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高遠盻,俯仰咨嗟
~~龍潭霄里社、乳姑山之行
前一天台灣北部各縣市還是大雨滂沱,我還猶疑文史導覽之行,到底去還是不去?沒料到隔天整日竟是艷陽高照出遊的好天氣,帶隊的松山社大的吳老師還笑說,老天太偏心。
這趟行,昨非今是,老天的瞬間變天,太熱了,我還帶了登山杖,但全沒用上,水壺倒是省省的喝,不過整天行程很慵懶舒適、腳步輕鬆,宛如午後的閑聽爵士樂,又是搖擺、酷派,又帶著沙啞、委婉;遊覽車上,我又坐在「學究派」的楊同學身旁,盡聊老派的工作文史與單眼器具,兩人相談甚歡,我一時忘了習慣性搭乘遊覽車的心念出家,天馬行空的思路走私、記憶影像的出離…
上次文史行到金山看海的日子,談的是「福佬客」的移居故事,這回到了龍潭,談的是「原住民客」的文史軼事,也就是早年單身的唐山客家公渡過黑水溝到龍潭與原住民水乳交融的移民變遷,位於龍潭高原路的蕭家祠堂與西側的大清國康熙年間開基頭目知母六墓地,即可見證「霄裡社」歸化的過程,吳老師在烈日大汗淋漓下述說善意且模糊近三百年前曲折的地方文史,「如果你不了解歷史,你將一無所有」,這句話是世界級名導演史蒂芬史匹柏在哈佛大學畢業典禮上,引用一位歷史教授的話,「正如同你是一片樹葉,不知道自己只是樹的一部分」。
蕭家祠堂,旁為原墾頭目知母六之墓。
大清國一百餘年對渡台禁令之下,來台開墾多為男性,又不准返鄉搬眷,清政府移民三禁中有「既入台者不得招致家眷」,所以「唐山過台灣,心肝結歸丸」,因此台灣流傳久遠的俗諺云『有唐山公,無唐山嬤』,但姑且此論述是否考證成立,移民到台灣開墾的羅漢腳想成家立業,運氣好的話,會選擇與原住民女子通婚或接受招贅的機會,台諺:『一個某,卡比三個天公祖』,漢人與原住民通婚,也進一步造成民族融合,不過漢人與土著融合的過程不完全是和平的,應該帶著血腥的屠殺、搶奪與欺騙等衝突,所以現今台灣人(含漢化的土著、閩南、客家)有相當比例帶有原住民血緣基因應不覺得意外,至於1949年撤退台灣的老兵與原住民女子婚姻的外省第二代,更不在話下。
「三界治清平戴道謳歌堯舜禹,元功通造化應時膏澤天地人」。~~三元宮
1844年(道光24年),當時墾首蕭氏家族順從開墾漢佃之倡議,捐地興建「三元宮」,供奉三官大帝,佑護墾眾平安順利,民間最普遍的說法,認為天官大帝為「堯」,地官大帝為「舜」,水官大帝為「禹」三位賢君,閩南人俗稱「三界公」,客家人俗稱「三界爺」,該廟並經歷代多次整修,2001年大幅重修至今日巍峨壯觀之廟貌。
竹林七賢石雕裝飾。
我習慣雅賞寺廟對聯、石雕、書法及文字,也注意到了該廟三川殿左拜殿牆上『竹林七賢』的石雕裝飾。
竹林七賢,是中國歷史魏末晉初飽讀詩書的名士,他們在生活上不拘禮法,清靜無為,經常聚集在竹林喝酒、縱歌,在那個保守朝代顛覆社會禮俗,不屑官場,鄙視儒教文化的放蕩行徑,卻在法相莊嚴的廟堂三川殿當作雕飾,頗讓我玩味,但我個人獨欣賞七賢中「越名教而任自然」、孤獨又灑脫的嵇康,但他卻是一位具氣節及硬頸的悲劇性人物。
大清光緒元年(1875)的龍潭「聖蹟亭」
聖蹟亭前團體合照。
台灣文盲率(不識字率)2015年已降低到1.4%,古早的人要讀書習字,很不容易,所以對讀書人也相對尊敬,小時候,不小心坐在書本上或者隨意撕有文字的紙張,都會被老祖母糾正,顯示古早人對文字的無比尊重,我第一次見識到建於大清光緒元年(1875)的龍潭「聖蹟亭」,先人為了表示敬天惜字,將寫有文字的殘書或廢紙集中焚化,特別建造一個焚燒字紙的爐子,經過清領及日治時期的重建後更具規模,且保留中軸對稱的三進庭園格局,顯示清領時期桃園地區文風之盛。
乳姑山,是此行的導覽景點,取名者非常有才,聽當地人說,用客家語發音「乳姑」其實就是「乳房」之意,換言之,古早人認為僅390米高度的小山丘貌似如此,早風聞乳姑山的稜線上遠眺別有的特殊視野,如果天氣允許,可以看到台北的101高樓,若夜間來訪,鳥瞰萬家燈火,浪漫的夜景更加分,所以沿途可看到有十數家白天不開店的咖啡餐館,一家比一家都來得寬敞,每家取名都很天上人間。
天空雖晴,但不明朗,儘管用長鏡頭,惟遠處景點僅止於近觀,無法清晰遠眺。
乳姑山,不少椪風茶園,陽光熾熱,一群客家採茶「老姑娘」仍辛勤地工作,思想起採茶女娘是如何地纖手嫋娜捏展,與茶共翦一幅幅地香韻清香,思想起沏上一壺茶,有人生苦澀的背影,一葉如來,只求一杯菩提。
採茶女娘們很辛勤地冒著酷熱工作。
江老闆娘介紹沿途的客家俚語,很有深意。 《影音》。
因為是松山社大春季文史導覽最終前的聚餐,因此就地席設乳姑山上的「山水緣」,江姓老闆娘很熱情接待,並為大家介紹鄰近的江家百年合院式古厝。我特別留意到古厝的「五行馬背」,馬背依風水五行分為金形圓、木形直、水形曲、火形銳、土形方,屋主透過「五行馬背」以補命理之不足,江家古厝的馬背是土形方,但是其懸魚下中間對稱,看不出實相代表物,反而是典雅古樸的古厝正廳屋簷上,有兩條排水用之石雕魚樣,頗為耀眼。
乳姑山上的山水緣餐廳。
有緣共渡春季文史導覽,秋季再見。
座落於乳姑山上的江家古厝。
正廳屋簷上的石雕魚。
江家古厝的馬背是土形方,但是其懸魚下中間對稱,看不出實相代表物。
江老闆娘介紹她的娘家古厝。 《影音》
中間著深藍色T恤者,為本季人文活動吳智慶指導老師。
文史導覽的戶外課程,就是一趟知性旅遊,無論是距離遠近,指導的吳老師很熱心收集不少各地稗官野史,俾以讓我們這些老學生明瞭,頗煞費苦心,尤以五、六月來天氣反覆無常,吳老師仍必須風塵僕僕地引領大家導覽源源不絕的各地風情及人文薈萃。
感謝吳智慶老師,辛苦了。
回程路經龍潭。
龍潭乳姑山遠眺黃昏及夜景 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AVK3V_7mN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