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位藝術大師臨終的「忘我」絕筆
每個人都會有面對死亡的時候,藝術大師也不例外!
與平凡人不同的是,藝術大師在離世之後,還有書畫作品可以流傳,供後人瞻仰學習。
這些作品,可分為幾個時期,如早期、中期、中晚期、晚期等。搞過收藏的人都知道,書畫大師中晚期的作品,尤其值錢!為什麼?
有句老話:酒是陳的香。書畫也是如此,越老越值錢!
正所謂:人到晚年,越畫越值錢!你沒見黃賓虹、齊白石、李可染、徐悲鴻晚年的代表作,哪一幅不是天文數字?
但是......看了這倆字是不是心「咯噔」一下,難道還有比這更貴的?
哪個時期呢?
就是書畫家臨終前所做的最後一幅作品,稱為「絕筆」!
那麼,為什麼「絕筆」這麼受人追捧呢?
道理其實也很簡單,一是有相當高的紀念意義;二是從此之後,再無大師的作品問世了!三是有些作品,是大師彌留之際所作,處於無意識或意識不清醒的狀態,完全依靠本能或潛意識創作,徹底擺脫了章法、規矩、技巧的束縛,真正到了「忘我」的境界!這樣的作品,要麼給後人巨大的啟發,要麼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留有無數想像空間。
所以,有什麼理由能讓「絕筆」不值錢呢?
1.
王國維
王國維(1877年-1927年,50歲),初名德楨,字靜安,又字伯隅,初號禮堂,晚號觀堂(甲骨四堂之一),又號永觀,諡忠愨。浙江杭州府海寧人,中國學者、國學大師。王國維與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號稱清華國學研究院的「四大導師」。中國新學術的開拓者,連接中西美學的大家,在文學、美學、史學、哲學、金石學、甲骨文、考古學等領域成就卓著。甲骨四堂之一。王國維精通英文、德文、日文,使他在研究宋元戲曲史時獨樹一幟,成為用西方文學原理批評中國舊文學的第一人。(維基百科)
王國維的「頭銜」有很多,如文學家、美學家、史學家、哲學家、考古學家等等,是中國近現代著名的學術大師。1927年6月2日,他縱身一躍,殞命昆明湖。只留下「五十之年,只欠一死 ......」的驚世遺書,也是留給後人的「絕筆」!
王國維遺書原文: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我死後,當草草棺斂,即行藳(ㄍㄠˇ)葬於清華塋地。汝等不能南歸,亦可暫於城內居住。汝兄亦不必犇(ㄅㄣ)葬,固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門故也。書籍可託陳、吳二先生處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歸。我雖無財產分文遺汝等,然苟謹慎勤儉,亦必不至餓死也。五月初二日,父字。』
王國維遺書,現藏北京國家圖書館。此遺書法度謹嚴、氣清質樸、平靜泰然,真正稱得上字如其人。
2.
李叔同
李叔同(1880年-1942年,62歲),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出家後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精通繪畫、音樂、戲劇、書法、篆刻和詩詞,為現代中國著名藝術家、藝術教育家,中興佛教南山律宗,被尊為律宗十一祖,為著名的佛教高僧。(維基百科)
李叔同,著名書法家、音樂家、美術教育家,被後人尊稱為「弘一法師」。1942年10月13日晚8時,李叔同在福建泉州不二祠溫陵養老院晚晴室安詳圓寂。臨終前3天,他寫下『悲欣交集』四個字,交給侍者妙蓮法師,為其最後絕筆。
看『悲欣交集,見觀經』。七個字的墨色,由潤而枯,一氣呵成,到『見觀經』三字時,墨汁耗盡,用枯筆皴(ㄘㄨㄣ)擦,最後卻蘸墨,在下面畫了一個飽滿的圓圈,接著用小字書寫日期,墨色同樣豐滿。按常規,日期應在左下角,不知為何要寫到右上方,難道是為了佈局平衡還是下方無處可寫?讓人疑惑!
這件絕筆手跡,幅面小,未蓋章,與弘一法師以往中規中矩的作品大不一樣。『悲欣交集』四個字,似乎是為眾生依舊沉淪生死之苦而悲傷,為自己即將脫離「苦海」去往極樂而欣喜,小小一紙「絕筆」,竟別有一番撼人心靈的力量。
3.
齊白石
齊白石(1864年-1957年,93歲),原名齊純芝,字渭清,祖父取號蘭亭,老師取名齊璜,字瀕生,別號寄萍老人、白石山人,湖南湘潭人,近代中國國畫畫家。[1]:46後人常將「山人」二字略去,故後常號「白石」。
齊白石也和張大千並稱「南張北齊」。( 維基百科 )
1957年9月16日,齊白石在北京醫院去世。彌留之際,他艱難提筆,畫了一幅自己生命的謝幕之作 ——《葫蘆》。
這幅《葫蘆》,被稱為齊白石的絕筆。據說,一天早晨,沒人攙扶,齊白石自己從臥室踉踉蹌蹌地走進畫室,站在桌前,畫了這幅畫。
據李可染回憶:當時齊白石已經糊塗了,不知道「九」字該怎麼寫,到了「歲」字,直接寫錯了。他完全是憑自己的直覺畫畫,開始時,用黃顏色畫葫蘆,畫了一大一小,一上一下兩個,緊接著畫葉子的時候出錯了,把葉子畫成了葫蘆形狀,而且在葫蘆留白處冒出兩筆淡墨,看上去像破了兩個洞,最後畫藤蔓時,又恍惚了,畫著畫著又畫成葫蘆了。
在那種情況下,還能畫出樣子來實屬不易,但不知為什麼,這幅畫卻別有一番韻味,越看越覺得神奇,葉子似乎成了葫蘆的陰影,藤蔓毫無規律的疊繞,更像是展現未知的景象。
最昂貴的是齊白石2017年售出的《山水十二條屏》,
以9.315億人民幣成交。
4.
張大千
張大千(1899年-1983年,84歲),本名張正則,字季爰,法號大千,別署大千居士、下里港人、齋名大風堂、大風起兮,中華民國當代知名藝術家,出生於四川內江,祖籍廣東番禺。因其詩、書、畫與齊白石、溥心畬齊名,故又並稱為「南張北齊」和「南張北溥」。與黃君璧、溥心畬以「渡海三家」齊名。廿多歲便蓄著一把大鬍子,成為張大千日後的特有標誌。曾與齊白石、徐悲鴻、黃君璧、黃賓虹、溥心畬、郎靜山等及西班牙立體派畫家畢卡索交流切磋。
二次大戰結束之後,多次在世界各地辦畫展,包括法國巴黎、英國倫敦、瑞士日內瓦、印度新德里、比利時、希臘、西班牙、新加坡、泰國、德國、巴西、美國及香港等地。1958年,以寫意畫《秋海棠》被紐約國際藝術學會選為世界大畫家,並榮獲金獎。1974年,獲美國加州太平洋大學名譽人文博士學位。
張大千1949年離開中國以後旅居世界各地。1976年後定居台北市。1983年,台北故居捐給國立故宮博物院成立「張大千先生紀念館」。
1981年7月,83歲高齡的張大千,應日本橫濱著名僑領李海天的邀請,為其旅館大廳繪製《廬山圖》。大千先生作此畫時,身體狀況極差,經常住院治療,時畫時停。由於畫面太大,甚至整個人被抬上畫桌趴著畫,非常吃力。
絕筆圖--《廬山圖》
後來,這幅畫要參加1983年的聯合展出,張大千作了最後一次補畫,只題了兩首詩,沒來得及落款。展覽完之後,原想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再作進一步的潤色處理。可惜,他在當年的3月8日病重入院,4月2日便去世了,《廬山圖》成為張大千沒畫完的絕筆。
代表張大千、張學良家族半世紀的情誼─〈伊吾閭瑞雪圖〉,1969年作《伊吾闾瑞雪图》1.62665亿港元成交。如果問一位藝術界人士:「全世界拍賣成交額最高的藝術家是誰?」很少有人會回答「張大千」。
5.
鄧散木
鄧散木(1898年-1963年,65歲),乳名菊初,學名士傑,拜師趙古泥時改名鐵,字鈍鐵,號糞翁、散木,又號蘆中人、無恙、且渠子、廁簡子,到晚年時,因脈管炎而截肢,鋸去一隻腳,索性自號一足,又稱夔,因「有夔一足」的典故。齋名廁簡樓、豹皮室、三長兩短齋,中國現代書法家、篆刻家。
鄧散木,中國現代著名書法家、篆刻家,在藝壇享有「北齊(白石)南鄧」的美譽。鄧散木晚年遭遇不幸,因血管堵塞截去左下肢。他一生勤勉,去世前夕還在伏案工作,1963年駕鶴西去,享年65歲。
鄧散木生前最後一幅書法作品,是一首唐詩:『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
此作將歐體的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透出金石氣息,堪稱經典。
6.
潘天壽
潘天壽(1897年-1971年,74歲),乳名權,原名天謹,字大頤,早年號壽者、阿壽,晚號雷婆頭峰壽者、頤者,浙江人,中國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潘天壽精於寫意花鳥和山水,偶作人物,兼工書法、詩詞、篆刻等。與林風眠、方幹民等是國立西湖藝術學院(即今中國美術學院)的主要教師。
潘天壽,中國現代著名畫家、教育家。1969年,從家鄉寧海回杭州途中,偷偷在一張香煙殼紙背面寫下最後一首詩,此後不久便臥床不起,1971年9月5日黎明時去世。
潘天壽絕筆詩原文:
『千山復萬山,山山峰巒好。一別四十年,人老山未老。莫以幽房窄,心隨天地寬。倘能免羅織,自古有沉冤。
不因羅罪深,逃名痛未遐。知應得回乎,痛下砭針時』。
此遺作是在文化大革命非常時期倉促寫成,從詩文和筆跡不難看出,作者深厚的文學素養和書法功底。
中國水墨畫家潘天壽描繪老鷹、岩石與野花的《鷹石山花圖》,2015年5月以2.7945億人民幣(約12億台幣)成交,成為2015年中國藝術市場最貴的作品,同時這張畫也突破他過去的拍賣紀錄,他首次有作品超過1億人民幣
7.
王蘧常
王蘧常(1900年-1989年,89歲),字瑗仲,號明兩,別號滌如、甪里翁、玉樹堂主、欣欣老人,男,天津人。哲學史家、歷史學家、書法家、詩人。王蘧常先生書法造詣頗高,尤以章草為最,線條的朴茂雄厚,結字的天趣橫溢,章法的錯落變化,與關中高樂三先生並立,世稱「北樂三南蘧常」。
王蘧(ㄑㄩˊ)常,著名書法家、歷史學家。他擅長古章草,作品在日本享有極高聲譽,被日本書法界稱為「古有王羲之,今有王蘧常」。王蘧常1989年去世,時年89歲,《十八帖》是他的絕筆,書風老辣,個性強烈,不愧為一代章草大師!
《十八帖》原文:『十八日書悉。屢欲我書十八帖,何敢續右軍之貂?但以足下情辭懇款,又不忍拒。此書首有十八日字,置之卷前,即謂之十八帖,可乎?一笑。其庸弟。兄蘧。』
『其庸弟:得長箋,快甚!寧夏景色為君數十字攝盡,似置予於賀蘭山下。蘧。』
『近鄭逸梅先生索弟與我長箋,將入名人尺牘中,兄不能割愛,特報足下一笑。』
8.
吳冠中
吳冠中(1919年-2010年,91歲),中國畫家,藝術教育家,是首位獲選法蘭西學院藝術院通訊院士的中國籍藝術家。吳冠中畢業於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吳冠中是二十世紀現代中國藝術的代表性人物,終生致力於油畫民族化及中國畫現代化之探索,獨創的「彩墨畫」獨樹一幟,與朱德群和趙無極被譽爲「留法三劍客」。
「想我,就去看我的畫吧!」
這是著名畫家吳冠中生前說過的話。
2010年6月25日,吳冠中病逝,回頭再看這句話時,已是「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了!
下面這幅叫做《幻影》的畫,是吳冠中在世時所畫的最後幾幅作品之一。也許,此時畫家已經達到「胸中無筆,神遊紙外」的境界,這些作品,在一般人看來,除了一頭霧水還是一頭霧水 ......
2016年4月,吳冠中的油畫作品《周莊》在保利香港2016年春拍《中國及亞洲現當代藝術》專場上以以2.36億港元成交,創造吳冠中本人作品的拍賣紀錄的同時也刷新了中國現當代油畫的拍賣紀錄。
《北國風光》,拍賣出2700萬元人民幣。
每個人都有生老病死,每位書畫家早早晚晚也都會有絕筆,只不過藝術大師的絕筆更引人注目,更能觸動人們的情感神經!
絕筆,是一個人藝術生命的結束語,不管是好是壞,都是他們在這個世界上活過、愛過、恨過、追求過的憑證!
◎來源:網絡 /
★溫馨提醒:
這是網路轉載文章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與學習
若轉載圖文有侵權,請告知必當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