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的真相

 

 

m1.png - 2022年冬 日誌用圖片

:網絡

 

提起靜坐,有人也許會問: 「靜坐?不是出家人才有的功課嗎?」

受西方文化影響,我們常常會把「靜坐」歸為某類宗教性行為。但對傳統文化有些瞭解的人會知道:在古代,文人都會讓生活保持一定程度的「內向性」。

他們每天都會靜坐、默想、內觀,甚而每隔一段時間還會「閉關」。

這種將注意力放在自己內在的生活方式;就像人累了需要睡覺一樣,它是對生命規律的基本尊重和順應。其實睡眠,就是一種無意識的靜坐。

古人講:每逢大事有靜氣。但這個品質對於今人來說似乎越發困難。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整個社會都籠罩在了黑暗之中。

 

m2.jpg - 2022年冬 日誌用圖片

:網絡/life生活化學

 

在這個時候,大多數人不是以冷靜,穩定應對,反而是以恐慌,焦躁處理,假信息充斥、頻繁的刷新聞、轉貼消息、身心無法得到安寧。

古人所說的「靜氣」,其實是來源於日常生活中對靜坐的長久練習而生成的。靜坐會生出一種定力,能在遇事時臨危不亂,不讓外界對自身產生困擾。也會生出一種生命的智慧,能隔離於外在境遇,在更深的生命層次裡探索真相。

在很長一段時間,我們一味學習與強調西方的心理治療與精神分析,卻忘卻了我們一直傳承的這種「內向性」生活模式,也忘卻了如何去靜坐,如何去內觀,如何去默想。甚而對靜坐有一種誤解。

 

m3.jpg - 2022年冬 日誌用圖片

:網絡

 

f2.jpg - 2022年插圖 日誌用圖片
靜坐,不過日常之事

靜坐,是古人延續了許久的日常事。

傳統文化裡,儒釋道都很重視靜坐,儒家以「端坐」一詞來稱靜坐。自春秋戰國時期起,古人就有早起端坐澄心的習慣,後來被儒家學子一直繼承下去。

朱熹主張:半日靜坐,半日讀書

並說:「如此三年,無有不進者,嘗驗之一兩月便不同,學者不做此功夫,虛過一生殊可惜」。

靜坐於古人,尤其是讀書人而言,是日常裡再自然不過的一部分。

 

m4.jpg - 2022年冬 日誌用圖片

:網絡

 

「半日靜坐,半日讀書」,是他們的一種生活方式,他們看重通過靜坐,能夠生出的定力與智慧。蘇軾說:無事此靜坐,一日似兩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

宋代的謝良佐向老師程顥請教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程顥便僅回答他:「且靜坐」。

很喜歡朱老夫子對靜坐的一個比喻,他說靜坐其實是給自己的心,一個著落處。就像人遠行在外,知道世界上有一方角落,是自己可以安頓的家,便覺得踏實。

而我們的心,也需要這樣的所在。

現代人,提起靜坐,多會避而遠之,以迷信、宗教、沒時間、閒人才會做的等等名頭安插在靜坐之上。

這些,其實都是我們對靜坐的誤解。只有將誤解解開,才會真正觸碰到靜坐的力量,認知到它的好處。

 

m5.jpg - 2022年冬 日誌用圖片

:網絡

 

f10.jpg - 2022年插圖 日誌用圖片
靜坐,看見內心的自在

一位禪坐老師曾說:我們的世界已經足夠大了對嗎?但當你學習靜坐,打開了內在世界的大門時,你會發現,我們現實生活中身居的世界不過只有起居室裡的櫃子那樣大。

透過靜坐,你會走出櫃子,看到廣闊的世界,發現生命裡真正的寶藏。茫茫的宇宙與時空裡,其實一直有許許多多的人,都在靜坐中,收穫了來自內在世界的寶藏。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日常喜愛靜坐,年近九十歲仍文思泉湧,不僅留下了大量的愛國詩詞,還記下了自己修習靜坐的心得。

他在《戲遣老懷》詩中寫道:「已迫九齡身愈健,熟視萬卷眼猶明」。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浮沉宦海幾十年,晚年生性淡泊,常常靜坐修身,年過七十歲仍耳聰目明。

從他的《靜坐》詩中,我們可以領悟到他靜坐的要領、靜坐的感受和靜坐的效果:「負暄閉目坐,和氣生肌膚。初飲似醇醪,又為蟄者甦。外融百骸暢,中適一念無。曠然忘所在,心與虛空俱」。

蘇軾,一生在宦海中浮沉,仍能保持曠達樂觀的積極心態,享年近古稀。他每天天剛亮,就會立即起身,盤腿而坐。他常說:「無事此靜坐,一日似兩日」。靜坐不需任何安排,只需靜心坐下,沒有複雜的動作,也不用意守,因此,蘇軾格外推崇靜坐養生。

曾國藩,靜坐養性是他的「修法十二課」之一。每天不限什麼時間,都要拿出一定時間來靜坐養生,體悟隱現的仁義之心,正襟危坐,凝然鎮定,如同寶鼎一般沉穩。曾國藩修心之初,飽受好動輕靜、無定向之苦。朱熹曾說:「心不定則內必紛擾。」曾國藩從中悟到「心不定,不能用功」。遇事專注,心事合一,才是理想的修心狀態。

 

m6.jpg - 2022年冬 日誌用圖片

:網絡

 

大衛·林奇( David Keith Lynch19461~ ),美國著名的導演。他每天清晨醒來,都會先靜坐。靜坐這件事情,已經在他的人生裡持續了四十六年。他說:靜坐就像充電,能量不是從外面世界來的,而是從自己身體裡面來的。

每個人身上都有這麼一個地方,那裡有源源不絕的智慧、創造力、快樂、愛、能量和平靜;靜坐不是自了之事,雖說你潛入內在,體驗自我。

但並非將自己封閉於世界之外,你在增加自己的力量,於是當你回到外在世界時,便能發揮更大的作用。靜坐,是「蘋果」賈伯斯每日必行的一件事,貫徹終身。

靜坐,對賈伯斯來說,更多的是直覺的學習,感知的學習。有記者曾經問賈伯斯, 蘋果」是怎樣通過市場調研做出非凡的產品的呢?

賈伯斯回答,「蘋果」不做市場調研,只是依照直覺做取捨,那個對的產品,就在那裡。這就是直覺的力量。大多數靜坐的人,都會談及到靜坐會產生準確的直覺。

靜坐,有著極多的好處。當內心紛飛的思緒止息後,你會順其自然的,看到生命的奇蹟。

意識到一切的境遇,不過是唯心所造,而我們唯一需要掌握的,便是對自己內在世界的覺知。

明代的陸樹聲曾記錄過自己的感受:暑中嘗靜坐,澄心閉目作水觀,久之覺肌發灑灑,幾格間似有爽氣。須臾觸事前境,頓失故知,一切境唯心造,真不妄語。

 

m7.png - 2022年冬 日誌用圖片

:網絡

 

f2.jpg - 2022年插圖 日誌用圖片
靜坐,須持續的簡單

靜坐,其實很簡單,它對外界條件要求極少,卻有著無法想像的神奇。

明代高攀龍所著《靜坐說》:「靜坐之法,不用一毫安培排,只平平常常,默然靜去,此平常二字,不可容易看過」。

無需師父,無需雙盤,無需深呼吸,無需念經念咒,你只需找個最舒服的姿勢坐下來,真正的、靜靜的,坐下來,坐上一段時間。

這時候,你會發現自己的念頭如狂蜂般飛舞,越是剛開始學習靜坐的人,越是如此。

可是沒關係,不用非要跟自己作對,非要讓自己瞬間無念,讓那念頭飛舞,你只需觀照自己最自然的呼吸,觀照著它,靜靜坐著,就好!

當你越來越允許的時候,你會發現:念頭自然減少,整個存在的空間會越來越大,會感覺到自己邊界的消融,就像一滴水和大海重新融合,沉入到海底永恆的寧靜中,只剩下呼吸在流動。

它很簡單,沒有條條框框,但最關鍵的是,每天都做。如果能持續,便是了不起的成就。

 

m8.jpg - 2022年冬 日誌用圖片

 

一間茅草屋裡,學子們正專心致志的學習。但外面雨聲漸大,教授拔高了聲音還無法使學生們聽清。

於是,他乾脆在黑板上寫下了「靜坐聽雨」四字,和學生一起正襟危坐,細聽雨聲。並笑稱這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靜坐,剝離開附著包裹其上的種種文化蘊涵、宗教意味後,它的本質,是幫助我們,將心從紛擾洪流中,收攝回來。最終因智慧的洞見,而帶來生命品質的提升,以及遇見光明澄澈的自己。

靜坐,是當下這個時段,應被尋回的一種「內向性」的生活方式。

願你無事時,靜坐。遇事時,靜定。

 

m9.png - 2022年冬 日誌用圖片

:網絡/Heho健康

 

m10.jpg - 2022年冬 日誌用圖片

:網絡/大紀元

 

 

B002.png - 2022年插圖 日誌用圖片
 

 

來源:網絡 /

溫馨提醒:

這是網路轉載文章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與學習

若轉載圖文有侵權,請告知必當刪除。

 

z4.jpg - 2022年插圖 日誌用圖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羅佬 的頭像
    羅佬

    修羅居

    羅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