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產品真的會損害我們的大腦嗎?

 

 

P1.png - 2021年夏 日誌用相簿

:網絡

 

在這個科技高度發達的時代,我們的生活幾乎被各種各樣的電子產品和科技產物填滿。那麼,依賴於這些電子產品,會損害我們的大腦嗎?

我會從兩個方面來討論:先分享四個經常被討論、但實際上影響不大的問題;再講四個真正需要我們去關注和警惕的問題。

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啟發。

 

P2.png - 2021年夏 日誌用相簿

 

01.

先講講電子遊戲吧。

很多家長讀者們可能會有這麼一個困惑:要不要禁止孩子玩遊戲呢?理論上說,玩遊戲好像對孩子的發育不好,但是似乎又沒有辦法真的完全把孩子跟遊戲隔絕開來,究竟應該怎麼做呢?

那麼,對孩子而言,玩遊戲是不是一件壞事呢?

其實不是的。

實際上,現在有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關注玩遊戲對孩子發育的正面作用。

這些研究大多在探討一個問題:玩遊戲對孩子的不同腦區究竟會有什麼作用,是刺激、還是抑制?結果普遍發現:玩遊戲可以刺激大腦關於認知處理和運動相關腦區的發育,主要集中在涉及注意力廣度、工作記憶、空間處理和運動能力相關的腦區。

比如:2014 年一項研究發現:玩動作類遊戲可以提高手眼協調能力,有利於孩子學習動作類技能。(Gozli, 2014)

2017 年一篇系統綜述認為:玩遊戲可以提升大腦對於空間和運動資訊處理的能力。跟不玩遊戲的人相比,玩遊戲的人會有更強的空間想像力和理解能力。(Palaus, 2017)

2020 年的一項研究則發現:在青春期玩電子遊戲,可以長期提高一個人的工作記憶能力,亦即同一時間加工處理更多資訊的能力。這種提升的效果,直到 40 歲依然能夠觀察得到。Palaus等,2020

更進一步,提出了自我決定論的心理學家 Ryan 認為:玩遊戲對孩子的動機、情緒、自尊和活力都有正面的作用。當你沉浸在遊戲當中,不斷地通過努力思考和操作去克服難關時,你實際上就是在經歷一個個心流的歷程 —— 這些心流經歷有利於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內在驅動力,更有助於培養他們的自我效能感。

但是,這是不是意味著我們可以放任孩子去玩遊戲呢?也不是。玩遊戲的確可能導致過度沉迷,連成年人都難以擺脫,更別說孩子了。所以,我關於玩遊戲這件事情,一直都是這麼一個觀點:

它對於我們有正面的效果,但是要謹防它影響到我們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換言之,你能夠主動去掌控它,那玩遊戲就是一件好事,甚至許多理念可以遷移、應用到學習之中。

但如果你被它所掌控,不自覺地耗費大量時間、廢寢忘食,那就是相當危險的。因此,一個更好的態度,是跟孩子一起挑選更優秀的遊戲,並一起制定一個契約:把玩遊戲作為一種獎勵和休息,或是明確下每週能夠玩遊戲的時間。

什麼是更優秀的遊戲呢?簡單來說,就是需要動腦思考、動手操作的遊戲,而不僅僅停留在對大腦的回饋獎賞上面 —— 亦即,在遊戲當中,你能夠體驗到成就感,並且能夠心滿意足地退出、離開、告一段落,而不是被吸引到其中無法自拔。

這一點,對成年人也是適用的。

 

02.

下一個常常被提到的話題,是電子閱讀

筆者經常看到有學員和讀者詢問:讀電子書,總覺得難以專注,讀了也記不住多少東西,是這樣嗎?電子閱讀會不會影響大腦對複雜資訊的認知和處理能力呢?

這個觀點的確有一定道理。

2019 年的一篇系統性綜述發現:無論是對於內容的理解上,還是記憶效果上,紙質閱讀整體上都優於電子閱讀。當材料內容越複雜時,紙質閱讀的優勢越大。Clinton2019

而且,電子閱讀的參與者,對自己的閱讀表現判斷往往會更不準確:他們會認為自己「讀懂了」,但實際的測試發現,他們的理解和吸收效果其實是低於他們自己的判斷的。

為什麼呢?一個可能的原因是:讀紙質書時,我們更容易去前後翻閱,來解答閱讀過程產生的問題,從而形成一個更加整體的脈絡;但讀電子書時,由於螢幕較小,我們的思路容易被打斷,難以把資訊串聯成一個更大的整體。

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讀紙質書時,我們會有更多的資訊,來説明我們「記住」閱讀的狀態。比如:書籍的重量、尺寸、手感,以及讀到不同進度時,直觀可以感受到的厚度,等等。這些都是比起電子書來說更加豐富的資訊。

同時,讀紙質書時,我們可能會處於不同的環境下,可能是書桌、陽臺、咖啡館……總而言之,跟日常生活的狀態是不同的。但讀電子書,我們通常要麼就是在電腦前,要麼就是拿著手機,難以把它跟日常的狀態欄分開來。從而,使得我們讀紙質書時,會包含更多的資訊,來作為記憶的「錨點」。

綜合以上種種因素,紙質書的確比電子書有優勢,這也難怪很多人擔心:電子書讀多了,會不會不但浪費時間,還會讓大腦的閱讀處理能力每況愈下,而自己不自知?

的確存在這種可能性,但這並不是無法改變的。像我曾建議大家:儘量不要用手機閱讀,而是用PCNB或平板,就是因為更大的螢幕,可以更好地説明我們形成整體的閱讀脈絡。

另一方面,閱讀時,多回想、思考,做一些筆記,對閱讀到的內容進行複述,這些都可以極大地提升閱讀的效果。

筆者自己就是一個電子書的使用者。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電子書更輕便、靈活。如果把我看的電子書全部換成紙質書的話,那我可能得買一間房子,專門用來放書才行。

日常生活中,我一般用PC讀電子書;如果出門的話,就用平板讀。然後,讀到一些有所觸動的地方,或是產生靈感,我會用紙筆或觸控筆劃一些簡單的邏輯圖示,把腦海中的想法視覺化出來 —— 這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做法,推薦給大家。

總而言之:電子書和紙質書會有一些差異,但這種差異更多的是取向和偏好上的,並不至於對大腦會有明顯的影響;反過來,用讀紙質書的方式讀電子書,整體效果也會更好一些。

 

03.

第三個經常討論到的,是記憶力

許多人認為:過度依賴於數位產品、網絡,損害了我們的記憶力。社會行為學中,有一個現象叫做「google效應」,指的就是:當我們知道一個資訊在哪裡可以找到時,我們就會傾向於不去記住它。

換言之:當我們知道很多資訊都可以在網上輕而易舉地找到時,我們的大腦就會對它們變得更加「漫不經心」。那麼從結果來看就是:我們的記憶力「變差了」。

另外一個相似的概念叫做「數位失憶」,指的是:我們總會把一些重要的資訊儲存到手機或電腦裡。但這個儲存的過程,反而會讓我們更容易忘掉它們的存在。

這些現象的確存在。但問題是:它們真的很嚴重嗎?

認知科學家 Andy Clark,提出過一個很有意思的理論,叫做「意識延展論」。他認為,把人類跟外界環境截然分開,本就是一件奇怪的事情。為什麼呢?因為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必然都需要跟外界「整合」。比如:如果沒有外界資訊的刺激,嬰兒既不可能學會聽,也不可能學會說話。

從這個角度講,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半機器人」。我們的思考需要通過語言,而這一點,已經把外部的設備,整合進了我們內在的「自我」裡面。

如今,我們只不過是把這些外設,如書籍、紙筆、父母的教育,等等,換成了網際網路產品而已。

Andy Clark 認為:把意識看作是人體本身「內在的」「封閉的」存在,這種看法是荒謬的。我們寫字需要紙筆,那麼紙筆就是我們意識的一部分;同樣,我們每天都離不開手機,那同樣可以說,手機就是我們意識(乃至於人體)的一部分。

筆者在之前的文章裡也提過這個觀點:當我們說「記憶」體時,指的早已不是「大腦裡的記憶」,而是手機、電腦、網路、一切我們能夠尋求幫助的人,所組成的龐大的資料庫 —— 我將其稱為「外部大腦」。

從這個角度來講,把需要記憶的資訊交給「外部大腦」,其實不是什麼壞事,這只是意味著分工的進一步細化。畢竟正如筆者一直所說:大腦是用來思考的,不是用來記憶的。

 

04.

最後,簡單提另一個點,資訊繭房Information Cocoons

很多人認為,演算法所帶來的智慧推送,正把我們困在資訊繭房之中:它會讓你只看到「你想看到的資訊」。久而久之,你就會更容易困在自己的立場裡面,看不到更廣闊的世界。這是對的,的確如此。

但這裡有一個問題。大家想一想,在沒有電腦、網路和演算法的年代,我們獲取資訊的難度是提高了還是降低了?我們獲取的資訊的總量,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

答案非常明顯。那麼,大家想一想:你獲取的資訊越多,獲取資訊的難度越低,難道不正意味著,你更有可能跳出「資訊繭房」嗎?

事實上,資訊繭房來源於什麼呢?源於我們「不願意去思考」這件事情本身。演算法只是一個推手。

但這個時代,極其便利的資訊獲取方式,也給了我們對抗資訊繭房的力量:多動手,自己去獲取更多的資訊。

所以,筆者的觀點是什麼呢?智慧推薦和量身訂造的確會把我們束縛在一個很小的世界裡,讓我們跟其他人割裂開來 —— 但這並不意味著,你必須、或者只能接受這種生活方式。

事實上,你完全可以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自己去篩選、管理、維護好屬於自己的資訊源,爭取從更多的管道、更多的角度去獲取資訊。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能力,在如今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更加重要。不要做一個伸手黨,不要只等著資訊來「餵養」你。

 

05.

講完了這 4 個大家比較關注的點,你有沒有發現一個事情:使用電子產品,對我們造成的影響,其實絕大多數都不是因為電子產品本身,而是因為我們自己的使用習慣。

換言之,如果你無法保持一個良好的習慣,無法自己主動去掌控它、利用它,那的確會有一定的負面影響。但反過來,如果你能用好,能清晰地知道「它們只是工具,我的目標才是核心」,那其實問題就不大。那麼,除此之外,電子產品還會不會有其他影響呢?下面這四點可能是更加值得我們注意的。

 

1. 注意力

現代技術帶來的一大變革,是使得我們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注意力飽和」時代。聲、光、電等全方位的媒體資訊,使得我們的感官時時刻刻運轉在最飽和的狀態下,無時無刻不在爭奪著我們的注意力。

這就導致了,我們能夠容納注意力「放空」的閾值(臨界值),越來越低。一旦注意力在一段時間內無法被填滿,我們就會更容易感到無聊和煩躁。(閾:讀音ㄩˋ)

它所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我們總是不斷把注意力在各種各樣的螢幕之間來回切換,不斷地用新鮮刺激刷新著自己的大腦。

一項 2012 年的研究發現:年輕人平均每小時切換任務 27 次(約每2分鐘一次);而年長的人也沒好到哪裡去,他們平均每小時切換任務 17 次(約每3~4分鐘一次)。Marci2012

另一項 2012 年的研究發現:使用者觀看影片時,如果影片緩衝時間超過2秒,用戶就會開始點擊其他內容。緩衝時間每增加1秒,就會有6%的使用者離開頁面。(Krishnan & Sitaraman, 2013)

這說明我們能夠容忍無聊和「注意力放空」的時間越來越短。實際上,研究發現:如果注意力在400毫秒(是的,不到半秒鐘)之內沒有能夠得到滿足,它就有可能轉向其他地方,以滿足它對「被填滿」的渴望。

一方面,整個世界都在加速;另一方面,給予我們的選擇實在太多了,多到無論如何選擇,都是一種奢侈。

因此,我們的大腦就很容易被訓練成什麼樣呢?對於短期的、即時的回饋無比渴望,難以忍受長期的、平緩的事情,從而,變得短視,只看到眼前的收益,難以真正去長遠地考慮「未來」。這才是我們真正要去警惕和糾正過來的。

那麼,如何糾正這一點呢?一個有效的方式是「正念」。平時可以通過正念訓練,來鍛鍊自己的注意力,鍛鍊它「忍受空白」的持久力。

另外,就是要樹立一個邊界意識。我在放鬆的時候,或是流覽資訊時,都會給自己設定一個閾限(sensory threshold),比如15分鐘。15分鐘到了,立刻離開,去做任務清單上面的事情,不要讓自己沉浸在對注意力的即時滿足上面。

更重要的,是保持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比如讀書、寫作和思考。舉個例子,我會在每一天裡抽出一段時間,作為我的「黃金時間」,在這段時間裡,遮罩掉一切外在資訊的打擾,去隨意地寫一些東西 —— 比如今天學到的知識,或是腦海中思考的問題,讓自己專注地跟思維對話。

這可以有效地培養自己的專注力,避免自己被外在的資訊爆炸「拉著走」。

 

2. 舒適感

如前文所說,許多電子產品,所帶給我們的其實是什麼呢?是一種舒適感 —— 你什麼都不用做,我來為你服務即可。

但如果沉浸在這種舒適感裡面,你就掉入了它們為你設下的智慧陷阱。長此以往,你的大腦會慢慢適應外在環境所帶給你的獎賞刺激,從而削弱通過自己動手、克服困難,來獲得回饋和回報的能力。

比如:網際網路為你帶來了幾乎無窮無盡的資訊源,如果你停留在智慧推送為你量身訂造的資訊流裡面,那你就很容易困在資訊繭房之中;但反過來,如果你能利用好網際網路的力量,自己去探索更多元、更豐富的資訊管道,那它們就可以成為你汲取知識的無限源泉。

再比如:我們的記憶存在google效應」,因此比起資訊時代之前的人,我們會更容易忘事;但如果你能利用好自己的「外部大腦」,管理好自己的資訊、資料、事務,你也可以做到數倍、數十倍於前人的成果。

換言之,這是一個下限非常低,但上限也非常高的時代。無法掌控自己的人,會更容易迷失;而能夠掌控自己的人,能更容易把更多的資源為我所用。

所以,我一直在強調:太舒服的事情,是危險的。如果你覺得做一些事情非常舒服、一點也不困難,或是一切都非常順利,沒有任何阻礙,那麼也許就要小心,你可能已經停留在原地許久而不自知了。

你會發現,筆者用來判斷許多活動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是否需要動腦

如果一件事情不需要動腦,那麼不妨給它一個問號:它或許是舒服的,但對你而言一定不會是健康的、有益的。

反過來,如果做一件事情需要適當地去動腦,並且動腦(最好是動手)之後能夠從中獲得回饋,那它很可能就是一件更加正面、更加有益的事情。

無論是娛樂,活動,還是學習,工作,這個標準基本都是適用的。一定要記住:只有人才是目標,一切外物,都是為了更好地説明我們去實現目標的工具和手段。

不要被它們所奴役。

 

3. 社交

社交,可能是這個時代,隨著科技發展,我們越來越被弱化的一項能力。

想一想,在公眾場所,在聚會上,在任何一個有人的場合,有多少人是一直低著頭、拿著手機,又有多少人能夠放下手機,跟身邊的人說幾句話?

科技的高度發達,讓更多的人無需通過社交也能獲得足夠的資訊,也就讓更多的人變成了孤島。

這並不是一件好事。

只要我們的大腦還沒有適應這個環境,只要它仍然是按照數十萬年進化歷程的模式去運轉,那麼社交對大腦來說,就是一個必不可少的事情。

筆者曾經提到過:在大多數需求模型中,積極的社交回饋,都是一項最基本的需求,跟食物、睡眠、穩定性是並駕齊驅的。一旦缺乏,就會造成內部的平衡態失調。Cacioppo J, 2014

比如:2020 年一項研究發現:當人們長時間缺乏跟其他人進行社交時,會在大腦中引起跟饑渴非常相似的反應,亦即焦慮、不安、恐慌,以及對有效的社交線索的渴求Livia Tomova等,2020

所以,如果你長時間依賴於科技產品滿足自己的需求,缺乏有效的社交,那你實際上就是在「餓著」自己的大腦。

久而久之會怎麼樣呢?可能會導致中腦多巴胺能神經元的失調,從而導致更難自主地產生多巴胺,更需要依賴於外在的刺激和回饋 —— 比如遊戲、綜藝、影視劇、資訊流,亦即各種能夠短期刺激的娛樂。

另一方面,社交可以非常有效地鍛鍊前額葉皮層,從而提高我們的決策能力、控制情緒的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而缺乏社交,也就相當於缺少了一個重要的鍛鍊方式,我們就會更加難以掌控自己的情緒。

因此,我一直都向大家提倡:一定要把社交這件事情,放入生活中的待辦清單裡面,作為一項定期去做的事情。

最好是擺脫線上的交流,進行線下面對面的社交,一起去做一些活動,並在活動中交流、碰撞。這才是對大腦最有效的營養。

 

4. 安全

最後,談一談隱私和安全。

很多人持這麼一種觀點:在國內,反正你也沒有隱私可言,為什麼要擔心這個問題呢?該洩露的早就已經滿天飛了。

但個人認為,隱私和資訊安全,很多時候不是有和無的問題,而是一個程度的問題。我們無法完全避免網際廠商洩露我們的資訊,但我們總是可以通過一些簡單的做法,盡我們所能,儘量減輕資訊洩露的風險。

往小了說,這可以降低被詐騙的可能性;往大了說,沒有人會願意自己的生活、工作和私人資訊完全暴露在別人的視野之內吧?

所以,培養基本的資訊安全觀念,是非常重要的。

一個簡單的習慣是:儘量使用多個手機號碼。私人聯絡、金融服務用一個,工作用一個,註冊各種不重要的網站、服務用第三個。這樣可以很大限度降低被詐騙的風險。

另一個習慣是做好密碼管理。重要的平臺一定要單獨設置密碼,一定不要跟其他平臺重複。可以設計一套簡單的密碼生成規則,比如用首字母加自己的名字再進行變化,等等;也可以使用信得過的密碼管理工具。避免密碼洩露之後被撞庫(掃存)的風險。

科技的發展沒有人能阻擋。最重要的,是我們要保持一個良好的習慣。讓我們自己去掌控科技,而不是讓科技掌控我們。

 

插圖02.gif - 2021年夏 日誌用相簿
 

 

來源:網絡 / Lachel

溫馨提醒:

這是網路轉載文章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與學習

若轉載圖文有侵權,請告知必當刪除。

 w08.gif - 2021年夏 日誌用相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羅佬 的頭像
    羅佬

    修羅居

    羅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