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無形

 

             --太極拱門 記




八時出門,對於草山的商家來說似乎太早了點,沿途的賣點都還沒開門,但是對於蟬鳴鳥叫似乎又太晚了些,只見沿路早起的登山客已經走回程路了。



   金山,是我們常利用假日看海的地方,近日飄著細雨,在海邊的餐館望向飄著雨水的海灘與滾動的海浪,也是別具一番韻味。



   金山,背山向海,無論什麼季節都有它的自然味道,沒事看山看海都有它吸引我的獨特地方,今日飄著雨,我們選擇往山上方向行進,也就是到『朱銘美術園區』,欣賞雨中太極。



   『朱銘美術園區』設立在東北迎風面的山坡地,不僅潮溼多雨,而且又有大屯山排放的磺氣,再加上近海邊海鹽濃度高,所以當年大師選擇金山山坡地,做為創作品的開放園地,不知是基於何種念頭?是否取決於離台北市區較近?一如孫臏選擇穹窿山隱居,是因離蘇州城鎮較近?



   讓石雕與大自然共存是朱銘對於石雕的創作理念,但金山高濕多雨,易使岩石表面石質劣化,但又為了避免頻繁的清理維護又造成物理性傷害,確實是兩難。



   老同學大爬仔周說,他在清境開民宿的外甥阿塗仔的引見,所以在清境見著了朱銘大師,朱大師在清境也有他的工作室,顯然大師級的心境仍有隱屯在山中歲月的雅興,不過當「周老師遇到了朱大師」,可惜朱大師不識大爬仔周是兩岸有名的書法家,以致話題難以投機,更無法獲得共鳴,大爬仔周事後頗為扼腕。



   朱銘給我的印象就是「太極系列」,很抽象的太極圖騰,我十分喜歡那種空間量感與虛虛實實,自然地我從陰陽混沌的『無極』想到宇宙最原始的『太極』,再從中國古典內涵的太極拳招數回到人間系列。



   這種內家拳的武術被命名為「太極拳」,真的是妙極了。易傳言,『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極基本十三勢,包括拳打的方向的八卦,走步法方向的五行,都顯示在朱銘的作品上,剛勁陰柔,有形無形,可見不可見,其雕刻的俐落莫知其始,也莫知其終,陰陽二爻,二爻相加,八卦成形,讓我嘆為觀止。



   坐在太極廣場邊的遮陽避雨的茶寮內,往窗外綠茵的草地上望去,生天生地也,在「太極拱門」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各式現實與超現實的太極造形,抽象與虛實的八卦五行,所以動靜相對,掤、、擠、按,奇正相生,採、挒、肘、靠,氣沉丹田,進、退、顧、盼、定,反映出陰陽虛實,呈現人順其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學意涵;台灣美術史一位學者說,「太極的本意,原本就有陰陽二氣,雖然渾然一体,但二者相生相長,才得以繁衍無限,無窮無盡。」



   在陰雨乍晴的山中氣候變化,有如內心太極拳精神,創造出內在的變化、激盪、張力與飽滿。




 




太極拱門。

 

 

 

八月夏夜開館,於是從莊嚴的法鼓山禮佛後,再度轉往朱銘美術館享受夏夜的星光與寧靜。



 





地獄在人間,人間有天堂。問君何處去?但憑一念間。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金山地區多雨、高濕,易使得岩石表面生長各類植物及微生物,所以預防性考量青苔及地衣等對石雕產生的生物性劣化,又得避免頻繁的清潔造成物理性傷害,因此兩者之間如何維持平衡,對該園區是個很重要的課題。


 

 

 




朱銘部隊的早年抗日戰爭的大刀隊伍,有帶鍋碗瓢的、有受傷柱拐杖的、有抬擔架的、…,顯示朱銘的觀察用心。

 

 

朱銘部隊連集合。


 

 

 

 



 

與名牌陳姓上尉女軍官合照。

 

 



 

美麗的女水兵。

  

 

 

建在山頂上的「朱銘號」導彈戰艦。利用不鏽鋼材線條所勾勒出軍艦,令空間保有了穿透感,加上排列其間的海軍人像,使得整組作品呈現出雕塑空間量感與虛實的變化。

 

 

 

「朱銘空軍基地」F16殲擊戰鬥機。 

 

 

從不同角度可看出兩個形體不同的造型動作,很具創意1。



 




 

從不同角度可看出兩個形體不同的造型動作,很具創意2。


 


 

與太極門頂天立地。


 

 



 

太極拳背後的哲學意涵,掌握住太極精神的最高意境,最終必須忘掉招式的奧義,在双人對招的作品中,利用動靜相對、奇正相生的兩個單獨造形,演繹對招間兩者雖是獨立個体,卻形成一個獨特的空間場域,用無窮無盡的力道往來重覆畫出循環軌跡,充滿飽和的無形張力。


 

 



 

 

大龍擺尾。內心太極拳精神,創造內在變動性,激盪且張力飽滿。


 

 




掰開太極。創作時將木材外緣劈切幾條筆直的線後,利用工具將之掰開,木頭順著本身的纖維紋理開裂,成為兩件看似獨立但實際相互互補的個體,這種一分為二的狀態,暗示二合為一的原初生成,有巨大視覺與心理張力,反映太極所蘊藏的陰陽虛實,相生相長之理,呈現人與自然界之間所形成之順其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學思考與美學觀點。

 

 




太極所蘊育的陰陽虛實,一攻一守,扎實的馬步硬著地,兩方進退有據,有如無極中開,相生相長也。


 

 

 

 

 

這尊作品,我現場注視良久。 

 




 

太極拳架式--單鞭下勢。表現自然的神韻,取其意、重其氣,作品重心表現氣沉丹田,將力量緩慢沉靜傳送至下肢,並擴散到延展開來的手腳尖端,雖然重心相當的低,但那為求肢體平衡而揚起的手臂,卻提供了一股上揚、平衡之力,一沉一揚之間,奏响了造形感知的和諧。


 

 

 

 

 

八月夏夜開館,於是從莊嚴的法鼓山禮佛後,再度轉往朱銘美術館享受夏夜的星光與寧靜。

此尊作品夜間拍攝者最多。


 



 

銅製。太極對招提供了許多面向,這件雕作以一道俐落有勁兒的刀法切開一條縫隙,再斜劈其中一塊的底部,讓一側量体有提起離地之感,另一方則厚實地承接著厚實地力道,樸實光滑的基底,猶如紮實穩固的馬步,上方幾道切口讓流暢的力道稍微緩和,在粗獷中透露出太極簡化而成的細緻韻味。 

 

 




 

大師大量使用掰、拔、剝除的手法,讓它拔地而起,一股內在力量,隨著形体的曲線上揚,在一連串變動的過程中,不囿於既定的形狀姿態,創造出內在變動性,持續激盪、張力飽滿的作品。


 




太極拱門系列為朱大師晚期作品,除了展現高度的形式美感,也帶有沉靜富足的智慧與感動,太極拱門由兩人對招演變而來,左邊的形体特徵已幾乎不可判別,我們僅能看到其力量的扭轉、凝聚與傳遞,由下而上將勁道打在右邊的拱門上,一動一靜,營造出靈活且不失平衡的造形美感,絲毫無法憾動。

 

 




 

太極「不頂不丟」的特色,並點出一分為二,二合為一的精神要領,一方氣勢雷霆萬鈞,將全身力量送出,另一方則双腳宛如扎根地下盤的穩健承接了猛烈的力道,一動一靜,一攻一守,展現精彩的空間張力,此張力也點出了太極的動靜、消長、陰陽相生相剋之理。

 




 

  





人間系列,每個「人」都撐傘圍圍巾,也呼應北海岸多雨濕冷的氣候。感謝這位老兄幫我撐下傘。


 

 




第二展覽館,隔著「愛橋」。

 


 

進展覽館前總得依序排隊,除非「他們」都不想前進,我才跨越過去。

 

 

 

如生命本身的不斷溢出既定的拘限,色彩也不斷地溢出形体的輪廓。

 

 



 

 

 

 

 

 

婆娑繽紛世界,你爭我奪,優勝劣敗,勝王敗寇,構築一幅五顏六色的亂君子圖像。



 




人間系列是生命歷程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寫照,老阿婆穿著傳統大襟衫,臉部是憨厚純樸的表情,姿態安逸,一幅與世無爭的樣子。左邊的女管理員也低頭併排在婦女聊天之列,穿插當代與過去的形象,令人莞爾。


 

 

 

 

朱大師生長於台灣通宵鎮鄉下,熟悉牧牛滋養的一切。牛成為他最好的朋友,也是最好的創作題材。


 


 

arrow
arrow

    羅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