當山窮水盡之際拐了個彎道,突現柳暗花明,一群部落屋聚集,大興村終於到了,「巧雲小棧」也現出了古色古香的屋瓦。





「巧雲小棧」位於道路下方,是一座仿唐宋的宮殿式建築,非常典雅,常被誤認為佛寺院,事實上,這家主人就是虔誠的佛門弟子,據店內服務員說,原來主人是自建自用,並做為禪修處所,所以到處可見到佛教文物與飾品,我不知這家主人是誰,但我很羨慕與佩服,在靈山中找尋到這塊寶地,四面環山,春夏陽光空氣皆宜人,秋冬則雲霧繚繞,內供奉佛祖、彌勒佛、觀世音菩薩、關帝君等諸佛普渡人間,無論這家主人可能是企業家、或大地主、或祖先庇蔭、或中了樂透獎,能興起這種廣度有情,圓成種智,著實不易。也不知何因,這家主人開放「巧雲小棧」給眾生參訪並做生意,尤其主要在供品茶的客席位置都很用心與裝飾,不落俗套,唯一就是在供餐方面,若能一律蔬食套餐可能更圓滿。





因為是周二,巧得是都沒其它客人,整個小棧僅服務我們兩位來客,使得我們有受寵若驚之感,所以我也樂得到處遊走,到處拍照,都沒有遊客妨礙,可以完全享受到山川水秀與古色殿宇窒息之美,這也是非假日出遊的好處。





小棧的樓上是主要泡茶區,深山内都不需要空調冷氣,自然山風徐來很受用,吃完午餐後,我們選擇到小棧旁的泡茶二區繼續泡茶,因為用餐所以茶水費減半,每人僅$90元,茶具質量不差,又有沏茶的甘泉山水,以心駁茶,以茶養性,泡出的茶湯彷彿旱後甘霖,棒極了。





離巧雲小棧約百米的後山,赫然看到一尊海龍王與龍龜石像駕到,小棧花園中有台灣少見的高海拔水井,有「太興第一美泉」之稱,水質甘甜,是沏茶的好水,所以供奉龍神鎮守,是否與此有關,尚待查訪。





往小山坡上,有七層「十方自在塔」,所謂「觀音菩薩妙難酬,清淨莊嚴累劫修,千處祈求千處應,萬事吉祥萬事興。」自在塔內有108座小佛龕,塔左右都有供物,後牆尚有『般若婆羅密多心經』刻文,非常莊嚴。最引我留意的是所有矗立的佛品都是由教徒供養,同時每位名字都刻列其間,當初「巧雲小棧」未對外開放前,此地是否就是教徒集會所,則不得而知。





泡茶時,聽服務員說,近日每逢午後都會有一群群的白鷺鷥從草嶺飛過溪谷間,往小棧後方越過鳳凰山再往南飛去過冬,當地人說彷彿白鷺鷥東南飛前,必須先到鳳凰山盤旋朝聖後再走,可惜等了一下午,都無緣見到白鷺鷥山谷間群飛的奇景。





巧雲小棧留給我很好的印象,擇日我還會再去,並且住上一晚,因為這裡宛如我心目中的好山好水好所在,更重要的是,茶緣恨短,所以一定要泡完茶再走。





.


 


 


 


 





 


 





以前就聽說梅山三十六彎,也就是162縣道從海拔100米在半小時內直上1000米,從梅山鄉平地到太平村老街,比北宜公路的九拐十八彎還要陡峭,也是考驗駕駛技術。縣政府還很貼心地在每個大彎口都放了彎道番號並標示高度,很有創意,給外來客也帶來新鮮感,圖示就是編號第1號的彎度,海拔362米。





 


 





 


 





途中意外發現我們竟然跑到「阿里山國家風景區」,頗為納悶,事後詢問當地人說,這條梅山鄉深山的山路也可以經過瑞里而到達阿里山風景區,不過路途較遠,聽說還得開上三小時。





 


 





 


 





從阿里山公園看板的高地往山下俯瞰整個梅山村。





 


 





 


 





最後一個36彎道就在此處,位於陡峭的山坡上,下山的當地卡車非常飛速。





 


 





 


 





太平村就在海拔1000米的山上,第一次造訪太平老街,但是囿於時間不足,只得匆匆路過,下次再見。





 


 





 


 





梅山鄉太興村是在深山內,幾乎迷路的情況下邊問邊開,終於柳暗花明,意外的是在如此內山裡竟然會有如此宮殿,彷彿人間仙境。





 


 


 





 


 


 


從四方拍此座仿唐宋的古建築,在深山中更令人流連,忍不住一直「喀嚓!喀嚓」的按快門,趕緊捕捉各種角度,彷彿眼前的景物快消失的樣子。





 


 


 





 


 





這位山莊的主人是虔誠的佛教徒,四處可見佛教文物的痕跡,持戒、布施、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矗立在明顯的位置。





 


 





 


 





小棧右手邊走道口,摘自海龍王經十一品「十善法」。





 


 





 


 





從山邊泡茶屋拍攝巧雲小棧主體,右涼亭供奉四面觀音。





 


 


 


 





 


 





四面觀音座像,求健康、財富、情感與智慧。





 


 





 


 





圖示右前方黑瓦平房就是第二個泡茶區,山風徐來,非常涼爽,我與湛哥就選在這裡泡茶,並邊與服務生朋友閒聊,可惜時間有些緊張,又遇上山雨大滴的下,所以茶葉還沒泡到第三泡就收拾下山。





 


 


 





 


 





進入第二泡茶區的正門,站立一尊關公威武立姿像。





 


 





 


 





泡茶區的座位,我們選擇右手邊看山頭的位置。





 


 





 


 





小棧右邊建立一座寺院,外觀簡單,內面所供奉的也簡單,只有迎門的彌勒佛,及面向高山的觀世音菩薩。





 


 





 


 





迎門笑口常開的彌勒佛。





 


 





 


 





面向群山的觀世音菩薩。





 


 


 





 


 





小棧前水池邊的九龍珠。





 


 





 


 


 





進入巧雲小棧的中庭,一尊觀世音菩薩的自在座像,映在眼簾。





 


 





 


 





進到用餐區,又是一尊關公拂鬚的自在像。





 


 





 


 





乘著菜單現點現做的空檔,我上了二樓泡茶區,頗為寬敞,左右還有閣樓也都有茶桌可以泡茶,棒極了。





 


 





 


 





這就是我心儀已久的古式泡茶客席,簡單明瞭。但「造景容易造境難」少了山莊主人在現實空間中的軌跡,再好的造景也無法衍生出茶人異寂靜。





 


 


 





 


 





左右邊各一座閣樓的泡茶區,可遠眺群山,心曠神怡。





 


 





 


 





小棧的套餐是經常性更換,每客$580元,共有五道菜,其中主餐可二選一,其餘附菜皆相同,感覺還可以,不算差。





 


 





 


 





這是主菜,我點的是雞肉,當送上來的時候,我有些後悔,應該要點的是素食套餐。





 


 





 


 





飽食後,我走到離巧雲小棧約100米的後山,赫然看到海龍王駕到,小棧花園中有台灣少見的高海拔水井,有太興第一美泉之稱,水質甘甜,是沏茶的好水,所以供奉龍神鎮守,是否與此有關,尚待查訪。





 


 


 





 


 





小棧後山有七層十方自在塔,所謂「觀音菩薩妙難酬,清淨莊嚴累劫修,千處祈求千處應,萬事吉祥萬事興。」自在塔內有108座小佛龕,非常莊嚴。





 


 





 


 


 


 





十方自在塔後邊瓦牆上刻寫著『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全文。





 


 



 


 





十方自在塔上方坡有一佛塔,四面刻有東方香積世界的阿閦佛,北方蓮花世界的成就佛,南方歡喜世界的寶生佛及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羅佬 的頭像
    羅佬

    修羅居

    羅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