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而立,開啟第二段人生
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著名論斷——「三十而立」。
但如今,人們的壽命越來越長,心理環境也發生了巨大變化,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們提出了「六十而立」的新概念。
一個人進入花甲之年,他的思想和認知並非完全停頓下來,往往還精神矍鑠、渾身幹勁。他們不希望變老,而渴望成長。前段時間,關於「世界衛生組織重新定義老年人」的新聞被炒得沸沸揚揚,其中指出,60歲~74歲為年輕老年人。這個提法很符合老年人的普遍心理狀態。從心理角度來看,人進入老年期的時間的確有所推遲。60歲,可以說是老年人中的「年輕人」。
60歲的人擁有寶貴的經驗和閱歷,心理更成熟、穩定,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時間,而且更懂得什麼對自己最重要、最有價值、最值得珍惜,這些都是寶貴財富。在這個階段,如果能積極調試好心理狀態,做到「六十而立」,必定能展開一段美好的新生活。
60歲的人,大多處於兩種心理狀態。相對積極的一類人處於自我完善期,在退休後開始回顧、總結自己的人生,看看自己一生做了哪些事、取得哪些成就,對一生比較滿意;相對消極的一類人則處於悲觀失望期,離開工作崗位後,感覺一生碌碌無為,給社會和家庭創造的價值不高,心存愧疚,認為自己對不起家人。
對後者而言,要努力調試好心態,嘗試接納並理解自己所處的社會位置,以及生活方式、心理狀態的改變,積極接受「六十而立」這種觀念,整裝待發站在人生的第二次起跑線上。
如果一味沉浸於負面情緒中難以自拔,大好光陰就會被白白浪費。一位著名的音樂家在過百歲生日時,對前來祝壽的人們說:「我若早知道能活這麼大年紀,肯定會更好地愛惜自己。」
六十而立,是立心、立身、立情趣。老年人的無限潛能,不僅體現在知識的獲取、能力的增長,也體現在智慧和品位的提升,更體現在心態的昇華,正可謂立心。
與三十而立不同的是,此時是更理性、更深沉、更成熟的又一個「立」。
立身,則是指要格外開始關注身體健康,增強鍛鍊,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而立情趣,是老年人要上好的重要一課。此時擁有大把時間,可以學習以前沒時間學習的興趣和愛好,實現以前未完成的願望,不再為學而學,而是為愛而學。培養興趣愛好,不但可以愉悅身心,還能提升尊嚴感,實現自我價值。還可以積極參加社區活動,比如在社區做義工,用其所長發揮餘熱,也能獲得掌聲,提升尊嚴感。
中老年人不要自作多情
中老年人不要自做多情,每一點都很現實,拿來對照我們的生活,竟如同在說每個人自己。好好想想,給自己一份安慰,也可以開導無奈的心情。如果你不信就細細品位一番吧。
1、天馬行空,我行我素。如果自己有閒錢,就看美景、享美食,充分享受社會回饋給我們的美好生活,彌補我們這一代的缺失,找回失去的自我。
2、我們為國家、為兒女做貢獻是無條件的,而索取就有條件了。別幻想社會如何善待,別幻想兒孫如何盡孝。
3、沒有希望就沒有失望。只有身體能自理,就要與兒女分居,獨立生活。不能把“幸福晚年”寄託在兒女身上,而是要根據自身的條件和社會的現實,以自己的能力來安排自己的晚年生活。
4、常言“久病床前無孝子”,要有自度難關的準備,要與子女保持一定的距離,不要把痛苦困難總對兒女講。否則,孩子們會煩你的。
5、別把親情看得太重,別再牽動太多的親情,到了人老沒用的時候,親情已經對你敬而遠之。不要自做多情地去惦念別人,從而加重感情的負擔。
6、如果太感情化和人性化了,受傷害的只能是你自己。也不能軟弱和放棄,要學會應用法律武器保障自己的權益。
7、別去充英雄好漢,自找沒趣,別輕易答應為別人做什麼。少說“是”,多說“不”。有壓力和負擔的事情別去做,少為自己安排固定時間的固定任務。
8、“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要一點一點的捨棄。要輕鬆自在很簡單,打理好“自己的事”。不要去管“別人的事”,別操心 “老天爺的事”。
9、首先把自己的事情管好,少給子女添麻煩 也就是貢獻了。子女多的老人,儘量不要留有遺產,免得子女們為爭奪家產打官司。有經濟能力的老人,要把自己的最後一筆喪葬費也預留出來,這樣兒女們才能心安理得送好你最後一程。
10、執意去做超越自身能力的事情,不但會誤了事情,還會惹了麻煩甚致釀成事故。
11、老年人對任何事情都不能太癡心太投入了,不然就會自食苦果,沒人可憐!
12、自己經營好自己的豐富多彩、舒心安逸的晚年生活。
上述要點是社會現實,也是一種觀念,更是一種文化,還是一種智慧。
◎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與學習
若轉載圖文有侵權,請告知必當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