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換新移幾度冬
~~太平雲梯、龍王金殿散記
嘉義太興村『巧雲小棧』
2012年某月,我於一本雜誌一篇旅遊文章推介一家深山裡的『小棧』,原本以為就是一般餐館食堂的介紹一樣的讀著,但意外的是圖文內,讓我驚異這座位於深山的小棧,非同一般小吃店,它的外觀如同一座寺院,我端看了文內的圖片,對我產生了無比的誘惑力。
於是同年九月中旬,我邀同了好友湛哥一同從嘉義上山尋幽訪勝,當開著車路過當時人煙稀少,尚未成氣候的「太平老街」,再往深山產業道路前去時,11年前的手機google導航地圖在深山裡卻收訊空白,我仍然忐忑著大概方向往前行,但「車子越開越感覺荒涼,同時路又寬窄不一,又沒有護欄,不小心隨時會有掉落懸崖的危險,途中僅遇到一部來車,山間整個空寂,只見蜿蜒的山路與倒臥的枯萎老樹,…」,真的體會到所謂雲深不知處的感覺,但當柳暗花明又一村親臨「巧雲小棧」後,對該「小棧」卻有非常的好感,返家後我寫了一篇『跟著茶旅行』的文章,並發表在部落格,當時文末我還寫道,「擇日我還會再去,並且住上一晚」。
光陰瞬間業已晃過了11年,不時地我與老妻常談起阿里山脈北麓「巧雲小棧」的故事,我也說到時候帶老妻一起去朝山。
2017年四月,我隨團出遊於山中林場跌傷骨折手術,嚐到了人生苦果,同年九月,媒體大幅報導位於1千米高山上跨越太平山與龜山281米長的嘉義梅山鄉太平村「太平雲梯」開幕了。立馬我聯想到近在呎尺(5.7km)的太興村「巧雲小棧」,但我卻只能柱杖興嘆。
圖:太平雲梯官網
近三年來,隨疫情的反撲,雖然限制了諸多的國內外團體旅遊,但總得尋找自己難得可以出遊的機會,尤以近期台北陰雨綿綿,中南部似乎都是好天氣,於是心中已在盤算行程,更恰逢元月八日,老謝(謝金河)在新聞台主持的『數字台灣』,專題介紹「太平雲梯」,並邀請太平村嚴村長詳盡推介之下,我的行腳心意更加篤定,於是選擇我們兩老可以允許的時間,隔了兩天就來一段說走就走的旅途,沒怎麼規劃便整裝待發,乘著春節前與平常日旅遊淡季的因素,當日上午下單給嘉義旅店訂房,午後加滿油便一路南下。
入住旅店後,準備隔日的路程時才意外發現,「太平雲梯」每周三休息不營業,還好早一天知道,否則臨場不得其門而入還真糗大了,所以,說走就走的旅行似乎很灑脫,但依然還是得好好地做好臨行前的功課。
老妻凡遇到上下起伏的海上與左右搖晃的吊橋及連續彎道的馬路,都會暈車(船),很傷腦筋,但是要上「太平雲梯」勢必要走連續三十六彎道才能上一千米高的「太平老街」,同時,老妻又有懼高症,因此281米長跨越山頭的「太平雲梯」對她而言,無非又是雪上加霜。
開車上山前,老妻先吃暈車藥,同時我將車速放緩,讓後面的車輛儘管超車,就這樣的慢踩油門,鳥道盤空上,我沿著彎道數著路旁豎立的阿拉伯數字,以減少老妻莫名的壓力,就如此亦步亦趨地爬過了三十六彎道抵達太平雲梯停車場,老妻說「我沒事」。
走上雲梯前,老妻還說如果懼高走不動,她要回原點等我,但好強的她還是一步一腳印,緩緩地從橋頭往前行,這座吊橋可容納三百人,看起來結構頗為堅固,整條橋感覺不到晃動,當然,放眼望去整座雲梯連同我們只有五個人,老妻也安心了許多,但當走近橋中央的時候,老妻說感覺腳底癢癢的,我邊走邊更換長短鏡頭拍攝四周景物,可惜該日雲霧太多,氣象局還發出嘉南平原的空品區為「紅色警示」等級警報,所以遠眺山腳下灰茫茫一片,萬頃煙波萬頃朦,帶雲煙埋一半山,我的鏡頭也無從任性地選擇,只好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雲海間。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雲海間
萬頃煙波萬頃朦,帶雲煙埋一半山
平常日,遊客稀少的太平雲梯
不知道什麼時候,兩腳底發麻的老妻已將右手勾住我的左臂,我帶著她「漫步在雲端」,這個場景也讓我回想起我年輕時的老主管,現年已高齡米壽(八十有八)的土伯,多年前曾在酒酣時說過,他新婚在廬山度蜜月時,遊廬山吊橋,他說,牽著她那好冷的小手,至今都忘不了。
走過雲梯往回拍照
「雲之南道」山徑
滿坡茶園
過了吊橋,再環山走「雲之南道」與「孝子道」,雖然登步山徑台階會喘,但心情卻輕鬆許多,沿途滿坡茶園與孟宗竹相依,約莫四十分鐘便走到太平老街。
太平村的信仰中心
山上的老街,已經很引人注目,老街很短,但是一家店名取得很巧思的「空氣圖書館」,卻因太平雲梯而爆紅,相信每個人都會被店名所吸引,我也不例外,我在館內用午餐。
真的是空氣の圖書館
午後,山嵐迷霧瀰漫整座山巒雲梯,有如置身虛無飄渺間,我想往太興村「巧雲小棧」的山路是否也是雲霧縈繞?但是既來之,我心中仍執意試探。
當車行叉路往太興村的方向前去,意外的是11年前的狹窄的產業道路如今卻是兩方會車可以暢行無阻,欣慰之情溢於言表,不多久,乍現了久違了的古色古香的屋瓦,我又來了。
但讓我捶心肝的是,小棧前有告示牌,『不對外開放』。
摘錄自巧雲小棧FB官網
我問一位正在庭前掃樹葉的老婦,她也不知道何時才會開放,只說可以讓我們在四周走走,不能入內,11年前可以完全享受到山川水秀與古色殿宇的窒息之美,如今卻進到窒息之門。
號稱台灣版京都『金閣寺』的『龍王金殿』
『雲山別院』與『龍王金殿』相鄰
圖:網路/日本京都金閣寺
這座位於層層山巒中,金碧輝煌的唐宋式建築就是『龍王金殿』,11年前我初造訪時,應該還在規劃中,尚未見動土。只是這座金殿與我想像中有落差,由於受到空間的囿限,顯得環繞的建物群有相當緊迫感,我想倘若能將此座金殿建築在小棧後方約百米的廣闊山坡上,應該顯得更莊嚴與氣勢,遺憾的是小山坡入口處如今依然拒絕訪客,我只能朝天空望向七層『十方自在塔』而興嘆。
記憶中的後山山坡地除『十方自在塔』,塔內有108座觀音佛龕之外,還有陀羅尼塔、海龍王與龍龜石像及有「太興第一美泉」之稱的台灣少見高海拔水井。尤其此山坡地面向毛樹溪谷與鳳凰山,每年秋季成千成萬隻的黃頭鷺「萬鷺朝鳳」的生態奇觀,若能與山坡高地的『龍王金殿』相呼應,四面八方,加上天和地,這才是真正的「十方」。
小棧旁原有的泡茶二區,如今也封閉了,我曾在此泡茶區以心駁茶,茶軒面對鳳凰山與毛樹溪谷,宜風宜月還宜雨,都那麼地讓人心曠神怡。
離開現今「緊迫」的小棧園區,開回山路,頓覺開朗,卻感落寞,「此去經年,應是良辰美景虛設;便縱有千種萬情,更與何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