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在網站裡找數位墓地了

 

 

N1.png - 2021年夏 日誌用相簿

 

 

你是否想過,假如某天自己離開人世,除了實際遺產,你的聊天記錄、社群網路、遊戲帳號……該如何處置?

2003年,聯合國在《保存數位遺產憲章》中明確了「數字遺產」的概念。簡單來說,虛擬財產、社交帳號、遊戲裝備、流覽記錄……人們生前在社群網上留下的一切痕跡,都屬於數字遺產。

20216月,蘋果在全球開發者大會上提出了數字遺產計畫,7月,騰訊也公佈了一項針對性的「數字遺產專利」。怎樣處理使用者的數位遺產,幾乎成了所有平臺必然會面臨的問題。

 

N2.png - 2021年夏 日誌用相簿

 

而作為幾乎長在社群網上的年輕人,在思考死亡問題時,如何處理這些「網路痕跡」,也成了他們需要考慮的一件事情。

我們採集了一些資料和資料,試圖從數位遺產這個角度,窺見數字時代年輕人對自我與死亡的一些思考。

 

一、年輕人對數字遺產什麼態度

 

N3.png - 2021年夏 日誌用相簿

 

但是,對於到底如何處理這些網路遺產,大家都不太清晰。

儘管人們在註冊大部分APP時,勾選「我同意」的使用者協議已經明確規定了使用者對帳號只具有使用權,所有資料記錄最終歸運營商所有。但在去年就「網路遺產」話題發起的投票中,超過9成的人認為,網際網路沒有權利處置自己的帳號;還有83.2%的人,並不希望家人查看自己的隱私。

 

N4.png - 2021年夏 日誌用相簿

 

前段時間,採訪了幾位元朋友關於數字遺產的想法:有人想要把自己的FB、部落格寫進遺囑裡,那裡面包含了暗戀、罵老闆、吐槽公眾人物……儘管有很多負面情緒,但這些在某一程度上,代表著她不太為人所知的人生另一面。

也有人信誓旦旦,在去世之前,必須要刪掉在FB上的所有發帖和流覽記錄,最後登出帳號,決不能讓爸媽看到她在另一個平臺上人格分裂似的滿嘴騷話。

從這些資料和回答中,我們或許可以看出年輕人對數字遺產的態度曖昧而矛盾:他們重視數字遺產,希望自己人生的完整痕跡被永遠保留,但涉及到隱私問題時,又希望這些東西可以永不見天日。

 

二、一位普通人,也可以被永遠懷念

安迪·沃荷( Andy Warhol1928年-1987)曾在20世紀70年代說過:「在未來,每個人都能當上十五分鐘的名人。」在數位時代,這項預言成功實現。在網路的虛擬空間裡,一種平凡和有瑕疵的人生,也可以被萬眾矚目與永久懷念。

去年,微博 就「網路遺產」的話題發起了投票,在「網路遺產被永久保存還是即刻刪除」的問題投票下,有超過一半的人希望自己的網路遺產被永久保存。

 

N5.png - 2021年夏 日誌用相簿

 

這種永久的懷念性對於逝者家屬同樣重要。

對於旁觀者來說,這世上或許有千千萬萬個像逝者這樣普通的人,但對於親屬來說,他就是唯一的父親、母親、孩子、伴侶……具有強烈的不可替代性。

一個有關「幽靈車手」的故事,感動過許多人。一位ID00WARTHERAPY00的使用者曾在某遊戲視頻下寫了一篇留言:

 

 

在我4歲那年,父親送了台Xbox,是2001年那款,父親和我一起玩了很多遊戲,非常開心。兩年後,父親去世了。

之後的十年時光裡,我再沒有碰過這台遊戲機。

然而前些天當我再度開啟它時,我發現了一些事情。

我和父親曾一起玩過一款叫《越野挑戰賽》的,當時非常流行的賽車遊戲。

當我再次進入遊戲時,我發現了一個「幽靈」。

這款遊戲有個奇妙的設定,如果你玩計時賽,最快車手的影子會出現在比賽中,與選手一起參賽,就是所謂的「幽靈車手」。我想你一定猜到了。沒錯,當年我父親的幽靈,至今仍然在賽道上飛馳著。

於是我一遍又一遍的玩著,試圖打敗這個幽靈,慢慢的,我接近了它的速度。終於有一天,我超過了它。

到了終點前,我停了下來。

這樣,爸爸的幽靈就不會消失了。

 

 

N6.png - 2021年夏 日誌用相簿

圖:《尋夢環遊記》

 

三、另一個自我,被窺探、解讀與消耗

雖然數字遺產(主要指那些現實生活中未被公佈的照片、文字)能説明在世的人更全面瞭解逝者的生平和去世前的心理狀態,但某種程度上,也指向了另一個問題——逝者的隱私。

事實上,許多人一想到自己離世後,在各個社交平臺上的反覆橫跳與精分式的自我表演可能被曝光,就會有一種二次死亡的羞恥感。

私人資訊則更為敏感:陌生人社交軟體、臉書、興趣軟體、流覽歷史……

今年,Sellcell iPhone / iPad 用戶發起一項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去世後,流覽記錄是人們最不想被公眾或親人看到的資料。

 

N7.png - 2021年夏 日誌用相簿

 

比起日常社交軟體,流覽記錄是另一條更真實的、隱秘的、通往逝者內心的道路。

人們或許會在社交軟體上強化自我形象的對外管理,譬如網路群組中的精修照片、反覆思忖後才敲下的觀點評論。但大概率不會通過搜尋引擎,比如定期搜索書籍來彰顯自己的好學人設。

美國死亡與社會中心的約翰·特羅耶曾問自己的學生:如果你明天就要離開人世,你的父母可以看到你筆記型電腦上的一切,看到你擁有密碼保護的帳號裡的一切,你會是什麼感覺?

學生們的答案總體趨勢是內心感到矛盾,難以接受。大部分學生對家人或朋友能夠訪問和閱讀自己的歷史資訊懷有強烈的不適感。

在例子中,全網祭奠雖然充滿了關懷,但當事人的心理已無人知曉。他被曝光的資訊中,除了悲慘又樂觀的經歷,也有欠債不還的負面資訊;他活著的時候得到的關注有限,死後卻引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網路葬禮,乃至狂歡,這是否也是他本人所願?

傳統文化有時會把人死後的資訊模糊化和浪漫化,「死者為大」的傳統觀念常常會打造出一位「完美逝者」的形象。但更為具體的電子郵件、流覽記錄、聊天記錄……就像扒光了逝者的最後一層內衣,將之完全暴露。

在紀錄片《我愛阿拉斯加》裡,一位搜索者#7113913個月裡的搜索記錄被以影片的形式呈現出來:

 

 

2006421日,星期五:「背痛」……「如何在第一次與網友見面時給對方留下好印象」……

2006422日,星期六:「花花公子是什麼?」……「你能在手機上使用預付費電話卡嗎」;

2006423日,星期日:「如何擺脫相親時的緊張情緒?」……「你怎麼分辨網上的人是否在撒謊」;

2006424日,星期一:「心臟病發作的症狀」……「胸腔積氣」……「永遠不要承認有婚外戀」。

 

 

痛苦、慾望、悲傷、困擾、期待……不為人知的內心生活、永遠不可能實現的計畫……

僅僅通過碎片式的搜索記錄,人們就能在心中構建出「一位家庭主婦矛盾的渴望,她夢想著逃離德克薩斯州的炎熱生活,逃離肥胖、挫折和皮膚問題,去到阿拉斯加。」

但逝者無法在去世後掌控或反駁外界的一切評論。網路環境中,成群結隊的悲傷者可能會通過片面的聊天記錄,對逝者的一生進行以自我為中心的議論。

人們可能並無惡意,但逝者本人的經歷,已經成了他人投射自我價值觀的幕布,被塗上各種色彩,窺探、解讀甚至消耗。

 

四、數字時代,死亡正在被重新定義

電影《尋夢環遊記》中說,一個人的終極死亡,是被遺忘。

數位時代,一個人的死亡也被多重定義——除了肉體的消逝、社會關係的終止,也包括網際網路中數位形象的完結。

如果逝者在網際網路上的痕跡沒有被完全清理,閃爍的主頁頭像、未被刪除的圖片、聊天記錄……在未來的某一天別人對此進行搜索,一個鮮活全面的形象將又被展現出來。

 

N8.png - 2021年夏 日誌用相簿

圖:《尋夢環遊記》

 

幾乎無所不能的虛擬世界,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對死亡的認知和表達懷念的方式。

社會學家托尼·沃爾特解釋過,在東亞和南亞的文化中,許多人信奉一種哀悼的「關懷文化」~~人們相信死者仍然存在於某種精神領域,他們仍然需要我們以某種方式照顧他們。虛擬網路的存在,很好地滿足了這種心理。

數位時代造出了另一個世界,資訊似乎讓人得以永生。但與此對應,資訊的消散,意味著再一次死亡。

一位元採訪者表達了對這些資料消失的恐懼:「對某些人來說,(逝去親人的資料)這些東西似乎微不足道,但對我來說這就是一切,是我擁有的和他有關的最後線索。如果我們失去了這些資料,就好像又失去了他一次,有些東西會撕裂你的傷口。」

「你幾乎能感覺到你朋友的手從你的手中滑落,他又一次離開了你。」

 

640 (1).gif - 2021年夏 日誌用相簿
 

 

來源:網絡 / 張晨陽

溫馨提醒:

這是網路轉載文章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與學習

若轉載圖文有侵權,請告知必當刪除

 插圖09.png - 2021年夏 日誌用相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羅佬 的頭像
    羅佬

    修羅居

    羅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