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老年的困境
圖: 網絡
在網路上,看到一個老人說寧可自己被打死也不會跟自己的孩子住在一起。
問原因,答: 「你有錢,你才有話語權。比如,作家巴金,他的收入很高吧,故而,他跟兒女們住在一起,他彷彿就是個財神。而你沒錢,那你就沒有自由,也沒有自己的生活了。」
這話很殘酷,但想想好像還真如此。
圖: 網絡
我在老家,見到一個老翁,是個退休的公務員,一個月退休金八千開外。一般農村都是由兒子贍養老人,可這一家比較例外,連出了門的女兒也爭先恐後地開車過來接老人回家「過幾天」,女婿對著這個沒有血緣關係的老翁同樣孝順備至。
後來,九十五歲的老翁得了食道疾病,不能進食了。兒女們個個捨不得他離世,便讓醫生在他的食道上開了個口子,好按時把磨碎的食物打進去,讓他多活些時日。於是這個類似於植物人的壽星終於熬到了一百歲,幸福美滿地龍馭賓天了。
圖: 網絡
相反,一個窮光蛋老頭就沒這個待遇了。他躺在陰森、一年也見不到陽光的小瓦房裡默默地度過了春秋四季。他的老婆子剛剛去世,她的兒子對外宣稱是腦中風,其實鄰居們都知道事實沒這麼簡單,但畢竟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誰願意管這個閒事呢?因為老太跟兒媳關係很不好,兒媳婦說:「你可別指望我們將來養你!」
老太笑著對鄰居們說:「我準備好了老鼠藥放在床頭櫃裡,隨時就可以上西天……」
後來某一日,第一天還愉快剝花生的老太第二天早上就沒了,走得比武大郎還要突然。
她一走倒是解脫了,可餘下的老頭就慘了,愣是吃了上頓沒下頓。自己下不來床,生活不能自理,一年都洗不了兩回澡,最後負責收屍的鄰居說,那個老腥氣比死豬還要難聞。…..
我們人類對後代可謂愛得深沉,而後代對老人卻不一定會盡孝。我問過一個小孩:愛爺爺奶奶,還是愛外公外婆?他說,他只愛爺爺奶奶,因為爺爺奶奶給他買玩具,而外公外婆從來沒買過。
「孝敬老人」靠的真是後天的教化,卻不是本能的行為,而「關愛後卻反之。老人代表的是陳舊,小娃娃代表的是希望。老人生了重病表示舊生命的搖搖欲墜,而對小孩的培養卻讓人彷彿看到新生的紅日從東方噴薄而出。你讓一個中年人同時照顧兩個親人,一個是衰朽的老年人,一個是活潑可愛的孩子,肯定是照顧後者能帶來直接的幸福感,而照顧衰朽的老者更多的是出於某種良知。
我有一個朋友,家裡有個八十歲的老年癡呆患者。他早已不認識任何人,脾氣古怪,說話刻薄,彷彿全世界都欠了他的錢似的。她早已沒心情去照顧這個親人,但為了丈夫,她還是選擇了默默忍受。但你讓她帶可愛的孫子,她卻跑得比誰都快。
有句話怎麼說來著?當你老了,你的兒女們並沒有你想像得那麼孝順。特別你生了重病絕症,要花光孩子僅有的一點積蓄且不一定能治得好,那人性就真的經不起考驗了。除非你自己本身很有錢,兒孫用你的錢治你的病天經地義,而反過來,用給孫子討媳婦的幾十萬塊錢來給你治絕症,就相當麻纏人心了。
圖: 網絡
自古以來,為何統治者一直拼命宣傳「孝順」是美德,甚至為孝子立牌坊呢?因為凡是容易做到的,靠本能就可以嗨皮的,何必要嘉獎?你見過道德家對飲食男女的「好色」點讚的嗎?
我們每個人都知道有些破事隨時都可能發生在處於老年的自己身上,但又抱著一線希望——我把ta養這麼大,ta不至於這麼殘忍吧?但看到周圍某些人家的故事,最後還是抱著兩種打算——孩子要養,但又不能過分依賴這個將來或許能成為孝子的他。平日裡,要拼命多賺錢,有錢放在口袋裡,才有一份尊嚴和保障。在兒女面前如此,在孫輩面前更是如此。
可人老了,有幾個能保證自己是「老來富」呢?
圖: 網絡
◎來源:網絡 / 陈晓明
★溫馨提醒:
這是網路轉載文章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與學習
若轉載圖文有侵權,請告知必當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