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水的演歌





        隨著「飛碟電台」周二晚間播送日本「演歌」節目,我也正傳送午間到淡水「一滴水紀念館」的拍照到電腦儲存。





      過程中,看到從日本「整屋輸出」到淡水重建的日式木屋,與耳朵所聽到音樂DJ所播放的日本「演歌」原音,感官都是來自遠方的日本,但卻都是在台灣原音、原屋重現;無論是早期日本「演歌」,或者是日式宿舍都是我小時候的記憶,並不因所謂的「釣魚台事件」影響到孩提年代所熟悉的感官顯示,甚至當走入隔鄰「北門鎖鑰」的滬尾砲台甬道內所展示的時光照片,泰半是日本佔領台灣時期的過程,所以說日本文化在台灣與早期民間生活是如此貼切,倘因為如此而被說是「親日」或「媚日」的莫名圖騰,那就未免太沉重。所以電台的DJ當遇到釣魚台事件火爆的時候,有一句沒一句「不知所云」地撇開政治與文化卻仍繼續播放日本演歌而不中止,以這家藍營色彩濃厚的電台,我佩服這位DJ「政治不正確」的勇氣。





      早在去年中秋,我曾到過「一滴水紀念館」,但因是休假日,遊客特多,換鞋入內都得依序排隊,以致入屋內後,由於參觀動線都是人流,空間狹窄又熱,想拍個照都不可得。





      午後,老友阿謨沒事從桃園跑來找我,我邀他一同再到「一滴水紀念館」,此時陽光充足,日麗風和,到這裡聞山和水的味道也是一種享受,該館於20113月開放對外,至今不到兩年光陰,當時我曾想台灣的日式宿舍建物何其多,為何千里迢迢需再從日本原封運送過海,不過看過說明才恍然這棟由日本文豪水上勉之父水上覺治親手建造的古民家建築,六百多根樑柱沒有使用一根釘子,展現出登峰造極的木造建築文化,而在淡水重建的過程也遵循著百年前的傳統工法,都讓這棟百年建築工藝完美呈現。





「一滴水」的命名也很有「微不足道」與「無私」的禪味,雖然整棟屋子不大,但打從去年一面緣之後,我一直感覺很喜歡;同時,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周二晚間八點,我常會打開電台收聽那DJ強尼的日本演歌節目,也一直很喜歡聽,兩個小時的節目,我邊聽邊寫文章,背景是日本早期老歌手的演歌原音,雖然有的是我老母親年代的歌手,例如美空雲雀,同樣的讓我自小就聽得很熟悉,因此倍感親切;同樣是走在「一滴水」館內的木質地板與榻榻米邊,也有我小時候的味道,倍感溫暖。





台灣本土文化淵源來自中華文化,同時加味一些日本文化,但是日本文化又來自中國大唐文化並保留其精髓,所以禪宗、禪味、禪風、禪機,無不在這棟不太起眼的「一滴水紀念館」顯現,但是只能「直指人心」點滴在心頭。





 


 


 





 


 





水上勉先生一生承襲自日本「滴水」禪師的禪宗思想,崇尚珍惜萬物資源,就算只是微不足道的一滴水,也主張應當物盡其用。第二個原因是為了感念移築過程中所有的苦力群志工;他們透過實質的行動傳遞了無私奉獻的思想,縱使小如一滴水,終能匯聚能量完成此一跨國移築的艱難工程,所以取名為「一滴水紀念館」。





 


 





 





「一滴水紀念館」由此入內。





 


 





 


 





紀念館的側面,倘拉門全都敞開,坐在木質地板,望向舖滿地面的小卵石,更有一番風味。





 


 





 





六百多根樑柱沒有使用一根釘子,展現出登峰造極的木造建築文化,重建的過程遵循著百年前的傳統工法,包含樑柱排列、榫接方式、竹心土牆及屋瓦鋪設等,都讓古民家建築工藝完美呈現。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為了避開觀世音坐姿旁的除濕機不入相,拍照頗難伸展,去年也見到此部除濕機在同一位置,難道那台除濕機一定得放在那麼顯眼的位置?





 





 


 





一滴水的書法,筆勁雖不夠,但佈局有創意。





 





 


 





日本茶道源自中國唐代,日僧將飲茶文化帶回日本,與日本傳統文化結合後,成為超脫俗世的最高精神享受。日本茶道的「一期一會」的體現我很欣賞,主客間懷著「一生一次」的信念,彼此體會到人生如同茶沫般在世間轉瞬即逝,進而相互依存和生命的充實感。我不懂日本茶道,但喜歡中國功夫茶的泡茶過程與環境的搭配。





 





 


 





貼上「請勿碰觸」四個字就很讓國人汗顏,因為去年還沒看到有這四個大字,同時鍋子是往上拉吊掛著而非此景方式。





 





 


 


幽雅的斗室。





 





 


 





頂上懸掛著的也一起到台灣的由加神社本宮標誌,有意思。





 





 


 





重建的過程遵循著百年前的傳統工法,包含樑柱排列、榫接方式。





 





 





展示的一滴水扇子。





 





 


 





舖滿地的小卵石,是日本木屋或宗廟的特色。





 





 


 





此門有大唐風的味道。





 





 


 


和平公園內和諧紀念鐘20121021日動土,已過了一個月尚未見進展。





 





 


 





遠眺觀音山與淡水河。





 





 


 





位於一滴水紀念館旁的清朝代滬尾砲台古蹟。





 





 


 





滬尾砲台門楣所雕琢的是安徽合肥劉銘傳撰寫的「北門鎖鑰」。





 





 


 





砲台正門,門裡門外。





 





 


 





解說牌,說明很清晰。





 





 


 





砲台復原模型的圖示。





 





 


 





甬道內宛如酒窖,很潮濕。昔日為士兵寢室、儲藏室、辦公室等。





 





 


 





入口處相通的小甬道。





 





 


 





砲台邊的砲彈儲存孔。





 





 


 





整座砲台內部,遠觀宛如迷你小學校。





 





 


 





日本佔領時期,滬尾砲台鄰接台灣第一座「淡水高爾夫球場」於19196月開場。





 



 


 





同一場景,93年後,201211月淡水高爾夫球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羅佬 的頭像
    羅佬

    修羅居

    羅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