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風來 乘風起 隨風去

 

 

w1.jpg - 2022年夏 日誌用圖片

 

人生沒有容易二字,很難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此時,不妨多讀讀莊子,換一種思維模式。倘若能喚醒我們的本真意識,那麼世界將會變得不一樣。

而莊子的人生智慧,總結起來,就是九個字:「等風來,乘風起,隨風去」。

 

01

等風來

莊子最出名的文章,莫過於《逍遙遊》了,裡面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北冥有一條叫作鯤的魚,巨大無比,它能化作鵬鳥,遨遊於九天;也能乘著六月的風,飛到遙遠的南冥。

可是莊子卻說它不自由,一旦沒有風,就只能從高空墜落。

那時候有一個名叫列子的人,能夠駕著風在天上飛,跟神仙一樣。但是沒風,他也要發愁。

站在風口,誰都能飛起來。這樣的自由,靠的是外物。

等風來,在莊子的智慧中,就是不為外物所累。

普通人執著於名聞利養,心中被世俗的種種捆綁束縛,所以才覺得痛苦而不自由。當我們不靠外物,而是轉向內心的時候,就能獲得平靜、自然的力量。

 

02

乘風起

《莊子·秋水》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莊子和惠子路過濠水的橋上。

莊子說:「你看這些魚在下面遊得多麼快樂。」

惠子卻說:「你又不是魚,怎麼知道魚快不快樂?」

莊子立刻答道:「你又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

生活就像一齣戲,我們不在別人的曲目裡,不知道別人的喜怒哀樂。魚的快樂是自由嬉戲在水中,人的快樂是能夠自然生長在世間。

人最大的悲哀就是:你明明與眾不同,卻總希望和別人一樣。與其絞盡腦汁去想著活成別人喜歡的樣子,倒不如努力去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乘風去,在莊子的智慧中,就是不為別人的評價所累。不要讓別人的想法決定你的人生,呵護自己的內心的選擇,風雨無阻的前行。

不經你的允許,沒有人可以輕視你,你是自己夢想和幸福的唯一主宰。

 

03

隨風去

天命無常,人如風絮。

不知道哪一天屬於你的池塘水就乾涸了,和你相伴的人總有一天會離場。

人與人都是相伴而行的旅者,只有自己才能走完全程。要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不要成為別人的附庸。

杜甫曾經和李白結伴而行,策馬江湖。杜甫羡慕李白的灑脫和瀟灑,崇拜他的天賦與才華。可惜我心向山,君心向水,他們終究揮手而別。

寫不出「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那就「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隨風去,在莊子的智慧中,就是找到自我。有的人一生成為慾望的奴隸,有的人成為慾望的控制者。在人生的成長路上,一個人越厲害,越懂得成為自己人生的主人。

超越了人世間一切的慾望,超越了人世間一切的功利,身體和靈魂才能自由。實現了人生的超越,就達到了無所待的逍遙境界。

老友啊,不要再為俗事所累了。一份好心情,是人生唯一不能被剝奪的財富。心態好,心情才會好。

不為昨天的失意而懊悔,不為今天的失落而煩惱,不為明朝的得失而憂愁。淡泊名利,知足常樂,順其自然,隨意而安。

 

 

《別把自己的腳,伸進別人的鞋裡》

 

w2.jpg - 2022年夏 日誌用圖片

 

老人們常說:「別把自己的腳,伸進別人的鞋裡」。

確實如此,環境不同,難以感同身受;經歷不同,很難完全理解。正如作家村上春樹所說:「不是每一條魚,都生活在同一片海中。」

不用自己的標準,評論他人的生活,才能相處和睦,活得輕鬆自在。

 

不評價他人的言行,是一種教養

《道德經.第五十六章》中講:「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明智的人,不評價別人,專注自身;愚昧的人,東張西望,以談論他人為樂。

不輕易評判他人,是處事的境界,也是為人的教養。有這樣一則故事:蘇軾被貶黃州後,苦悶抑鬱,為排解憂愁,常常和好友遊歷山水。

一日,他們來到一塊田地旁,看到老農正從很遠的河裡挑水來灌溉,而在附近就有幾口水井。

好友說:「真是愚蠢呀,明明有更省力的方法卻不用。」

蘇軾看著遠方,沒有說話。這時,老農過來,坐在田邊休息。對他們說:「別看我現在累,若是把井水用完了,等旱季來了,莊稼可就遭殃了。」

二人聽後,很是佩服老者的遠見,同時,好友也為自己的話慚愧不已。

有人說過:「每個人都是無知的,只是無知的領域不同」。天地廣闊無垠,萬物玄妙至極。一個人能看到的,知道的,始終是有限的。

若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定義他人的言行,只能體現出自己的淺薄。真正有智慧的人,不評價別人,不妄議言行,時刻反省自己,便會得到別人的尊敬,人生之路也會越走越順。

 

w3.png - 2022年夏 日誌用圖片

 

不指責別人的過失,是一種格局

老子說過:「大道之行,不責於人」。真正有格局的人,明白事物背後的本質,洞悉事態發展的規律。

所以,不會把過錯歸結於別人,更不會隨便指責他人。唐朝時,有一位將軍,在帶兵打仗時,發現自己的馬極易受到驚嚇,幾次險些摔下來。

回到營地,眾人紛紛怪罪馬夫失職,要求殺了馬夫。將軍沉思片刻,對馬夫說:「我不追究你,只是為何我的馬這麼容易受到驚嚇?」

馬夫回想片刻說:「馬是按照往常的飼料餵的,但是昨天的飲水,是從當地的井中取的。」

將軍聽後,命人取來水,發現,原來是敵軍在井中投了毒。幸好發現及時,才沒有鑄成大錯。

對錯只是表面的現象,能夠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才是一個人的高明之處。

《淮南子》中有言:「大足以容眾,德足以懷遠」。心胸寬廣的人,時常寬恕別人;德行高尚的人,總是看的長遠。

有遠見的人,不用自己的認知,去指責別人的過失,如此,才能回歸事物本身,從而解決問題,去除災禍。

 

w4.png - 2022年夏 日誌用圖片

 

不干涉他人的決策,是一種智慧

《道德經·第四十四章》中講:「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懂得滿足,便不會羞愧;知道停止,才可以長久。人和人相處,最忌諱的就是不知邊界,用自己的經驗,干涉他人的決策。最終,只會不歡而散,也會讓自己陷入困境。

魏晉時期,嵇康和山濤,同為「竹林七賢」。兩人性情相投,經常一起吟詩作賦,暢談人生。

嵇康娶了曹操的曾孫女為妻。後來,司馬家族當政,嵇康就想要隱居起來,而山濤想要出仕為官。

這時,山濤覺得朋友很有才華,隱居山林,會埋沒了他。於是,勸阻嵇康和他一起,入朝為官,並且向皇帝舉薦了他。

嵇康知道後,很是生氣,寫下《與山巨源絕交書》,宣佈從此和山濤絕交。有作家曾說過:「朋友間再熟,分寸感不可失,自以為熟,結果卻生隔閡。」

人和人之間,立場不同,選擇就會不同。越是相熟的人,就越容易忘記了分寸。

人生在世,無論是至親還是朋友,學會尊重不同,說話注意分寸,做事留有餘地,相處不越邊界。這樣,相交才會舒服,關係才能長存。

一位哲人說過:「人生這場旅行,不是所有人都會去同一個地方。」深表同感,人生這場答卷,每個人拿到的題目都不同。

不需要用自己的標準,去批改別人的答案。人生在世,不輕易評價,不隨意指責,不過度干涉。終於本心,反省自己,如此,才是能活得灑脫愜意,自在順意。

餘生,願我們穿好自己的鞋,走好自己的路,看風景旖旎,歷人間百態。

 

 插圖02.gif - 2022年夏 日誌用圖片

 

 

來源:網絡 /

溫馨提醒:

這是網路轉載文章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與學習

若轉載圖文有侵權,請告知必當刪除。

 

 b3.jpg - 2022年夏 日誌用圖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羅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