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95%製造業可能熬不到2016
他們都是風評較好的“好人”。他們都曾身家至少千萬,他們的厄運都發生在今年,一夜之間淪落到乞丐不如。與那些“跑路”的無良老闆不同,他們都坦然面對失敗。
廣宇印刷劉衛宗:資金斷裂,用茅臺抵貨款
劉衛宗,湖南安化人,今年39歲,18歲時來東莞打工,23歲時投資10萬開了一家作坊式印刷廠。2004年小作坊擴大規模,成立東莞市廣宇印刷有限公司,到2012年已發展到1.8萬平米的規模。
在“做大做強”的夢想下,劉衛宗用起“資金槓杆”。膽大好勝的他,先後創辦了湖南廣宇印刷、東莞展暉包裝,廣宇包裝(深圳)創意園、廣宇包裝(東莞)木製品事業部、宇軒(香港)印刷等分公司,主要做白酒、茶葉、月餅的包裝。2014年資金吃緊,他還忙著籌備法國分公司,想把廣宇打造成全球的知名品牌。
然而今年,經濟不景氣加上反腐風暴,白酒、茶葉、月餅的日子都不好過,連帶廣宇迅速跌落。訂單銳減,銀行下達最後通牒,劉衛宗寫下親筆信,表示打算用茅台習酒來抵貨款,親戚也準備賣掉房子來支持他。如果頂不住,只能放棄這麼多年來的事業。
廣宇董事長劉衛宗親筆信(節選):
各供應商你們好!首先在這裡只能對各位說聲對不起!今天下午公司已被鎖廠門,停水/停電,貨物不能進出,員工躁動嚴重,廣發銀行770萬利息到廠下最後通知,即將查封所有財產,有幾家供應商在公司已親眼所見。
更愧對於各位供應商及我們的員工的支持與信任,我再三考慮計畫採取以下方案:……
我上次回湖南我姐夫同意將一套100多平方米房子變賣約60萬元支持我,我們將各供應商支付一成現金,付2~4成茅台習酒,一次結清,待我2~3年後公司盈利再適量彌補各供應商;如各供應商同意,大家都在下週一的十點鐘準時到公司的會議室帶上公司公章過來簽訂協定支付一成現金,如有異議請在明天十二點前提出建議,如大部分供應商不同意仍採取法律手段,我儘管有信心堅持,但實在無力自救……
如明天中午前沒有確認,我們只有放棄東莞廣宇印刷廠,一切事物委託律師全權處理,我只有將心態放下做好一無所有的準備,敬請各位表態回復,對不起大家的我心裡很愧疚,尤其是很多的供應商像兄弟一樣的,是沒辦法的沒辦法,無耐的無耐,最後誠懇的說一聲對不起大家!
對不起大家!無論結果怎麼樣我會一一當面賠不是,謝謝大家。
上名模具李啟尚:“好人”一夜之間乞丐不如
李啟尚,東莞市長安上名模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樂於做公益,把自己工廠宿舍拿出來給外來工臨時住,是個常常在報紙上出現的“好人”。然而今年,上名模具遭遇滅頂之災。
與廣宇董事長劉衛宗極為相似,李啟尚是湖南婁底新化縣人,今年40歲。1994年,李啟尚到長安打工,2002年創辦上名五金加工店,逐步發展成為一家規模較大的模具科技企業。李啟尚同樣也是沒有把握好投資發展的節奏,擴張出了問題,資金鏈斷裂。2014年,李啟尚認為自己是“什麼事情都經歷過了”,但他還是堅持著不放棄。然而大廈將傾,在今年更加不樂觀的情況下,上名更是面臨絕境。
李啟尚寫下一篇親筆長文,談到自己的處境:
“一夜之間,乞丐不如;何去何從,人生迷茫”。他說,“從小到大,一直堅持走正道,不嫖娼,不賭博,不吸毒,自認為是正人君子。無論是大災小災,我都要表示愛心,修路,建學校,建敬老院,都要捐贈一點表示意思。”他在極為困難的情況下,為了還債什麼都願意幹,去開餐飲店,去講課,這些在一個“大老闆”看來很細碎的事情,他都不嫌棄。
上名模具董事長李啟尚親筆信(節選):
我最親愛的親戚朋友,公司的員工家人,客戶,供應商,債權人:對不起!也許是我上輩子犯下了很多業障,讓我一夜之間,一無所有,反而欠下巨債,有人情債,金錢債,對不起大家!因為我的出發點是想讓大家共同致富,所以前幾年有很多感人的事蹟。朋友支持我,一百萬二百萬借條都不用寫,李啟尚這張臉和這個名字就足夠了。一些供應商一聽說上名科技或李啟尚三個字,幾十萬上百萬的材料款可以月結幾個月。而我們最親愛的老員工家人們主動少領工資,甚至可以欠幾個月工資,用實際行動來支持公司和我。此時此刻,我內疚得很,對不起大家!因為這麼多人對我的信任,而讓我勇於面對各種困境,不退縮,不跑路,讓我堂堂正正做人,讓我沒有遺憾,讓我下半輩子的人生可以追求活得有意義!
現在,還有一部分人認為我沒有敗得這麼慘,敗得這麼乾淨!所以我寫此文章向社會坦白,向大家懺悔,希望得到大家的諒解,給我機會東山再起!把欠大家所有的情債,錢債全部還清,讓我老死後無遺憾!
感激傷害我的人,因為他磨練了我的意志;感激欺騙我的人,因為他增長了我的見識;感激遺棄我的人,因為他告訴我要自立;感激批評我的人,因為他讓我得以成長;感激我的競爭對手,因為他讓我更加清醒;感激愛我和我愛的人,因為這就是本分。
兆信通訊高民:留絕筆信自殺,鼓勵兄弟們站起來
今年1月,位於塘廈鎮的兆信通訊董事長高民,留下一封絕筆信後自殺,成為三人中最剛烈的一位。在兆信通訊資金鏈斷裂之後,許多人仍認為高民是個好人,他的一些供應商儘管被欠款,也給予了體諒,沒有採取強逼的態度。
兆信通訊成立於2003年,高峰期員工接近2000人,是一家手機代工廠。今年以來,本來利潤就很薄的手機行業,市場迅速萎縮,缺乏創新能力的兆信未能逃脫,欠款4000萬以上無力償還。董事長高民準備“以死謝罪”,幸虧搶救了過來。
兆信通訊高民董事長絕筆信(節選):
兆信小四年的經營我們都付出了所有的心血,我為了兆信能贏我真的是拼了,我動用了我所有的資源也害了我的很多朋友,是我的無能沒有經營好工廠,願賭服輸,我輸了。……
我去了,但我真的不希望你們也散了,其實我們年後大批訂單都來了,但我沒有機會看到了,你們都很努力也很敬業,我真的感謝你們,我真的好想和你們在喝一次酒,一次大酒,但不可能了因為必須要有人站出來負責。……
兄弟們對不起了,你們一定要站起來。
其實每個老闆都會有善的一面,也必定會有鐵腕的一面,只是多少不同、底線不同。三個東莞“好人”的受難記,讓人不勝唏噓,也得到一些借鑒。
1、“做大做強”容易坑人,擴張要有分寸。“好人”往往更理想化,追求事業,有時又輕信,容易走上擴展之路。其實所謂“做大做強”,往往只是“做大”而已。擴張意味著訂單要跟上,人才要跟上,管理要跟上,只要一步錯,造血不成反而失血。
2、資金鏈要管控好。三個“好人”最後都輸在了資金鏈上,其中一位元被一個客戶就拖欠了500萬,搞得自己頂不住。公司在財務上一定要保持彈性。
3、要扛得住事兒。“好人”常懷自省之心,欠著錢債、人情債就內疚。最悲劇的如高民,竟然選擇自殺,可歎!
最後,為三個“好人”加油,感謝他們的坦誠和努力,也祝所有的“好人”老闆有好運!中國製造已經沒有未來了?
國人引以為豪的中國製造曾一度在國際市場上大放光彩,出盡風頭,但隨著製造業市場進入成熟期,加之企業過高估計市場的增長潛力,產能過剩的危機就會開始顯現。現在的中國製造業就深陷產能過剩的困局而難以自拔。
產能過剩,過去的支柱性產業早已風光不再
產能過剩是資源錯配的結果,是消費與產品貨不對板的結果,它幾乎充斥於所有行業,且常常出現在企業未能預見的市場衰退期,甚至連新興市場也可能很快進入產能過剩的狀態。
過去中國的支柱性產業,是傳統製造業,而自2008年起產能過剩的問題日益突出,過剩的產能達到40%左右,大規模的倒閉潮,已經開始顯現。傳統的製造業已經無力再作為支柱性產業存在了。
指標至上,GDP資料害人不淺
這些年政府以GDP資料為最重要的考核指標,很大程度上只講產能,不講成本、不講銷售。
地方政府之間的競爭、招商也到了白熱化的地步,各地劃地為牢,使中國資源配置時偏離了優勢互補原則,各地政府形同獨立王國,一再進行重覆生產,導致產能過剩成為中國經濟頑疾。
貧富差異,中端消費斷層
中國目前製造業的困境,並非製造業本身出了問題,很大程度上是社會結構出了問題,貧富分化嚴重,權貴和富豪階層的奢侈品消費大行其道,中國以第三世界的窮國之資,竟然成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大國,是不正常的。
另外,中國龐大的低收入人群構成了龐大的低端消費市場,但是“中端消費”卻嚴重匱乏,高端消費也長期被歐美佔領。而隨著今年來中國人力成本的提升,廉價勞動力的優勢已漸漸被東南亞和印度等地取代,中國的低端市場也開始面臨嚴峻挑戰。
彌足深陷於,低價值創造的困境
中國製造已經太長時間沉迷於低成本的陷阱,總是習慣於把低成本當作競爭的不二法寶。不是對內剝削、雇佣廉價勞動力加班加點生產,就是對外壓榨、採購原材料時將低價格視為首要因素。但價格並不是越低越好,低價競爭的結果只能是慢性自殺。
今天,重重壓力:勞動力成本的上升、資源價格的上漲、生產效率的低下等等,已經沒有太多空間留給中國製造企業繼續這種低價競爭的過時遊戲。
假冒偽劣,終將被市場拋棄
假冒偽劣一直是中國製造的弊病,這之於中國製造業的影響已經不能簡單地歸咎於技術和商業層面,更關乎制度、文化和人性等問題。毫不隱晦的講,中國製造的假與中國社會的假簡直如出一轍、相得益彰。
過去40年,中國製造了世界上差不多90%的假貨,卻能如此浩浩蕩蕩的逃過監管的眼睛。這是簡直可以說是個“奇跡”。但如今這條路已經行不通了,隨著人們對品質的要求不斷提升,警惕性逐漸增強,假貨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沿海地區大規模的倒閉潮就已經映證了這一點。
一直處在食物鏈底端的中國製造
事實上,就中國製造業在全球產業鏈所處的位置而言,中國一直位於全球產業鏈的生產製造環節,即微笑曲線的中段。
在中國競爭最激烈的家電行業,核心的技術卻被美國和日韓掌控;在新興的LED領域,中國企業更是全面受制于日韓;在汽車領域,核心技術也控制在美國,德國、日本等國手中。而中國號稱最先進、最引以為豪的航太工業,實際落後于世界先進十年以上。
對於中國的製造業企業而言,想要實現製造業的轉型與突圍,必須發展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
但是,它們的發展往往受到核心技術的制約,需要長期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和循序漸進的展開,在知識密集型的產業鏈上端,對於技術型人才的需求更大,若要打造中國製造,甚至中國精造(Proudly Made in China),除了要想辦法強化對技術型人才的培養,更要提高企業對人才的競爭力。
早在今年的兩會,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上提出《中國製造2025》,核心就是要打造中國製造2025,希望用10年時間,來實現製造業由大到強的轉變,提高國家製造業創新能力。
中國製造業為何難出好企業?
研究中國企業的管理,發現一個引人深思的現象,中國雖然靠製造崛起,但偏偏在製造業,我們管理學者們可以用來當作正面典型、管理標杆的企業卻特別得少,這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第一代成為管理標杆的企業來自高科技業,如華為、聯想、阿里巴巴等;第二代成為管理標杆的企業來自服務業,如海底撈、順豐、胖東來等。這些企業在戰略上或者文化上、或者同時在兩個方面非常強,成長的速度和業界的影響力均鶴立雞群,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非常好。但為什麼就是無法在製造業找到類似的例子呢?
課堂上總得有些製造業的案例。尋尋覓覓,找不到什麼合適的中國案例,所以很長一段時間,我用的都是美國的林肯電氣公司的案例。這家位於美國克裡夫蘭的弧焊機製造企業,以自律、勤奮的藍領員工著稱,出產物美價廉的弧焊機和焊材,價格比同行低一半以上,生產率,包括每個員工生產產品的銷售價值,都是相關行業的一倍以上。藍領員工的薪水可以與律師、會計師相媲美,最終把西屋、西門子、GE統統都排擠出了這個行業。
講到最後,最核心的問題出來了:他們打得過中國的“血汗工廠”嗎?
班上一般都分為針鋒相對的兩派。一派認為,沒戲,挾中國“低人權”競爭優勢的中國製造,打遍天下無敵手,怎麼可能被這麼一個土裡土氣的美國鄉鎮企業打敗,林肯電氣在中國肯定玩不轉;
另一派認為,管理作為一門科學,最基本的道理應該是普世的,在其他地方有效的管理理念,在中國應該同樣有效。林肯電氣也應該是這樣。結果是各打五十大板。
林肯電氣最初確實受到了日系、台系和中國本土企業的巨大挑戰。在大陸的營業額長期徘徊在幾千萬美元的水準。但是,慢慢地,他們通過佔據高端市場,發揮自身在品質、研究和行業地位上優勢,迅速收復失地,甚至還可以和本土企業、台資企業競爭中低端的市場,五六年時間,林肯電氣在中國大陸的營業額翻了六到七倍。
這裡的一個關鍵點在於,林肯電氣尚處在徘徊期的時候,有美國總部的品牌、技術和資金可以支援,如果是一個新創的中國本土企業,沒有足夠的時間、資金去積累研發和品牌(包擴品質和服務的口碑),他們早就被中國的血汗公司打得滿地找牙了。
所以,為什麼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卻沒有一家可以在管理學課堂上講的製造業案例,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有血汗工廠!低人權競爭優勢人為壓低各種生產要素的價格:包括勞動力的價格、土地的價格、工傷事故的價格、環境污染的價格??當製造業企業靠利用這些廉價生產要素、靠簡單擴大規模就能掙到足夠多的錢的事情,他們自然沒有提高管理、增加效率、潛心創新的衝動,所以,管理學者自然就無法找到可以上課堂的好製造企業的案例了。
有意思的是,高科技行業和服務業的邏輯不同。
高科技所需要的生產要素主要是人才,其他要素幫不到太多的忙;而且,即使是人才這個要素,因為很大程度上是在國際範圍內配置的,不同程度地能夠逃脫這個低人權競爭優勢,所以我們有了華為、聯想、阿里巴巴等明星企業。
服務業,乍看,和製造業一樣,靠的也是人海戰術,但因為企業在員工身上的投資,相對更容易、更快地能轉化為顧客滿意度,所以也讓一批秉承“你對員工好,員工對顧客好”的理念的企業成長起來。
把發展得比較好的高科技業、服務業放在兩邊,中間是不太掙錢的製造業,正好形成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所謂“微笑曲線”。
在廉價生產要素驅動、產能普遍過剩的背景下,能夠走出一條自身發展道路的製造業企業一般都是靠向左右兩個方向突圍,從而努力逃脫低人權競爭優勢的“詛咒”。他們或者通過在研究開發上下功夫,把自身變成“類高科技企業”,或者是通過在品牌、管道和服務上下工夫,把自身變成“類服務業”。當然,也有兩頭出擊,研發和品牌一肩挑的情況。
所以,低人權競爭優勢,看起來是優勢,但因為沒有平衡好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短期利益和長遠利益,其實同時又是劣勢。這其中的道理,值得我們深思。
相當一段時間以來,中國製造業企業在靠低人權、廉價生產要素、規模等帶來的競爭優勢打遍天下無敵手的情況下,很多人對管理和管理學,其實報著的是一種葉公好龍的態度。聊聊天,充當談資可以,但沒有多少人真正願意在管理上下功夫。而認識到了管理的價值公司,以華為公司為代表,光是向諮詢公司付出諮詢費用,累計就已經有上百億了。當然,他們靠這套管理系統掙到的錢,更是以千億來計算的了。
人口結構在改變,年輕人越來越少;家庭結構在改變,越來越多的外出務工的年輕人都是同城裡人一樣嬌生慣養的獨生子女;人們的權利意識也在提高,為一份工資低三下四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例如,同樣是外向型產業,原來是,誰有訂單,誰就能掙到錢;現在是,誰有工人,誰才能掙到錢。低人權競爭優勢的好日子快到頭了。率先認識到管理的價值,願意在管理系統和管理文化上下功夫的企業,勢必會在新的一輪競爭中脫穎而出。高科技行業和服務業是這樣,製造業也應該是同樣的道理。
◎內容來源:中國經營報
留言列表