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居無竹
花朵嬌嫩易謝,松柏沉悶且寬厚,唯有幾排清秀的竹,能讓居所在四季中都不失雅色吧。
那揉在骨子裡的傲氣,更是浸養了居住者的身心。
自古以來,漢人對居住環境都有相當高雅的品味。
而竹,更是這品味中的重重一筆。有節骨乃堅,無心品自端。幾經狂暴驟雨,寧折不易彎。它盡顯婆娑疏落的畫意,抒發著文人雅士的高清舒雅,在傳統園林中有著難以抹去的重要作用。
疏疏斜陽疏疏竹,千竿萬竿皆是人世的悠遠。暫且從滾滾紅塵跳脫出來,在竹海間安撫身心,靈魂才能充分舒展,感受萬物,徜徉天地。
當身心沒入竹林深處,才知道為何古往今來,人們總能在竹海中參透古雅禪意。
早在五千年前,華夏的先民們就唱著歌謠走進了竹林,「斷竹續竹,飛土逐宍(注音:ㄖㄡˋ,肉也)」。
一首《彈歌》寥寥八個字,記錄的是古人與竹子宿世的緣分。具體而言:「斷竹,續竹」,是做彈弓的動作;「飛土,逐肉」,這是使用彈弓的動作。
何為「飛土」?是因為過去的彈弓也是一種武器或者打獵的器具,而彈弓用的彈丸是用土特製的,有一定的大小規格,用前面「斷竹,續竹」做出來的彈弓射出去彈丸,目標就是「逐肉」,即打中獵物。
古時文人在竹子身上發現了更深層次的精神品質,也發現了自我。有時我們會恍然感到,竹子本身就是一位身著青衫的雅士,瀟灑恣意地負手而立,它用自己清瘦的筋骨,點亮了千百年的時光,在無數詩行書畫中熠熠生輝。
《竹韻》
梅令人高,蘭令人幽
菊令人野,蓮令人淡
蕉與竹令人韻
竹韻
是竹賦予自然的悠然淡雅
清代鄭板橋曾寫過這麼一句
一兩三枝竹竿,四五六片竹葉
自然淡淡疏疏,何必重重疊疊
描繪出竹子的一種簡約意境
清清淡淡,卻又如此喜歡
還有王維的《竹里館》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清幽絕俗的意境,難以言說
這些清淡簡約的詞句
讀來但覺意境深幽富有禪意
而這其中,竹是
一個必不可少的意象
竹韻,就是竹賦予自然的那份悠然與淡雅
春來秋去
竹悠悠地生長在深山裡
溪水畔,小徑旁,山谷中
遠離塵世,獨自清淨
一夜春雨過後,便是千竿新竹
十里竹坡青翠欲滴
一片勃勃生機
而一到夏季,竹葉更是茂盛
帶來不少涼意
最喜竹下避暑
一卷書,一杯茶
可謂偷得浮生半日閑
置身於竹林深處
觀賞竹林雅趣
愜意的感覺在心間迴蕩
湧上淡淡的詩情
這時,最好是來點風
聽風吹過竹林
沙沙的聲音漫過心底
想起那有名的典故
不知是風動,還是葉動
或者是來點雨
在竹林中漫步聽雨
微風過處
送來縷縷竹的清香
彷彿遠處高樓上
渺茫的歌聲似的
於是,想起了杜甫「雨洗娟娟淨,風吹細細香」的風雅。
竹韻的風緻,便是這清淨與脫俗,而竹子的筆直、性空、有節,更被視為君子的象徵,是千古文人追求的境界。
至於與竹有關的故事,則屬晉朝初年的嵇康等七人相與友善,常一起遊於竹林之下,肆意歡宴,他們自號「竹林七賢」,以比喻自身高潔不同流俗,可惜並沒有留下有關詠竹的詩篇。
唐朝時,歌頌竹子的詩篇,數不勝數,「不隨夭豔爭春色,獨守孤貞待歲寒」、「蕭蕭凌雪霜,濃翠異三湘」,就連杜甫也說「嗜酒愛風竹,卜居必林泉」。
不僅是詠詩而已,文人愛竹成癖者比比皆是,王徽之直言,「何可一日無此君」《晉書·王徽之傳》,又如蘇東坡「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苗栗 烏嘎彥竹林(海拔千米) / 圖:tripTaiwan
這愛竹成癖,又以清代的鄭板橋最為典型,眾所周知,鄭板橋愛竹,畫竹,詠竹,最為著名的當屬這一首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峭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另一首詠竹詩
一節復一節,千枝攢萬葉
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
更有一種超然脫俗的韻味
一枝一葉總關情
幽篁深處,月下竹影
風中竹舞,清響竹露
就是竹韻的境界
◎來源:網絡 /
★溫馨提醒:
這是網路轉載文章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與學習
若轉載圖文有侵權,請告知必當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